09.27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當你發現孩子撒謊了,是否會如臨大敵一般緊張?

其實,說謊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當孩子說謊時,父母的反應非常關鍵,你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虎媽

文 | 語不惜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親子賬號)

孩子撒謊怎麼辦?

最近,閨蜜被這個育兒難題困擾到失眠。

她吐槽說,兒子諾諾上幼兒園的這一月時間,一直都在挑戰她的智商,為了不去上幼兒園,可是絞盡了腦汁來找理由。

“媽媽,我肚子疼,今天不能上幼兒園了。”

“媽媽,這根手指頭不能動彈了,可不可以不去幼兒園了?”

“媽媽,我的鞋子黏在了地板上,去不了幼兒園了。”

……

兒子拙劣的演技,和這些經不起推敲的“謊話”,讓閨蜜很是氣惱。看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她想火,但又擔心自己反應過激,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小小年紀就開始撒謊,長大了還了得?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撒謊的最大擔憂就是,怕孩子的品格出現問題。

實際上,孩子撒謊,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01

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曾經在他的“當爹筆記”裡,詳細記錄了兒子威廉說謊的事情。

這天,威廉從廚房偷偷出來,之後小心地把鋼琴鍵盤蓋蓋上,眼睛還老看向鋼琴。

看到這一幕,達爾文馬上想起來幾天前,威廉在廚房偷吃了砂糖後的樣子:眼神異常敏捷,舉止異常怪異。

達爾文於是問威廉從廚房拿了什麼。

“沒什麼。”威廉回答。回答的同時,威廉還是不停往鋼琴上看。

達爾文走進威廉,威廉緊張地大叫“走,走開!”

威廉緊張的反應,勾起了達爾文的興趣,他不顧威廉的反抗,終於看到了被藏起來的東西。

原來,威廉偷吃醃黃瓜的時候,不小心把黃色的汙漬弄到了鋼琴上。

威廉的一系列反常舉動,都是為了掩蓋偷吃的證據,就和上次偷吃砂糖一樣。

知道真相後,達爾文並沒有惱怒,而是把它當成威廉成長中的一件“趣事”收錄在了他的“當爹筆記”內,並總結說:“這是自然的行為和欺騙。”

面對說謊的兒子,達爾文的反應為何如此雲淡風輕?

因為那個時候,威廉還不到3歲。

多倫多大學Kang Lee教授和他的團隊,用了20年的時間,得出了一個結論:“無論性別、國籍、宗教信仰,30%的2歲孩子都會撒謊,3歲的孩子佔了50%;4歲的孩子超過80%都會撒謊,大於四歲的孩子,絕大部分都在撒謊。如您所見,撒謊是成長典型的一部分。”

當孩子開始學會“撒謊”的時候,我們應該心下歡喜才是,因為這意味著孩子離“長大”又進了一步,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了。

孩子說謊不可怕,重點在於父母們,有沒有做好應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各種棘手問題的準備。

比如,孩子撒謊,你該怎麼辦?

02

Kang Lee教授在TED演講《兒童為什麼撒謊》中講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叫喬尼的孩子,給老師打電話說:“梅西納先生,我的孩子喬尼,今天不去學校了。”

老師問:“請問您是誰?”

喬尼回答:“我是我爸爸。”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Kang Lee教授說,孩子想要成功撒謊,需要具備兩個能力:讀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也就是說,孩子要想成功撒謊,說明孩子的智力發育和情商都沒有問題。撒謊的孩子,跟不撒謊的同齡人相比,有更加優越的認知表現。

我們多數人認為,孩子撒謊越早,那他們一定是有一些人格缺陷的,並且一生都是病態的撒謊者。

然而,Kang Lee教授的實驗證明,這個認知存在片面性。

很多時候,孩子撒謊並無惡意,只是一種本能表現。

有次,在小區廣場上,幾個3、4歲的孩子圍在一起,在比誰家爸爸更厲害。

“我的爸爸會划船。”

“我的爸爸會講很多故事。”

“我的爸爸會開車。”

……

這時候,一個一直沒有說話的孩子,小臉漲得通紅,用盡全身力氣喊道:“我的爸爸才厲害呢,他是超級英雄,在拯救星球。”

孩子的話,讓他的媽媽有點囧,她是一位單親媽媽,孩子的爸爸在他六個月的時候,因為車禍去世了。

一起遛娃的媽媽們同時做了一個“噓”的動作,示意她不要去戳穿孩子的“謊言”。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認為:“學齡前會撒謊的孩子,是因為沒有明確的道德、是非觀,在孩子的世界裡認為自己舒服、高興就是‘對’的。”

年幼的孩子,分不清想象和現實,他們常常把自己想象的、渴望的事情,當做真實發生的事情來對待。

對於這種無傷大雅的謊言,家長無需憂心,反而可以如同我們編制出“聖誕老人”的故事那般,和孩子一起把善意的謊言圓下去。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03

雖然說,面對孩子撒謊,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如遇洪水猛獸,過於緊張,但也不能置之不理。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做出正向引導呢?

根據撒謊原因的不同,家長應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1.想象力下的謊言

有天晚上,3歲半的女兒神秘地跟我說:“媽媽,我要給你講一個公主的故事。”

在我的好奇下,她的故事開始了:從前,有個白雪公主,她遇到了七個小矮人……

女兒見我用眼瞄了她一下,趕緊補充說:“這個白雪公主不是你那個白雪公主。”

我一聽,心裡樂了,心想“小樣,我看你怎麼編”,我配合著她的節奏,故作驚訝地說:“哇,我姑娘好厲害,都有自己的白雪公主了,快跟媽媽說說,你的白雪公主都做了些什麼?”

在我的引導下,女兒給我講了一個“高仿版”白雪公主的故事,雖然講的很是蹩腳,但那天我們都異常開心。

對於孩子天馬星空的想象力,父母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一句“不可能,你不要說謊”來給孩子貼標籤。

這樣做,打擊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面對那個腦洞大開,滿嘴跑火車的小人兒,父母要不較真、不揭穿,順著他的意思,配合孩子,一起呵護孩子想象力的小火種。

2.逃避責罰的謊言

日劇《追憶潸然》中有這樣一句扎心臺詞:“小孩子是從說真話大人卻不相信的時候開始,才選擇說謊的。”

《少年說》 中,有個叫孔湯琦的七年級男孩,講述過自己如何從一個好孩子變成了一個愛撒謊的“壞”孩子。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他犯錯了,父母問“知道錯了嗎”,他如實回答“不知道”,招來的卻是父母的棍棒教育“你竟然不知道錯哪了,該打”,等著他的是一頓胖揍。

再犯錯,父母再問“知道錯了嗎”,學乖後的他,即便不知道錯在哪裡了,為了免於皮肉之苦,依然乖乖地說“知道了”。

這個孩子之所以習慣性撒謊,一是父母透支了自己的信任,二是為了逃避責罰。

當孩子犯錯後,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信任。其次就是用循循善導代替粗暴的身體懲戒。

比如說,前幾天那個在商場打翻粥的男孩,他的媽媽並沒有責備他,而是讓他自己蹲下來,打掃衛生。

這種用承擔後果代替說教責罵的教育,會讓孩子直面錯誤,並在過程中讓孩子學會擔當和責任。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3.尋求關注的謊言

田亮曾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森碟弟弟剛出生時,家人都圍著弟弟轉,此時森碟感受到了大家對弟弟的熱情,而忽略了自己,有點不開心,於是她趴在地上說腳疼。

當爸爸媽媽放下手中的事,開始關心森碟後,沒一會她自己開開心心地去玩了。

很明顯,森碟在用謊言,來尋找父母的注意,以此來把他們的目光從弟弟身上引開。

這種現象,在二胎家庭中尤為多見。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愛撒謊,父母可以先從自身找原因,是不是平時工作太忙,或者應酬太多,忽略了孩子?還是因為家有二胎,或者是因為夫妻感情不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呢?

孩子只有感覺到被愛,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給孩子多些關心,讓孩子感受到愛,而不是讓他用謊言來贏得愛。

99%家長不知道的真相:孩子說謊的“層次”越高,長大越有出息

4.模仿性的謊言

甘地夫人說:“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

父母的言傳身教,比任何說教都有意義。

想要鼓勵孩子說真話,父母們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作用。

陶行知先生在《小孩不小歌》中寫道:

人人都說孩子小,誰知人小心不小。

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再小的孩子,也有思想,想要一個不說謊的孩子,大人要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要起到榜樣作用,答應孩子的事情不要爽約;自己犯了錯誤,不要找藉口託辭,要勇於承認錯誤;尤其是,不要當著孩子面說謊。

告訴孩子,說謊話只是一時爽,說真話,講實話,才能遊刃有餘地行走於世,一世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