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国的运输机有哪些型号?

谭孝生


运-5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 ,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 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 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运-5原型机1957年12月定型并首飞,1957年12月23日获批准在苏联专家和图纸的指导下成批生产。1958年由320厂成批生产,当年即生产了90架,共生产了728架,其中78架援外,连续生产达10年之久。 目前运-5广泛应用在训练、跳伞、体育、运输和农业任务中。

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 18。176米 机长: 12。688米 机高: 5。35米 最大起飞重量:

5,250千克 最大载重: 1,500千克 最大速度: 256千米/小时 航程: 845千米 有效载荷:

1,500kg 最大起飞重量: 5,250kg 巡航速度: 160km/h 升限: 4,500m 爬升率: 2m/s

起飞距离: 180m 着陆距离: 157m

运-7

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

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1966年4月,西飞公司正式启动逆向仿制70年代引进研制安-24的任务。第一架原型机首飞 后,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组织了飞机设计定型鉴定。1980年,运-7完成换装大功率的涡 桨5A-1型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新的发动机的功率由2550马力提高到2900马力,此外新的机体结构和性能显著提高。

1982年7月24日,运-7飞机经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在此之前 成功的进行了单发起降试验。7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1984年1月23日 ,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运-7飞机适航证。

1986年4月,运-7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5月1日正式向中国民航局交付,正式编入航班投入 运营,打破了外国飞机垄断中国民航客运的一统天下。 85年12月1日,李鹏、姚依林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首都机场乘坐运-7-100型飞机,并就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零部件国产化和保护政策发表了讲话。万里曾指示“今后同类飞机不要再进口了”。但实际上,由于运-7直至80年代中才真正形成批量规模,早已落后于国际水平,噪音和舒适性很成问题,民航和乘客都不喜欢运-7。

运-7长航程型飞机1998年7月开始研制,1999年12月25日首飞。该改型采用了“飞豹”、运-7货运型机、水轰-5、“新舟”60等飞机的成熟技术。运-7长航程型飞机可以成为能执行专用公务机、海岸警戒、预警、边界巡逻、海上搜索救援、污染监控、反走私及偷渡、海上运输护航、巡逻反潜等任务的多用途飞机。性能数据: 机长 24。31米 机高 8。891米 翼展 29。2米 最大起飞重量24000千克 最大商载 5500千克 巡航时速 420千米/小时 满载航程 614千米 (5吨)满油航程1976千米,(3吨) 实用升限8500米 发动机 2台WJ-5A-1 驾驶员3人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 -12。


运-8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 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80年1月运-8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8基型的机体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采用平直梯形悬臂式上单翼,双梁箱式结构,低阻层流翼型。 机翼由中央翼、中外翼和外翼三部分组成。机翼安装角4°。运送人员时可迅速装上伞兵座椅,可乘坐全副武装士兵96名。机上还设有跳伞钢索等空降设备,一次可空降伞兵82名。货舱内可安装60副担架床,一次可转运重伤员60名、轻伤员23名,还可随乘3名医护人员。

(运-8运输机)

2019年10月1日上午,由空警-500、空警-200预警机和运-8指通机作为领队机,由4架歼-11B战机护卫的预警指挥机梯队,由运-8、运-9等6型特种飞机组成的支援保障机梯队,光荣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空警-500)

(运-8指通机)

(运-8型特种飞机)

它是中国第一代固定翼反潜巡逻机,也是首次在国庆阅兵上公开亮相,可以独立或者协同其他兵力执行海空巡逻、搜索查证、跟踪监测、搜潜反潜等任务。

运-12

运-12是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原哈尔滨飞机厂)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的发展型号,很快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界一个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机型。该机于80年初开始研制。 经过两年时间、1100多飞行小时试飞定型。1985年,运-12飞机取得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第一个民用飞机型号合格证,翌年又取得该局颁发的第一个生产许可证。在其巅峰时期(2000年6月前),共有102架运-12飞机外销非洲、澳洲、南美洲、亚洲、北美洲的18个国家。运-12采用常规的小型多用途飞机布局:双发、上单翼单垂尾、固定前三点起落架。可在简易跑道上顺利起降。该机机翼为双梁式结构带斜撑秆,结构重量轻,平面形状矩形。机身为全金属、长桁隔框式半硬壳结构,前段为驾驶舱,中段是客货舱,能布置17个旅客座椅,或装载货物、农业和地质勘探设备等。

尾翼垂尾为全金属结构,垂直安定面的前后梁插入后机身中与加强框相连。在方向舵上装有调整片,由安装在方向舵前缘的电动机构驱动。其平尾也为全金属结构,在左、右升降舵后缘各装有1个调整片,用装在升降舵前缘的电动机构驱动。

运-9

运-9(代号:Y-9,英文:Shaanxi Y-9)运输机,是中国两次启动研制的飞机型号。中国第一次自主研制的大型军用喷气式运输机曾命名运-9,该项目于1969年立项研制,由于多种原因而中止。运-9为载重20吨级中型运输机。运-9研发成功、装备中国空军,改变了仅靠运-8中型运输机的历史 。


(运-9运输机)

运-9是空警-200、高新-6号等型号的飞机平台。“运-9”的编号于2005年北京航展上出现。2014年11月,运-9运输机作为中国空军现役装备出现在第十届珠海航展 。

(高新-6号)

(空警-200)

运-20

运-20(中国编号:Y-20,绰号:鲲鹏,英文:Xian Y-20),是中国研究制造的新一代军用大型运输机,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设计、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简称:西飞)为主制造,并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成功 。
该机作为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与中国空军现役伊尔-76比较,运-20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有了很大改进,载重量也有提高,短跑道起降性能优异。
运-20飞机研发参考俄罗斯伊尔-76的气动外形和结构设计,融合美国C-17的部分特点。运-20采用常规布局,悬臂式上单翼、前缘后掠、无翼梢小翼,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超过66吨 [2] ,最大时速≥800千米,航程大于7800千米,实用升限13000米。拥有高延伸性、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运-20作为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 。
2017年11月10日,空军发言人表示,歼-20 、运-20列装部队后,已经开展编队训练 。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广受外界瞩目的运-20运输机第三次亮相航展,进行了“S”型机动、急上升转弯盘旋、小航线快速着陆等飞行内容展示。

安-26

是苏联安东诺夫(Antonov)设计局研制的双发涡轮螺桨中短程运输机,北约组织给它的绰号是“卷毛”(Curl)。安-26是在安-24RT货机基础上研制的,但后机身是重新设计的,同时减少了货舱的窗口,并使用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该机可以在混凝土和简易跑道上起降。该机机组乘员5名,可载50名伞兵。

安-26的标准型是货运机,但可以方便地改成客机、救护机或伞兵运输机。安-26于1968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服役,至今生产总数估计已超过1400架,除供苏联空军和民航使用外,还出口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古巴、玻利维亚、伊拉克、索马里和孟加拉等国。

1973~1976年,中国从苏联进口安-26基本型飞机51架,其中分配给空军45架,海军6架。为了加强空军运输力量,1973年中国首先签订了从苏联进口10架安-26运输机的合同,这10架飞机中, 分配给空军7架,海军3架;后于1974年又签订了进口6架安-26飞机的补充合同,这6架飞机全部分配给空军。根据合同以及补充议定书,这16架飞机应在1974 年第3、第4季度交付。1974年6月,空军、海军和民航等单位联合派员前往苏联学习。

伊尔-76

1974年,苏联伊留申设计局设计了伊尔-76中程中型运输机,北约代号“耿直”。

目前伊留申设计局已改制为莫斯科的伊留申航空股份公司联合体和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的塔什干飞机生产企业。目前伊尔-76在俄军中被用作作战支援运输飞机,用于运送步兵和轻装甲部队,能在简单的前线机场起降。伊尔-76还可执行伞降任务,可空投货物或 经妥善包装的军用车辆。

90年代开始引进,跟其他苏联对华军售一并开始;在2005年还订购了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07年时开始交付中;去年又购进了3架,从俄空军装备中抽调转交。目前有30多架服役中。


铁杆军迷


运输机是我们装备中发展最慢的,当然还有直升机。直升机不容易,作为集航空工业之大成的运输机,多少财力科技实力,都在其中,并不奇怪。多少人为当年为运-10一哭,其实知难而退也是智慧的体现。财力不济,科技基础薄弱,事情远本想像得容易。今天说干就干,说有便能实现,正是实力使然,不是吗?现在我们说要再造400吨级大飞机,只要有了发动机,以眼前的实力,估计也没人怀疑。只干不说是传统,没准正在发展呢,对不?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正是科研规律,运-30、运-40等等,正是可期而待之事。啥时候能成,即说明完成了全部技术突破。以下就让我们循着发展的足迹,来捋捋运输机研发所取得的成就。

最大的成功

从仿制安-2起步,打造了运-5,1957年即首飞,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当代一穷二白,能造飞机了呢,真是了不起。到现在运-5仍然军民大量使用,军用的还叫运-5,民用型号农林-5,它在我面前多次擦肩而过,好用的即为好飞机,关键是早就实现了国产。有人运-5的基础,以伊尔-14M为原型,琢磨更大的运-6,因故放弃,说白了条件不允许呗。到了运-7和运-8,原型机以安-24和安-12为基础,经过多年潜心发展,正渐入佳境,运-8改进为运-9,运-7发展成民用型新舟,处于热销当中。可见只要经过自已技术努力的,都会成为品牌,没有问题。技术实现自主,就是最大的成功。

卖得疯狂

1975年我们抓住机遇,开始设计一款运-11运输机,完成向运-12轻型机的跨越,走了一条国际化的路,越卖越火。国际是个大市场,运-12作为我们运输机的主打产品,销量相当之好。在我军装备很少,难见它的身影。一款运输机,以出口为主,谁能想得到呢?发展到今天,有人拿西班牙的CL212与之对比,客观地说,它照新型的运-12F相差太远。国际上缺少的型号,就卖得好,运-12走俏不是没有原因,若非他们砌起那么高的墙,占领主流市场,并非没有可能。


魂舞大漠


中国航空工业运输机领域基本都是仿制品,真正意义上自主研发并服役的非运-20莫属,最可惜的是运-10(属于客机但可以做为大飞机平台)。

一、运-5双翼运输机

除了建国初缴获的C-46、C-47等,第一代运输机是仿自苏联安-2的运-5运输机(南昌飞机制造厂1957年首飞),这是一款上世纪40年代苏联设计的双翼型老飞机。机型虽然老不过飞行稳定使用效费比高,用于军队伞兵训练以及农业灭蝗杀虫、播种、施肥,森林防护灭火等。

二、运-7运输机/新舟客机

仿自苏联安-24运输机,1970首飞在民航和军队都有大量采用,运-7属于50座级支线客机,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民航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在运-7基础上有多种改型,包括近年在民航市场挺热火的新产品“新舟”系列客机。

由于运-7机体大小合适,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舰载预警机、轰炸机教学的尝试。

三、运-8运输机

仿自苏联安-12运输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中程多用途运输机,可以执行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也是目前我军主力运输机型,除了运输之外还有预警机、各类高新机改型。

运-20就不多说了,这款空军新一代大飞机已经批量装备,未来就等着它的各种大改出现就好。唯一值得多写两段的就是运-10,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四发大型客机,也是我国首次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参考原型是美国波音707。

原型机完成各种科研试飞,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成都等地,包括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高原机场。虽然飞机各项试验开展的比较顺利,但是由于配套发动机(涡扇-8)研制不顺,再加上国民经济调整在大飞机上采用了和美国合作生产麦道-82大型喷气式客机,1985年运-20下马。

当年的科研人员为运-10也进行了预警型的研制,正是这家伙的下马导致我国大飞机落后世界至少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