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柳州城市面貌在7次城市總體規劃的引領下日新月異,已由一個規劃區面積12.8平方公里的“小縣城”,變成了一個規劃區面積355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32.3平方公里的大城市。


1


第一次總體規劃


奠定工業城市基礎


柳州解放前,市政專家邱致中和柳江縣市政工程處楊毓年等人,曾分別於1946年和1947年對柳州的城市建設進行了規劃,不過因各種原因均未能實施。


1949年11月,柳州解放,當時城區面積只有3.4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百廢待興,市區只有小南路、培新路(今立新路)、谷埠街等十幾條街道,保潔只需要幾十名清潔工,而且城區多是土路砂石路,很狹窄。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解放初期,柳州根據國家“一五”計劃(1953-1957年)的要求進行建設,尚未開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1950-1960年是柳州的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柳州鋼鐵廠、柳州空壓機廠、柳州微型汽車廠以及由建築機械廠(柳工)等紛紛入駐柳州,到1957年已有工業企業45家,柳州已成為廣西工業中心,奠定了其全國重點工業城市的地位。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建於1956年的望火樓)

1956年5月,柳州開始編制第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但因“遠期總體規劃過於保守,缺乏一個現代化工業城市的氣魄”,1959年,柳州結合經濟發展和蘇聯專家的建議,補充修改了該規劃方案。1960年6月,柳州的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終於在國家相關部門指導協助下編制完成,初步奠定了城市規劃工作的基礎。


這一版規劃將柳州的城市性質定位為以鋼鐵機械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交通樞紐城市,規劃區面積12.8平方公里;在佈局上,將城市劃分為柳北、城中、柳西、柳南四個分區,結合分區的特點和建設要求,對各分區的工業、倉儲、大型建築和生活居住用地,按其功能和互相聯繫加以劃分和組織。

2


之後4次規劃 新增交通樞紐定位


1964年,柳州編制第二次城市總體規劃時,經濟困難時期剛剛過去,市區人口約為25.8萬人,城市建設進入急速外部擴張階段,城市建成區範圍以城中半島為中心,開始向四面擴張,北至柳長路,西至柳太路,南至柳邕路、柳石路,東至柳東路。柳北、河西兩大工業區開始建設,拉開柳州工業用地佈局的框架,新建鐵路東站和北站倉儲區。

本次規劃的目標是改變城市破爛落後狀態,建成小而精的城市,使城市建設各項水平達到全國同類城市先進水平。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1974年,柳州市區人口約為33.8萬人,城市發展處於緩慢發展期,城中半島居住用地向北拓展,柳西、柳北工業區用地日益密集,工業區周邊配套居住用地繼續擴大。1968年,柳州第一座公路跨江大橋——柳江大橋通車。1974年版總體規劃將城市定位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工業城市,優勢聯接西南、中南、華東各省的鐵路交通樞紐。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1980年版總體規劃制定時,柳州城市規模開始向中等城市邁進,市區人口達到43.4萬人,建成區面積約43平方公里。工業的迅猛發展帶來工業倉儲及配套居住用地的共同擴張,市區內新建燎原路和龍潭公園。規劃將城市定位為以輕紡、機械為主的工業、交通樞紐城市。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1986年開工工貿大廈

1987年版總體規劃,將柳州定位為發展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當時市區人口約為51萬人,建成區面積約為53平方公里。產業發展是柳州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通過調整輕重工業比例,柳州開始大力發展輕工業,城市建設用地相應做出調整,躍進路北段工業和倉儲用地繼續擴張發展成片;柳州城市交通取得新發展,柳州空軍機場開始發展民用航空業務;一批主幹道路建成,河東大橋的通車,城市道路交通的初步框架基本構建起來。

3


最近兩次規劃 建設山水歷史文化名城


1994年編制第6版總體規劃時,柳州市城市規模向大城市繼續邁進,當時市區人口約為77.7萬人,建成區面積約為82平方公里。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1994年的柳州)

城市建設用地開始向東擴展,高新開發區潭中東路沿線用地逐步開始建設,廣西工學院用地擴大。柳州市重點扶持以汽車及工程機械為主的裝備製造業,河西工業區相應擴大此類工業建設用地規模。市區內建成壺東大橋、壺西大橋、靜蘭公路橋,潭中大道順利通車,柳州工貿、圖書館建成,勝利小區、屏山小區、桂中花苑等一批小區建成,房地產業起步發展。

在該版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定位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又是山水景觀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2004年柳州市編制了第7版城市總體規劃,於2010年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准並沿用至今。當時柳州市區人口為125萬,建成區面積約為125.8平方公里。規劃期內城市圍繞現有城區由內向外有序拓展、延伸、緊湊發展,以向東北為主要的發展方向擴大城市規模,優化中心城區佈局,迅速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

在這一版城市總體規劃中,將城市性質定位為山水風貌獨特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廣西中心城市之一,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級重要的工業城市。同時,明確城市的發展目標為將柳州建設成為一個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環境優美、名城特色突出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4


城市格局在擴大


景觀環境在提升

城市總體規劃作為城市發展、建設和管理的綱領和基本依據,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引領柳州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7版城市總體規劃見證了柳州市城市發展變遷的過程。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城市空間格局從建國初期的以工業為主的分散式用地佈局,變成現在“一主三新”(即主城區、柳東新區、北部生態新區、柳江新城區)的空間發展格局,中心城區建成區範圍從解放時的3.4平方公里發展到2018年的232.3平方公里。

70年來,柳州城市景觀環境也發生了驚人變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只有3個城市公園,發展到了現在擁有約60個綜合類和專類公園約60個,社區公園約92個,廣場綠地面積14.3平方公里。沿柳江打造的“百里柳江,百里畫廊”形成了柳州市獨有的特色城市品牌;同時規劃建設了多條景觀大道,提升人居環境品質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形象,為柳州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殊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與此同時,柳州的城市公共設施也在不斷完善,配套服務水平和質量都在不斷提升。結合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學校、醫院、菜市場、養老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佈局體系外逐步完善,種類進一步細分,數量逐步增加,人民的生活便利程度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1960年,柳州還像一個相當落後的小縣城,很破舊,像樣的街道沒幾條,最高的建築還是北站路口6層高的望火樓。如今,柳州超過百米高的摩天大樓已有20多座,城市道路越來越寬敞,市區面積也越來越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越來越完善,市民生活越來越便捷。

5


編制國土空間規劃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2013年的柳州)

2018年3月以來,由於國家機構改革,自然資源部成立,城鄉規劃管理領域發生了重大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要求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實施監督。國土空間規劃是對一定區域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在空間和時間上做出的安排,包括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是對全域全類型空間用途的整體管控。


7次城市總體規劃修改 引領柳州“蝶變”


(2004年規劃的軌道交通)

今年,柳州市已根據中央部署,啟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並按照“多規合一”的總體思路,及時將相關規劃試點統一結轉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上來。目前規劃編制工作正穩步推進,預計年底前將形成柳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報批稿上報自治區。柳州城市的新發展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