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本文约3500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林蔚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级公费师范生。

在校期间,获国家奖学金、获宝钢奖学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从教6年来,获浙江省高中历史课堂评比一等奖、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等奖项。

我对“师范”的理解,源于创办乡校的外公,源于我求学路上遇到的所有老师,源于我在教学中的点点感悟,源于……这些对“师范”的理解,让我能够坚定而幸福地行走在师范之路上。

因为感动 所以选择

幼时的我与外公外婆生活在温州市洞头县霓屿乡下社村三条垅。外公是下社村小学的校长,每天外公去上班,我就跟着去学校,开启我一天的阅读时光。有时候,我也会从办公室偷跑出来找外公,看到他在上课,就既忐忑又兴奋地趴在窗台上听外公教哥哥姐姐们念字。每天晚上回到家后,我就像模像样地摆起家里的长条凳,邀请邻居家的哥哥、叔叔们来上课,奶声奶气地教着:“是fēi(飞)机,不是huī机。”现在想来 ,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那段时光,构成了我对学校、对老师最初的概念,给我的人生打下了关于“教育”的底色。

我在外公身边生活了12年,耳濡目染地习得了一名优秀教师应该具有的品质。而让我下定决心要当一名老师的那个瞬间,却发生在外公的葬礼上。外公用他的葬礼完成了对我最后一课的教育。

那是阴雨蒙蒙的一天,大舅强忍悲痛,回忆了外公的一生经历。那时,我才知道外公作为霓屿乡教育事业的先驱人物为这方土地所做的努力:他创办了霓屿乡第一所乡村小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入学,他常家访,做家长思想工作,常为学生自贴学费、生活费;为了招到更多的优秀老师,在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他几次北上;除了创办乡里第一所乡村小学,他还积极参与乡里第一所初中的建设,甚至很多建筑石料,都是他自己亲自搬运的……那天,外公的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他们哽咽地在我耳边说:“孩子,你外公是个好老师。”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听到了一个特别坚定的声音,原本对自己未来毫无规划和目标的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也要当像外公一样的老师,我也想成为那个改变学生命运,让学生记住的好老师!

走上师范之路,源于对外公的敬佩和传承,源于对教育力量的感动,而让我的师范之路走得更为坚实的,则离不开在北师大4年的学习和生活。

因为热爱 所以享受

怀揣着成为一名教

师的理想,我对我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非常向往;因为对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种种充满好奇,我尤其喜欢历史。2009年1月,我报名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选报历史学专业,成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6月高考,不负所愿,我成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因为热爱教育、热爱历史学,大学4年,我享受学习、上下求索。每节专业课,第一排成了我的“专座”;图书馆闭馆时的音乐成了我的“睡前曲”;为了“蹭课”而抄写的课表,填写得密密麻麻;去国家图书馆、北京档案馆、国家博物馆路上的风景,我如数家珍。

享受学习,让我得到了许多。但我知道,宝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一等奖学金,仅仅是学海首航;虽然主持北京市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获得京师杯二、三等奖,但我深知查阅的史料还只是书山一角,习得的能力还微不足道;而在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实习经历,更是让我体会到“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离不开扎实的功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4年的知识积累,让我的师范之路走得坚实而宽广。

在北师大的4年,我不仅仅享受学习,还习得了作为教师,不应仅仅只是追求知识,还应该有更为高远的追求。因此,不论是作为团委副

书记还是班长,不论是在全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是在“与世界对话”的平台上,我都在思考如何带动更多青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2010年,我与学院分团委的师兄师姐们共同组织了首届“陈垣杯”历史知识竞赛,现在,这一竞赛已成功举办了8届;2011年校党史知识竞赛上,我作为情景剧部分的导演,带领团队将李大钊就义、淮海战役等事件一一呈现,得到著名党史专家张静如先生的赞叹;大学4年,我作为李大钊纪念馆的外文讲解员,为数十位外国友人讲解了李大钊先生的事迹……用自己的行为带动身边人的进步,这就是教育者的责任。北师大给予了我广阔的平台。在这,我承担责任,砥砺自我,让我的师范之路更扎实更久远。

在北师大的4年,众多优秀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什么样的老师是卓越的老师。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宁欣老师,清楚地在课堂上解答每位学生的疑惑,她告诉我好老师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功底;上古史专业的周启迪老师,自费前往埃及拍摄了众多照片、搜集资料,并自编教材,他告诉我好老师对自己的专业要“痴迷”;历史课程理论的马卫东老师,坚持为我们上大课,一上就是三四

个小时,依然精神矍铄,充满激情地展示一个个优秀课例,分析一个个课堂设计中的妙处,他告诉我好老师对课堂要有坚守,历史课堂的魅力在于思辨……师大的每位老师都有对教育的独特思考,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感悟到了,作为教师,既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

扎实的专业学习经历和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让我能不忐忑、有自信地走上师范之路,而让我的师范之路走得更加幸福阳光的,则离不开学生的微笑和支持。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因为投入 所以成长

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浙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成为教师,就是选择了一个“良心活”,很多工作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和指标,全凭心里的“一杆秤”。

我对历史教学爱得“痴迷”。我常常思考,到底应该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学到些什么。我致力于依托丰富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尽可能地理解历史。这样的教学实践需要大量的专业阅读支撑,因此我常为了备好一节课,“动手动脚找材料”到凌晨一两点,找到合适的资料时,那股兴奋劲甭提有多提神了。课后的反思、“复盘”同样重要,从教6年,我的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本已经占满了整整一排书架。这种尝试让我和学生们能够一同感受历史学“求真”的历程,体会到历史学超越时间、空间的魅力,我越来越爱历史,我的学生们也真正地爱上历史。诚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选择历史学专业继续深造,但我想真正的历史教育是,哪怕学生们忘了具体的史实、记不清历史人物的事迹,但是他们仍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对国家和人类命运能有更为深刻的关注和担当。

长期的积累,让我在2018年“大丰收”。这一年,我第一次担任高三年级班主任;5月11号是我举行婚礼的日子;更巧的是,5月10号,我有幸代表温州市参加浙江省历史学科优质课评比。高三冲刺的压力,婚礼的各项烦琐事宜,再加上准备比赛的紧张感,一度让我没有信心,生怕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但是,我的学生说:“老师,你放心去比赛,我们一起努力!如果你不拿奖,你就对不起我们的自觉乖巧了!”学校历史教研组的各位同事们也给予我莫大的支持,温州市历史教研团队的各位专家们更是给予我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的鼓励和同仁们的支持,让我恢复了信心和斗志。终于,我获得了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因为婚礼前一天还在杭州参加比赛,温州婚庆圈的朋友们称我为“史上最拼新娘”。2018年,我还获得了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等荣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成长离不开自我投入,更离不开引路人和同路者,一定要多读、多问、多思考,以感恩谦逊的心投入工作学习中,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能从容地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尝试“住进学生心里”。接手新班级时,我会给所有学生写信,介绍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想法,并希望他们给我回信,谢谢他们对自己的评价等,我把这次通信称为“见面礼”;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比如升高三时,我会给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个性化书信,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为他们加油鼓劲儿;教室后面放着一个“班主任信箱”,我常常能收到学生遇到困难时发出的“求助信”;此外,每一个学生的生日、农历新年,我都会给他们写信。学生给我的信里,字里行间,我能看到他们对我的信任,能看到他们在青春困惑时想要我“帮一把”的渴望。当学生有需要时,他们的心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我,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几年下来,我与学生的通信成为“传统项目”,积累了几万字的信件。这些都成了我和他们共同的记忆,成了我非常珍贵的财富。因为学生的信任,行走在师范之路上,我充满了力量。

因为投入,我体会到了历史教学的魅力;因为投入,我体会到了师生交往中的温情;因为投入,我看到了学生的微笑,而他们的微笑,让我的师范之路充满阳光。

刚工作时,我常常会想,我是一名好老师了吗?现在,我明白了,好老师是永无止境的高远追求;师范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将一直走下去。

THE

END

文章来源 | 《中国教师》杂志2019年第10期

图片来源 | 林蔚

专题·公费师范生 | 林蔚:我的师范之路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合作数据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