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是操碎了心,為了孩子的未來,父母甘願受苦受累,為了能夠讓孩子聽話,父母則不斷對孩子孩子進行說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父母對孩子不斷的提醒、叮囑或者是重複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而這些也是被孩子稱為嘮叨的話語。

很多父母都將嘮叨這種說教方法來當做常用的教育方式,以此希望孩子能夠聽話,但是現實往往都是父母越喜歡嘮叨,孩子則越不喜歡聽從。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新聞:女兒因為媽媽嘮叨將媽媽微信設為免打擾。

事情起因是一次媽媽想用女兒手機網購,在支付完成後,無意發現女兒手機中與自己的微信聊天界面顯示著消息免打擾的標識。

對此媽媽非常的難受,繼續查看才發現女兒只對自己設置了免打擾,於是詢問女兒原因。結果女兒發現媽媽亂翻自己的手機很生氣,幾天都沒有和媽媽說話。

當記者聯繫到女兒詢問原因時,女兒表示原來是母親因為太過關心自己,老是對自己發消息,且很多都是雞湯,警示文等,導致自己忍不住設置了免打擾。最近自己也在反思,準備取消這個設置。

我們都知道媽媽嘮叨是為了女兒好,但是要知道,當你講第一次的時候如果孩子不聽,那麼你重複講第二次孩子還是不會聽的。如果你講第一次,孩子就已經聽了,也無需再講第二次。

很多孩子都非常反感父母對自己重複的叮囑和提醒,因而父母的嘮叨孩子多半都沒有聽進去。

過度嘮叨是件雙輸的事

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大都通過嘮叨來表述,但是這樣往往陷入了家長越嘮叨孩子越不聽從,而孩子越不聽從家長越嘮叨的惡性循環。

過度嘮叨有沒有效果?

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有一次聽牧師演講的時候,感覺牧師說的很好,因此打算捐款。但是10分鐘之後,牧師還在演講,這時馬克·吐溫已經有一些不耐煩了,於是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演講,他決定不捐款了。等到牧師終於講完,馬克·吐溫已經非常氣憤了,於是從盤子裡面偷了2元錢。

這在心理學上就是“超限效應”。當一個人受到刺激過多,過長的時候,會讓心理上不耐煩,甚至出現逆反。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而父母的嘮叨,也是一種“超限效應”。

父母的嘮叨,不僅會損害與孩子之間的關係,甚至會讓孩子做出與父母期望相反的事情來。明明父母想要傳遞的是自己的愛,但是卻因為嘮叨,變為了對孩子和自己的傷害。

別再讓嘮叨成為你和孩子之間的隔牆

斯特娜夫人是美國著名的學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一次,女兒維尼夫雷特問母親斯特娜夫人:自己可以去朋友家玩嗎?

斯特娜夫人答應了女兒,但是要求女兒必須在中午12點回來,因為下午還要一起去看電影,且一直打擾別人也很不禮貌,於是女兒就去玩了。

到了約定的時間且過去了20分鐘,女兒都還沒有回來,而斯特娜夫人也只是安靜的等著,直到半個小時後,女兒才回來。

斯特娜夫人看見這麼晚回來的女兒,也沒有直接發火,而是對女兒說

“因為你晚回來那麼久,今天看電影的時間來不及了,真遺憾。”

女兒因為自己晚回來沒有看到喜歡的電影,也記住了這個教訓,從此以後沒有再失言過。

父母的嘮叨,是害了孩子的慢性毒藥

也許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出錯的時候,會對孩子長篇大論,或講道理,或批評孩子,或是反覆叮囑孩子以後不應該這樣等等。但是斯特娜夫人只是耐心等待然後用一句話讓孩子自己明白,因為遲到錯過了喜歡的電影。

有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一位成功的母親,要謹記兩個字,那就是“閉嘴”,停止對孩子的嘮叨。

對於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不要去過多的約束孩子,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可以給出意見、提醒或者建議,而不是對孩子一直嘮叨。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而不是一股腦上去就對孩子說教或者打罵。與孩子溝通父母需要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