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二战结束后,关于同盟国谁家贡献大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普遍的认为,美国在二战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苏联英雄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却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苏联军民在苏德战争中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是任何他国所没有过的,苏联理应成为二战贡献最大的国家。我们一起看看,朱可夫为什么会这样说。

蒙哥马利认为,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打败了德军,英军是抗击德军的中流砥柱

英军在二战中是不是中流砥柱,二战史学家们心里自有一杆秤。朱可夫更是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评价:阿拉曼战役顶多算是集团军规模的战斗,与苏德战场上任何一场战役相比,都不能摆在同一个平台,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的战斗都是百万人的大战役,谁是消灭德军的主力一目了然。

小编认为,英军在二战中功大于过。说有过是因为在丘吉尔上台前,英国首相张伯伦采取绥靖政策怂恿了德国侵略扩张行为,无论是德国重整军备还是入侵西欧,背后都有英法放任不管的推力。说英军功大于过,是因为丘吉尔上台后,迅速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四周都被德军及其仆从国的包围下,英国独自承担起抗击德军的大旗,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为其它盟国发挥了带头大哥的作用。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正因为有丘吉尔的临危不惧,才有后来的英美苏三巨头聚首,从这点看,英国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但是,英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先是敦刻尔克的大撤退,后是英军第8集团军在北非被隆美尔撵着打,接着又是英军在东南亚的大溃逃和市场花园行动的失败。这样的结果给英军在二战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艾森豪威尔说,没有美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就没有二战的扭转战局,他认为美军在二战中的贡献最大

对此,朱可夫也有另外一种观点。他认为,二战美国在欧洲战场有两场战役,一场是诺曼底登陆,他认为这是马后炮,因为美国在诺曼底登陆时,苏军已经对德国进行了大反攻,开辟诺曼底第二战场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已经晚了,而且作用并不明显。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为了证明美军的马后炮,朱可夫用了几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是德军入侵苏联时,斯大林就请求英美迅速开辟第二战场,但丘吉尔却以准备不足和种种理由一拖再拖,甚至专门坐飞机跑到莫斯科做解释工作。

二是诺曼底德军大西洋堡垒并没传说中那么坚不可摧。按朱可夫的说法,美军登陆大西洋海岸时,德军在海滩上的防御并不完善,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空档,原因是德军保障供应不上。从德军的布防看,每一公里才一门大炮,这样的防御等于给美军钻了个大空子。正因为诺曼底防御的薄弱,才使得盟军轻而易举就前进到了易北河。

艾森豪威尔当然不会赞成朱可夫的观点,为此他还提出了美国在整个二战期间对同盟国所作的贡献,比方支援战略物资和装备支持。对此,朱可夫又一一给予了答复。朱可夫认为,美英在苏德战争时是支援了苏联,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四十万辆汽车和一万八千辆坦克,对于苏军整个战场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按苏联当时的生产能力,一万八千辆坦克仅占到苏军的百分之四左右,苏军的大部分装备都靠自己生产,所以他认为美英的装备援助并不是主要作用。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相反,朱可夫还当面询问了艾森豪威尔,美国在欧洲的另一场战役阿登战役为什么避而不谈,对此艾总一句话都没说,他知道,盟军在阿登战役上打的确实不咋样。尤其是阿登战役开始时,美国引以自豪的空降101师差点被德军给消灭了。

朱可夫认为,苏军是打败德军的主要力量,无论是人员牺牲还是国防力量,苏联都是当之无愧的

对此,美英也是各说一词。美英认为,苏联发动柏林战役,牺牲大量平民不说,还造成了整个柏林城市的重大毁灭,发动柏林之战就是为了抢占胜利果实。

可朱可夫坚决地认为,苏联发动柏林战役不仅时间正好,而且也非常有必要。

首先,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德军的指挥中心,城内有一百多万德军负隅顽抗,城墙又坚不可摧,不主动进攻,德军是不会主动投降的。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其次,苏联军民在苏德战争期间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伤亡,苏联二千多万军民是抗击德军的重大主力,苏联才是当之无愧的作贡献最大的国家。作为国土面积四分之一被德军轰炸,几千万人的重大伤亡,朱可夫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会象苏联那样付出这样的巨大牺牲。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美英苏三国各自都说是二战中贡献最大的,但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有自己的判断。

苏联牺牲巨大是没有错,但美英战场点多线长牵扯的精力也多。拿苏联在远东的战场利益来看,如果没有中国正面战场的牵制日军,苏联必定会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而作为美英国来说,除了支援欧洲战场外,他们还要面临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非洲战场的多线作战,所有国家都不想多牺牲兵员,但却又避免不了。

二战美英苏合力打败德国,谁才是中流砥柱?

因此,小编认为,就整个二战的进程来看,按美苏英的排列来区分各自贡献还是合适的,但对于战争中的作用来说,很难说谁家弱谁家强,同盟国就是一个整体,差了谁都不可能完全战胜德国,毕竟德国还有几百万军队一直战斗到最终投降。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作者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