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于王羲之的唐太宗,自己书法怎样?

鲁世荣


撰文并书。

 杨宾《大瓢偶笔》云:“今观此碑,绝以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无一笔失度。”

此碑用笔厚重,而不乏骨力。没有可以布白结构,全是自成。

评价可谓极高了,第一在“笔力”,这二字是评判书家水平的一个标准。用笔有无力度,是基本功的表现。

第二在布白结构,没有刻意遵守,用笔雄浑,却没有败笔。

这等水平,就不需多说了吧,已经是高手一列。

清钱大昕云:“书法与怀仁《圣教序》极相似,盖其心摹手追乎右军者深矣。”

书法与圣教相似,学右军学得太深入了。

上边说布白结构没可以遵守,这个说与圣教相似,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在取势和对字的处理上,确实有圣教神韵。

一般人只能学其形,李世民学其神。

能学到神的人,水平自然很高。

如果有人不服,觉得自己临的不错,也可以发出来,让别人看看。

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倒。”此碑书法浑然天成,笔画结实爽利,无做作之态,实开八大山人之行楷书先河。

此句,前半句感觉有拍马嫌疑,就是说这个李世民的字龙飞凤舞鸾翔蛇绕,小日本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见过都佩服。

后半句是很中肯,浑然天成,用笔爽利结实不做作,八大的行楷就是得到了此帖的启发。

反正我觉得此碑,给后人学,是肯定不错的,格调很高,感觉随意,法度不失。

《屏风帖》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这句话就对上了,学书不学结构取势,只求笔力筋骨,形势自然而然就有了。

也就是说,临帖不求像,只求用笔功夫。

估计此论会被很多初学者骂。

但我觉得没错,毕竟个人也是这么练的。

像文征明王铎赵孟年轻时,也没都主学王羲之,却都有自己的风格,只不过笔画太嫩。

《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此评论不错,骨力不足,使转意趣深得右军真传。

骨力即笔力,评论王铎说“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军”也是从此来,王铎学柳体,骨力雄强,行草主法十七帖,使转不虚。所以笔力为明清以后第一人。

反正此篇用笔功夫很深,至于说骨力不足,我是不以为然的,我以为是风化所致。

《温泉铭》

温泉铭

此帖最出名

《温泉铭》书风激越跌宕,字势多奇拗。

用笔确实跌宕,势态很奇。

里边有些字,跟往圣教序里字是一模一样的用笔结构

还有褚遂良虞世南的取法。

反正取法蛮多。

俞复在帖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风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

意思是此帖跌宕起伏的书风,能让欧虞褚称臣。主要取法王献之。

这评价,有点高,至今看不懂,从我看李世民字那天开始,也不觉温泉铭水平多高。

但是之前有名家大家总结过,我还是的细细去研究。

我个人不回去喷一些不我认同的事,而是私下其研究。

喷人谁都会,喷完没长进,白搭。

所以此帖我决定细细研究,多请教些大师。

然而,出于帝王的威严,他对王献之却极为不恭,曾云:“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他讥讽小王之动机,后被宋米芾窥破,米芾《书史》中说得很清楚:“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

李世民骂小王字拘谨细窄。。。米芾说“李世民学王羲之字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所以学虞世南行书,向离王羲之更进一步,所以骂王献之字不行”

骂的有道理,相当于面前少了一座大山,掩耳盗铃。

唐太宗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直至孙过庭《书谱》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庭色彩,而渐失光辉。




逆刺青工作室


唐太宗李世民痴迷于王羲之,是在历史上出了名的了。按现在的说法,唐太宗就是王羲之的“忠粉”。什么是忠粉?忠粉,顾名思义就是忠实的粉丝。那么,唐代宗自己的书法水平怎么样呢?我认为,唐太宗的书法颇得王羲之书法神韵,他的书法水平与王羲之的书法水平相比,尚差火候。

上图为唐太宗李世民与书圣王羲之对话


第一,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痴迷于王羲之?因为他自己喜欢书法,特别是对王羲之的书法,他是极为佩服的。王羲之只所以被人们尊为书圣,除了王羲之有较高的书法理论,且王羲之的五体书法水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之外,唐太宗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一代帝王,他想抬高一个人,那是轻易而举的事。

上图为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

第二,唐太宗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可以肯定的说,唐太宗的书法师法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以行书和行草书见长,用笔老辣,法度严谨,书写流畅,神采飞扬,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颇得钟繇和王羲之书法之神韵。书上说,唐人尚法。唐人尚法,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开了先河。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唐代书法兴盛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就唐太宗的书法水平而言,在帝王书法中可称为娇娇者!记得唐太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涵化宇宙,包容万物。” 正是唐太宗宽阔的胸怀和博大的气度,才有唐代盛世的景象,才有了唐代书法兴盛的局面。唐太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极大的!

上图为唐太宗李世民书法

唐代为什么出了那么多书法大家,像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张旭,怀素,柳公权,等等,这些都归于唐太宗对书法文化的重视,对文人的重视,对文人的包容的结果。

上图为头条网友书唐太宗李世民诗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唐太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

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也非常巨大。

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赞,确立了其在书法高度上的书圣地位 。

推崇科举制,把书法作为科考的重要内容,提高了书法艺术的价值。

理论上强调骨力、冲和之美,酷爱王羲之并集其字而成《圣教序》

弘扬书法文化,为唐代书法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延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筆

试想 ,一个如此痴迷王羲之的书法的人 ,他的书法会不会爱屋及乌呢 ?



CHN东风习习


唐太宗喜爱书法,特别痴迷于王羲之的书法,对《兰亭序》喜爱之极,派唐初的书法名家临摹《兰亭序》,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有临本流传下来,其中冯承素摹本最为精妙。又派四处搜集二王的真迹,可见他对书法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得力于虞世南的亲传,欧阳询的经常指点。所以他是书法史上的著名人物,亲身力行书法艺术创作。他下诏设立弘文馆,开设书法课堂,欧阳询,虞世南执教,这对于培养书法人才,促进书法风气和书法艺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撰写了《论书》《王羲之传论》《指意》等书法理论,由于他大力提倡书法艺术,贞观后期,书法创作繁荣兴盛,褚遂良,薛稷最为著名。这种影响延续整个唐朝以及后世。盛唐出现了张旭,徐浩,李邕,颜真卿,贺知章,孙过庭,李白,杜甫,李阳冰以及后来的柳公权,韩愈,柳宗元等人。

唐太宗的书法代表作《晋祠铭》《温泉铭》遗留后世,影响深远,为人称颂。


魁星楼543


唐太宗书法与历史书家相比,我个人感觉还是有一定差距,但作为帝王实属不易。他扬大王抑小王,曾影响了初唐的书坛,直至孙过庭《书谱》亦据此论。这一过错,一方面因抑制使激厉、奔放一路的书风暂时隐匿,另一方面也使志气平和的大王书风逐渐抹上了宫庭色彩,而渐失光辉。小王之奔放,因为李世民的唾弃,被世人不重视了。但是大王的平和,却被捧起来了。于时代来说有利有弊。尤其以书取仕,是对书法发展一个很大的推进。


水冰书法交流


练书法有三年多了吧,自我感觉良好。可总遭到媳妇的教训😔总能找出这不好,那儿不好的。因为我是跟媳妇学的,所以不得不接受批评。开始学的欧阳询,后来临了很多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水平总不稳定,还是得多联系。书法肯定是需要功夫的,多练是必须的。每次不应少于两个小时,时间短了,刚找到手感就不练了,等于白写,坚持更重要,放下就很难有进步!


行于天地间笑看风起时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有两个原因,一是确实个人喜欢,二是出于统一书体的需要。书同文,但怎么写这个同文也得有标准。唐太宗以皇帝之尊,亲自为王羲之做传,就是这个用意。他本人的书法也是很好的,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嘛。


Liuyang812


书法一味的模仿,只能是很好,不会是更好,只有超越,自成一体,才能自成一家,如瘦金体,至今无人超越。太宗的字还是很好的,跟他喜不喜欢王羲之没关系


慧聽慧说


在当时,都得说:皇上的字写得好,天下第一,皇上英明,皇上吉祥。不信,你敢说写得不怎么样。


荣笔书画


太宗书风有基础!也有其特点!身为君王写到这个程度已是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