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薩爾滸大戰揭開了明亡清興的序幕。在1619年的遼東,明王朝的東北異常寒冷。在渾河的冰面上,除了厚厚一層的白雪,還有成堆的屍骨。大明精銳在這個冬季,被埋進了遼東厚厚的大雪中。反觀這場戰役,明軍為何會在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采取分進合擊,圍殲努爾哈赤的計劃呢?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先看看這場戰爭的過程。1618年,努爾哈赤藉著貿易的機會襲擊撫順,佔領撫順衛。接下來消滅遼東駐軍張承輒部,拉開薩爾滸大戰的序幕。在大明的眼裡,這些建奴根本不值一提。曾經李成梁每日的必修課就是出門早女真人鍛鍊身體。如今的努爾哈赤竟鬧出這麼大的動靜,經歷萬曆三大徵的大明帝國必須要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經過一年的籌備,抽調大明各個重鎮,集結十萬大軍開赴遼東戰場。有坊間傳言,為了誇大滿清的戰績,這一戰說成女真六萬打破47萬明軍。實際上,當時的明軍只有十萬人。就是這十萬人還是從各個地方抽調出來的。當時的明朝看起來有百萬大軍。實際上,邊疆地區的駐防相當重要,不可能把所有部隊都調到遼東戰場。我們承認這是努爾哈赤的一次以少勝多,但是說到底明軍根本沒有壓倒性優勢。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當時的萬曆皇帝下旨,“務期殲滅,以奠封疆”。經略使楊鎬為總指揮,分兵四路。第一路為南路軍遼東總兵李如柏;第二路為東路軍劉綎統帥;第三路為西路軍山海關總兵杜松;最後一路是北路軍開原總兵馬林;雖然人數並沒有達到碾壓女真人的形式,但是論軍隊素質還是要遠超女真人的。四路大軍分進合擊,企圖包圍赫圖阿拉。

當時的努爾哈赤面對明軍的進攻,並沒有採納部將提出的在險要處防守,待其後勤補給不足時自動撤兵。賭徒一般的努爾哈赤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有努爾哈赤的話說,就是:“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利用女真騎兵行進迅速的特點,快速消滅明軍。

當時雖然四路明軍合圍,但是由於遼東正值冬季,所以行軍速度有快有慢。當時的西路軍杜松人稱為杜瘋子,最大特點就是速戰速決。杜松日行百里,企圖在女真沒有準備情況下突襲努爾哈赤。他的算盤打得好,但是他正中了努爾哈赤的下懷。本來女真人就打算利用行軍速度時間差,逐一擊破。現在,杜松孤軍深入肯定是找死。這也不怪杜松,因為杜松常年跟蒙古人作戰。蒙古人由於遊牧民族,來無影去無蹤,為了抓住戰機,是要快速進軍。但是,女真騎兵不同於蒙古騎兵。女真騎兵更像是騎馬的步兵,騎射不是主要作戰特點。杜松在3月1日遭遇女真人,女真人在即將抵擋不住時候,努爾哈赤率領援軍趕到。由於杜松是輕裝前進,輜重還沒有渡河,所以此時的杜松被女真人包圍。戰鬥從白天打到晚上,更熟悉地形的女真人利用箭陣大量殺傷視線不好的明軍。杜松部全軍覆沒,杜松戰死。

接下來戰力較弱的馬林部,在行至薩爾滸發現杜松部全軍覆沒。全軍進入防禦狀態,扎三營防禦。努爾哈赤憑藉優勢兵力,強攻明軍。最後,馬林部被全殲。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馬林部在被殲滅後,處在東路的劉挺根本不知道兩路盡沒的消息。軍隊繼續行進三百多里,在到達距離赫圖阿拉城70裡的阿布達裡岡時候, 遭遇女真人埋伏。劉挺是一員猛將,什麼場面沒見過。當年打西南土司可是從來沒有輸過。劉挺身先士卒,最後率軍突圍。突圍至曠野,再度落入女真人包圍圈。劉挺力戰,最後力竭而死。雖然女真人取勝,我們不得不說明軍將領在面對女真人時的大無畏氣魄。與後來明末在與清軍交戰的明軍早早投降形成鮮明的對比。

最後一路明軍李如柏部行動遲緩,只到虎攔崗,楊鎬聽說前線戰敗令其撤回瀋陽。而朝鮮將領聽說前線狀況立刻撤軍,對此戰沒有任何幫助。整個薩爾滸戰役就此結束,此戰明帝國精銳全軍覆沒,名將劉挺、杜松戰死。可以說,此戰之後明朝十年無力進攻遼東。

戰後,萬曆大哭。而萬曆的生命也跟著這場薩爾滸之後一起謝幕。薩爾滸戰役第二年,1620年萬曆去世。這個帝王,雖然二十年沒有上朝。但是,在他的手上大明經歷了張居正改革,經歷了萬曆三大徵。曾經的大明煥發了最後的一線生機,但是也如萬曆的身體一樣,很快就虛弱下來,最後病入膏肓。萬曆的功過,只有後來人慢慢評說。我們來看看,本就沒有絕對優勢的明軍為何要在冬季發動這場決定大明國運的戰爭。明軍很多都是從南方徵調而來,最典型的就是劉挺的西南軍和戚家軍的班底浙江兵。這些軍隊在南方都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到了北方他們寸步難行。具記載:“風雪大作,三軍不得開眼,山谷晦冥,咫尺不能辨。”說到原因,就只有一點,明帝國的財政已經不允許薩爾滸大戰繼續拖延。我們看看,大明這十萬大軍有多麼耗費錢糧。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裝備消耗

在戚繼光整軍之後,明軍的裝備相當耗錢。明軍的標準配置是六成步兵,四成騎兵。這四成騎兵,對於晚期的明朝也是相當頭疼。因為明朝的邊防壓力較重,如果只是應對蒙古還好,這是馬匹正常的消耗。而對於東北戰場,馬匹確是額外消耗。當時為了湊齊馬匹,主要供應部門太僕寺根本拿不出。所以又花錢從西寧等地購買,就花費了大量的銀兩。由於明軍是在冬季集結完畢,馬匹消耗甚多。具但是的官員上報,營中一日倒斃馬二百四十九匹。

這只是騎兵,明軍還有步兵。明軍的步兵可不是電視劇裡拿著個大刀長矛就能上戰場的。當時的明軍裝備相當複雜,盔甲、火炮、大刀、長矛、火銃、偏廂車、傳令工具以及鍬、斧等生產工具都要攜帶。除了這些,野戰明軍還要攜帶五天的糧食。所以,明軍在作戰之前需要很多裝備的支撐。這樣的明軍才具有強悍的戰鬥力。而這些物質是都要明政府準備和購買的,當時發放的武器中已經有正德年間的裝備,可見明國庫已經被掏空。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餉銀損耗

由於衛所制的破壞,明朝軍隊在出徵時候是要發餉銀的。這在之前文章中有介紹,明軍作戰是要補足欠發的銀兩。這部分錢靠當時入不敷出的戶部是不現實的,所以兵部和內閣首先是朝萬曆皇帝要,之後又挪用了工部一部分錢才湊齊了軍餉。

給各位一個數據,當時明朝政府總收入有2000萬兩,而每年的現銀是300萬兩。而當時一年的支出達到了2800萬兩,不打仗就已經有嚴重的赤字何況還要打這麼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糧食損耗

古代所謂的百萬大軍,很多都是號稱來嚇人的。我們來看看供養著十萬大軍有多麼耗錢。當時的遼東人口稀少,糧食產量不多,一年只有90萬石糧食。十萬明軍,當時的規定月糧是一石。如此算,遼東全部產量都不夠十萬明軍吃一年的,何況這些產量還要分給本地駐軍,官員俸祿以及一些賑災之類的瑣碎事。為了籌集糧草,就只能在外地調運。這其中最主要的供應地就是臨近的河北和山東。

明軍並沒絕對優勢的薩爾滸大戰,為什麼要倉促進攻?

對地理熟悉的知道,山東走水運從登州入海,然後從大連上岸再到遼陽。而走陸路是從通州集散地運量到遼陽前線。無論哪種,都是700裡的距離。在當時,這個距離運一石糧食就要消耗兩到三兩的銀子。運十萬石糧食,那就是二三十萬兩白銀。這筆開銷也是相當大的。不光如此,押運糧草還要有損耗,還要耽誤徵調民夫的生產。所以,對臨近省份的經濟影響也相當大。

具當時的明朝政府計算,打薩爾滸一戰,光籌備一年的時間兵部開支達三百萬兩,工部也有一百萬兩的開銷。這些錢還只是前期準備,還不包括戰役開拔的損耗以及各地一些間接損失。可以想象,對於每年有幾百萬兩赤字的明政府,催促楊鎬速戰速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大明,已經不是萬曆三大徵那個府庫充盈的大明。此時的明帝國已如萬曆的身體一樣看似強大,實則風雨飄搖。


  • 《明史》
  • 《袁崇煥傳》
  • 《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