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原文标题:宁边城的修建、命名与盛衰

昌吉城的开始修建是在昌吉建县之前12年的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于第二年(1762年)竣工,当时为昌吉巡检所在地。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县建立,此城始为县治所在地。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昌吉市内现存代粮仓宁边古城墙,墙后上方高出的4个木制建筑是清代粮仓的天窗。

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 开始修建昌吉城,工期确定为一年,至次年(1762年)农历八月,工程提前两月完工。竣工后的昌吉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 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均有名:东门叫“文同”,西门叫“武定”,南门 叫“谐迩”,北门叫“燮遐”。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现残存城墙位于宁边古城东南角。

昌吉城建成的消息上报到中央朝廷,同年农历九月,乾隆皇帝 亲自为其定名为“宁边”,于是昌吉城便有了名称,是为“宁边城”。 一个边远的小城,由皇帝亲自为其定名,足见当时朝廷对国家边务的重视。而“宁边”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希望边地安宁。

在昌吉城的修筑过程中,还发生过两件趣事,即筑城的人从5 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有盛满了面的陶罐,其中的面粉还可食用。

清代学者纪昀后采写诗2首,分别记咏其事。

前一首诗是:

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柞音。

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紵花侵。

后一首是:

深深玉质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

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

纪昀不但饶有兴味地赋诗记载这两件事,而且根据穿绣花鞋与食面粉判断:昌吉之地很早以前就有汉族人居住。我们认为纪昀 的这个判断是不无道理的。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古城墙阴面,墙内是清代粮仓1号仓。

关于昌吉城的修建,还有一人需要说明,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 的负责修建者之一的吴士胜。据史料载,吴土胜是一位建筑师,曾在当时的新疆各地负责修建城池和官署、房屋多处。他原为总兵 职,先因事降职,后又因负责建筑有功而受到嘉奖和升迁。

宁边城的维修,见于史载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791年(清乾隆 五十六年),是由原任昌吉副将的徐鼎士个人出资捐款进行的;另一次是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县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1876年(清光 绪二年),左宗棠兵击败阿古柏侵略者收复昌吉后,经过招集,县城人口有所增加,面貌有所改观,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全县人口己比前减少,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统计,全县共有新旧垦户1300 户。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学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农历十二月,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衙署,于次年4月完工。

作为昌吉县城的宁边城,曾经有过兴盛的时期。纪晓岚曾经赋诗 写过昌吉市场卖鱼的热闹景象,《昌吉县乡土志》的作者也曾写过昌吉县城手工特产及贸易等情况。据史料载,昌吉县城繁荣时,全县人口达2768户,9810人。

赵钧彤,字洁平,号澹(dan)园,山东莱阳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举人。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七(1785年2月15日),赵钧彤因罪遣戍伊犁,途径昌吉,在其《西行日记》中对昌吉县的环境、山水、道路、居民、物产及官员设置等作了比较翔实的记载:

“(昌吉)城西北渡河(注:头屯河),两岸俱数丈洪流,北注浑浊如黄河,轰轰然”

“昌吉本旧城,按图即宁边城,今设县,属迪化城,内外数百家”

对于昌吉县官员的设置:“官有令尉广文,驻防则千总,时署令赵公本吏目...,公名福清,杭州人”,邀请他去县署共进酒食,直至日暮才返回南郭的客舍。

赵钧彤初八即离开昌吉:“出县郭,与驼群并,驼牵尾联鼻一行辄数百,背载箱捆或兼负小骆驼,商人靴帽亦骑驼,皆兴贩,赴伊犁。”

昌吉城(宁边城)是怎么修建的


这是清代粮仓内展示的清代萧雄写的《昌吉》,此诗作于光绪二年(1876年)他随军西征路过昌吉时,主要写的是昌吉的地域景象及历史沿革:

孤城遥指鳖思西,地迥(jiong)山违水涨堤。沿革想从昌八喇,一洲禾黍望高低。

萧雄,字皋谟,号听园山人,湖南益阳人。清同治、光绪年间,自愿走新疆,往还三次,历十余年。曾在都统金顺、提督张曜幕府做过参军,著有《新疆杂述诗》四卷。

但昌吉县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亦经历战火,受到过毁损,“城垣雄堞坍塌不堪”,以至人世苍茫,风云变迁。1949年后,昌吉县人口增多,城区扩展,宁边城城墙基及护城河沟上平地盖房,大部被毁。现仅有南城墙东部老粮仓一段仍然留存,已被有关部门保护。(文章来源:昌吉市之窗-昌吉市人民政府网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