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太平洋海戰之38:偶然必然

這場惡戰的勝負極具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實力誤判

山本知道薩拉託加號在船塢裡,也準確地猜到胡蜂跟遊騎兵號不在太平洋,而列克星頓跟約克城號在珊瑚海沉了,於是美軍只有企業跟大黃蜂兩支艦隊可用,所以自己有4:2的優勢。但這個判斷嚴重失誤,一是美軍解碼之後向中途島增兵,相當於多了一艘航母的兵力;二就是約克城號的神奇復出。所以,雙方的實際兵力是4:4,旗鼓相當。

武器差距

緊接著珍珠港之後的威克島之戰,美國人是輸了,但用5寸炮就擊沉一艘驅逐艦,應該說,日本的裝備問題那時候就已經暴露。小坦克能橫行東亞,零戰也一度稱霸太平洋,但皮薄的缺點也很明顯。這樣的裝備,對付農業國是足夠,但對付不缺鋼鐵的美國人,比較難。儘管有一定的客觀因素,但四艘航母同時沉沒,應該很能說明問題了。

相比之下,約克城級三艦的抗打擊能力超強:約克城號以殘艦出征,抗住了兩次暴擊,最後時刻才被魚雷擊沉;42年10月大黃蜂號的沉沒,也是在中了四彈外加兩枚魚雷之後;至於企業號就不用說了,一個字形容就是“壽比南山”。

太平洋海戰之38:偶然必然

以逸待勞

以赤城為例:珍珠港事件後,1942年1月攻擊拉包爾;2月初在馬紹爾群島搜索打了就跑的企業號,中旬攻擊澳洲的達爾文港,下旬到3月初攻擊荷屬東印度;3月下旬攻擊斯里蘭卡;4月杜立特空襲的時候,在臺灣海峽的赤誠號受命追殺大黃蜂號;5月下旬,忙著出發前往中途島受死。

所以這半年來,日艦可以說是“不是在攻擊中,就是在前往攻擊的路上”。沉沒的四艦中,大約只有加賀稍好,3月的斯里蘭卡一戰因傷缺席,休息了一下。

頻繁使用之下,維護得再好的戰機都會出問題,機械磨損是無法避免的,這是一方面;從人力來說,也是一樣,俺曾經連續搬磚好幾個月沒有定期休息,每天定量基本差不多,不休息也沒啥不覺得累,但中間偶爾休息一兩天的話,第二天都能多搬幾塊。這是個人的切身體會,所以不接受反駁,呵呵。

日本人忙著東征西戰,疲勞無法避免。雖然自己沒意識到,心裡覺得每天都是鬥志昂揚時刻準備響應天皇的號召,但實際上,只要是人都無法避免疲勞,腎上腺素的作用是畢竟是短期的。長期的話,一夜七次你連幹半年試試?試過的傢伙墳頭草比人高了。

美軍這邊,企業號半年裡就跑了兩趟:2月的馬紹爾群島跟4月的杜立特空襲。約克城號的話,也就是攻擊了吉爾伯特群島跟新幾內亞的萊城,珊瑚海海戰之前在南太平洋上無所事事晃了一個來月,還在湯加釣了幾天魚。

所以,勞逸結合的美國佬對上征戰無休的日本人,當然佔便宜。

太平洋海戰之38:偶然必然

情報差距

基本上,山本看的電報尼米茲都看到了。偵察機在預期方位預期時間搜到預期中的日艦後,記得有個軍官,斯普魯恩斯還是弗萊徹還是誰忘了,說“我X,給那幫(情報站的)傢伙付的每一個美分都值回票價啊”

大約是5月25日,日軍改用另一套密碼,美方花了好幾天,海戰之後才破譯,但之前的計劃已經完全掌握,關係不大。正是美軍這情報之利,使得日軍潛艇警戒線完全是珊瑚海戰的翻版:就位的時候,美艦已經過去了。

甚至南雲讓那偵察機“再看看清楚”的電報,也被美軍實時破譯,弗萊徹因此知道自己已被發現。

敵情偵測方面,美軍31架卡特琳娜日夜搜索之外,僅約克城號在早上放出的偵察機就多達10架,中午,約克城號被攻擊前又放10架。相比之下,日軍的偵察機只放了區區8架,而在珊瑚海決戰的時候,僅僅是偵察第三象限,高木就放了7架偵察機。

至於日軍,美國人戰後順理成章地拿到了南雲的總結報告,報告聲稱“發動攻擊前未被發現”。這說法確實也沒錯,他是4點多發起攻擊5點多被發現,但……..整個作戰計劃都被美軍掌握,這差距,實在太大太大。

士氣差距

A、萬世一系,日本帝國是天皇裕仁的,陸海軍當然也是天皇的所以叫“皇軍”,這個,從之後太平洋上“萬歲衝鋒”跟神風特攻就看的明明白白。這裡就有個忠誠度的問題,幾十年的灌輸之下當然有各種為天皇而死易牙烹子程嬰救孤這類反人性的故事,但人畢竟是人,會有人想到這裡面的道理不對。

反觀美國,老大輪流做大家都有份,上戰場是為了自己的家園親朋而不是為了羅斯福,不存在道理不對的問題。

所以,假設士氣的滿分為100分,大家都是人都怕死,所以大家都減掉10分只剩90。在為誰而戰的問題上,日本人得扣5分,美國人扣不著。

美國以90:85勝出。

B、日本人在珍珠港先動手,美國人是復仇。同樣的道理,日本人裡面會有人想到動手的不對,所以日本再扣5分;美國人沒這問題,甚至,復仇者或許可以加5分。

美國至少以90:80勝出。

再有就是溝通問題,山本以為南雲知道,結果是南雲不知道。

所以總體而言,美軍在中途島大勝,雖然極具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

整體的國家層面的必然性,下一節,也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