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針刺透穴又稱“透針法”,是一針透刺二穴或者貫穿數穴的一種針刺方法。可減少針刺的數量和多針的痛苦,加大刺激量,增強針感的傳導、擴散,能起到分刺穴位起不到的作用,要求較嚴格,操作者須掌握好針刺的深度、角度和方向。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近代最初有作出專門論述的是“張桐卿針刺透穴的臨床點滴體會”,載於《中國針灸》1981年第1期,以下簡稱《透穴》。文中提到臨床應用透針法常用的兩種進針方法、三種進針角度、施針前的準備工作、進針後的注意事項等,這些針刺手法的基本常識,在針灸書籍中均有明確的記載。但是也要明確這些針刺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項,並不單純為針刺透穴法而設,至於文中“針刺透穴所用的針應比一般毫針長而粗,初診或體質虛弱的患者,不適宜透針法”的說法,也本是情理中的必然做法,對於初診或體弱患者,由於缺乏針刺體驗容易緊張或耐受力差,即使一般毫針刺法,也要求取穴少、進針淺、刺激輕,當然更不適宜採用進針較深、刺激性較強的透刺法了。針刺透穴,還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深刺法,而應分為深刺透穴和淺刺透穴兩種,這也就說明存在著進針深度、角度和方向的問題。

《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中說:“凡欲行陽,淺臥下針……凡欲行陰直深納針。”

深刺透穴用直刺或斜刺(如曲池→少海、陽陵→陰陵、條口→承山);而淺刺透穴多向上、下、左、右沿皮平刺(如頭維→太陽、頰車→地倉)。後者與《靈樞·官針》“引皮乃刺之”的直刺法類似。後世《玉龍歌》曰:“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這就是淺刺透穴法的具體運用。《陝西中醫》1986年第5期介紹了長針平透法(大椎透靈臺、大杼透督俞)治療感冒、落枕、肩背痛的經驗。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透穴》一文把針刺的角度分為直刺、橫刺、沿皮刺三種筆者認為不妥。根據南京中醫學院主編的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針灸學》及承淡安著的《中國針灸學》,針刺的角度分為直刺、斜刺、沿皮刺3種,沿皮刺又稱為“平刺”或“橫刺”,故橫刺應為斜刺之誤。而陽陵泉透陰陵泉,不應視為橫刺,因從腓骨小頭前下方這個平面來講,本應屬直刺。文中又認為“陽陵泉透陰陵泉只適用於治療右脅痛”,這是不切實際的偏見。中醫學理論認為肝氣在兩脅,其髒在右,其治在左;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分佈;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布兩脅,陽陵泉是膽經下合穴。實踐證明,針刺陽陵泉治療左脅痛也同樣有較好的止痛效果。四肢透穴,除了運用直刺和沿皮刺以外,同樣可以用斜刺如內關透支溝、三陽絡透郄門即是。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透穴》一文所歸納的4點體會,也並非透穴法的規律,有些地方說理尚欠妥當。如文中說:“凡陽證、實證、表證,可用陽經透陰經穴或陽經透陽經穴。”並舉胸脅痛取支溝透間使、陽陵泉透陰陵泉;外感表證取外關透內關為例加以佐證。但是,臨床上取陰經透陽經穴或陰經透陰經穴治療陽證、實證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如取內關透外關治療胸脅痛;取內關透支溝治腸胃熱結便秘;太沖透湧泉治肝陽上亢等。至於外感表證,病邪表淺,淺刺不留針即可達驅邪之目的,就不必深刺、留針正如《靈樞·小針解》所云:“浮淺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刺邪。氣從之入。”文中又說:“凡陰證、虛寒證,用陰經透陽經穴。”然而在所舉的例子中,卻又有不少是陰經透陰經穴或陽經透陽經穴的。如胃氣虛,取巨闕透水分(陰脈自透)、不容透天樞(陽脈自透);心悸取膻中透鳩尾(陰脈自透),豈非自相矛盾?針灸臨床上取脾俞透胃俞治療脾胃虛寒,也是陽經自透的例子。《黃帝內經》中有“陰病治陽、陽病治陰”“從陽引陰、從陰引陽”的原則,說明不能單純地陽病取陽經,陰病取陰經。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根據此原則,合理地把針刺透穴運用於臨床,筆者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一)因人制宜

《靈樞·通天》說:“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靈樞·終始》說:“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氣……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根據患者年齡、體質、體形決定。年輕力壯、體形肥胖、氣血旺盛、對針刺耐受力強或針刺不易得氣者,宜取深刺透穴法;而老人氣血虛弱、小兒嬌嫩之體、孕婦、產後、體質瘦弱或對針刺敏感者,一般不用透針法,少數可用淺刺透穴法。正如《金針賦》所云:“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二)按部而取

根據針刺部位決定透穴深淺。《針灸聚英》中指出:“蓋肌肉有淺深……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可見,頭面部、胸背部宜取淺刺透穴法;四肢、腹部及腰骶部以下可取深刺透穴法。《針灸大成》所說“前面深似井,後面薄似餅,用針前面宜深,後面宜淺”也只是相對而言的。因為在上腹部深刺也有很大的危險,不可盲目深刺。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三)依病而論

根據病情需要決定。主要辨疾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1.辨陰陽《靈樞·根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審之陰陽,刺之有方。”《靈樞·陰陽清濁》曰:“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難經·七十一難》說:“針陽者臥針而刺之。”由此可見,凡陰證宜深刺透穴並留針;陽證宜淺刺透穴不留針或少留針。

2.明表裡《素問·刺要論》雲:“病有浮沉,刺有淺深。”《靈樞·官針》則雲:“病在中者,取以長針。”說明裡證應採用深刺透穴法;而表證則取淺刺透穴法即可達驅邪之目的。如果不分辨病邪的深淺表裡而隨意針刺,會導致不良後果。正如《靈樞·官針》所說:“疾淺針深,內傷良肉……病深針淺,病氣不瀉。”因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靈樞·九針十二原》)。從古到今,大凡針灸文獻中均記載有不同穴位的針刺分寸,這只是個概數;不可拘泥一是。正如明·汪機在《針灸問對》中所說的那樣:“唯視病之浮沉而為刺之深淺,豈以定穴分寸為拘哉?”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3.察寒熱《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更明確指出:“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刺緩者,淺內而疾髮針。”刺急,即刺寒,寒則脈急;刺緩,即刺熱,熱則脈緩。因熱必達外,理當刺淺,故刺熱用淺刺透穴不留針;寒邪中人一般較深,且寒盛之人針刺不易得氣,故刺寒宜用深刺透穴法並要求久留針。

4.分虛實《靈樞·終始》雲:“脈實者,深刺之,以洩其氣;脈虛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刺諸痛者其脈皆實。”《醫學入門》中說:“補則從衛取氣,宜淺刺而針。”可見,實證應用深刺透穴法,虛證用淺刺透穴法。而虛寒者留針候氣,虛熱者淺刺疾出。

5.新病、輕病淺刺透穴,久病、重病深刺透穴 《靈樞·本輸》說:“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甚,即指病重;間,則指病輕。《靈樞·終始》也明確指出:“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綜合以上5點,明辨陰陽是其總綱。大凡陰證、寒證、裡證、實證、久病、重病宜用深刺透穴;而陽證、表證、熱證、虛證、新病、輕病宜用淺刺透穴法。當然,疾病的傳變是錯綜複雜的,不能一概而論。故《靈樞·根結》說:“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只有“審之陰陽”才能“刺之有方”。

(四)因時而施

《靈樞·四時氣》說:“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氣穴為定。”《靈樞·終始》說:“春氣在毫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地以其時為齊(劑)。”結合四季決定針刺的深淺,古代文獻記載很不統一。有云“春夏刺井滎、秋冬刺經合”的(《難經·七十四難》),有說“冬取井滎”的(《靈樞·四時氣》)。但後世多主張《難經》之說,即春夏刺井滎(淺刺)、秋冬刺經合(深刺)。如《標幽賦》:“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金針賦》:“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攔江賦》:“春夏井滎宜淺刺,秋冬經合宜刺深。”蓋春夏之氣,溫熱屬陽,氣候溫和,萬物生髮,人氣在上、在皮毛,肌肉鬆緩,衛氣易於散發,大凡患病也多表淺,故淺刺即可達驅邪之目的。反之,秋冬之氣,寒涼屬陰,天寒地凍,萬物收藏,人氣在下、在筋骨,肌肉收縮,衛氣內守,一旦患病,病邪邪深伏,故宜深刺。

漫談“長針透刺法”的技術規範

總之,針刺透穴是在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進行選穴和操作的。有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者(如本經自透、表裡互透),有以腧穴的主治作用為基礎者(即有類似協同治療作用的腧穴相互透刺),還有以辨證論治為準則的(與病變髒腑、經脈相關的經穴透刺)

。不論是深刺法還是淺刺法,均以既能獲得滿意的針感,又不刺傷臟腑組織器官為原則。要做到如矢中的,適可而止。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