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青春期的孩子抑鬱且內心孤獨,家長應該怎樣讓他感到溫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wzy144780923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和兒童期的孩子相比,簡直像換了個人似的,原來那個整天只知道頑皮淘氣,和爸爸媽媽話說不完的他們,突然話少了,並且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這便意味著孩子和父母情感交流的大門主動關閉了。而當家長想打開孩子緊閉的心扉時,恐怕真的很難了,除非家長把青春期教育有關知識學透學活,重塑自我,才能以全新的形像面對孩子。具體該怎麼樣做呢?下面我給家長一些建議供參考。

第一,青春期孩子抑鬱是假象,孤獨是必然,其實就是家長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

在很多家庭裡,家長根本沒有自己的育兒理念,從幼兒期開始,就一成不變地對孩子進行強勢管理,只要孩子不聽話,家長要麼訓斥,要麼責罰。到孩子上小學後,家長就已經讀不懂孩子內心想什麼,需要什麼,該怎樣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思想更為複雜,情感更加豐富,毅力更加薄弱,自控力變的更差,這時家長便無法接受孩子慵懶的行為,更是經常性張嘴就嘮叨或責備孩子。試想,不要說孩子了,就是一個成人每天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焉能對父母有好感?可以說,家長缺乏教育青春期孩子的能力,和孩子沒有共同語言或愛好,才是導致孩子內心孤獨壓抑的根本原因。

第二,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父母,青春期孩子家長必須要清楚,讓孩子喜歡才會願意和你接近,才願意和你交流。

我講一個故事吧,我在兒子上六年級時,因為工作而去了外省。之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工作一直由我主抓負責,我們倆無話不談,但是孩子進入初一後,突然開始變的孤獨和壓抑,甚至連學校也不想去。這時我就意味著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於是便放下工作,返回到孩子身邊開始陪讀。為了防止孩子媽媽總是嘮叨和無何止地責備孩子,我選擇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我帶著孩子一起住了過去。看到孩子每天心裡總想著玩電腦遊戲,我就和他商量,如果再像原來那樣,你夜裡偷著玩電腦遊戲,這對你的身體絕對沒有好處,乾脆爸爸給你買一臺筆記本電腦吧,你中午和晚上放學後到家,先玩半小時,然後我們再一起吃飯。兒子聽了特別高興,我就帶他一起買了電腦,按著約定主動讓他玩遊戲,沒用多長時間,孩子便願意和我說話聊天了。

第三,當孩子確信你能理解並尊重他時,會能不斷觀察中嘗試與你溝通交流。

哪有什麼話都不願意和父母說的孩子啊,只不過有時孩子嫌父母嘮叨,甚至沒有道理地管他們的閒事,才在煩不勝煩的情況下,選擇了逃避面對父母。就如我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我離開他一年多,在這期間他認為我不愛他,放棄了陪伴他,內心對我是有怨恨的。因此在我回到他身邊時,最初他也對我不理不睬,可是當我滿足他的需求時,他發現原來爸爸並不是不愛他,而是真理解他。在觀察我一段時間後,終於主動找我聊天談心,說出自己內心的苦悶。在那一段時間裡,我只剩下等待,面帶著微笑等待。我相信我每天堅持這樣做,定會讓孩子最終確信我不會像他媽媽那樣對待他,更不會再次為了工作而置他於不顧。

第四,多陪孩子出去看看電影,假期裡出去旅遊,邀請他的好朋友一起活動,給孩子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與陪伴,如果總是關起門來在家裡說教,保證會讓孩子感覺到厭煩,因為你總張嘴就是那種訓斥與不滿的語氣,總是喋喋不休的嘮叨,還有總是把學習放在第一位,自然會讓孩子連呼吸都感覺到不通暢。基於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至少要採取陪伴與放手相結合,既當孩子沒有玩伴一起可玩耍往來活動時,就需要家長主動帶孩子出去走一走,玩一玩兒,找孩子感興趣的事去做。如我在陪伴兒子的幾年裡,每當有新上映的大片時,我就會邀請他去看電影,而兒子則顯的特別興奮,每次看完電影后一段時間裡,他的情緒都表現的很開朗。再如邀請孩子出去旅遊,只我們父子倆,在出行的過程中讓他當我的嚮導,而我只是適當給孩子一些建議,以此鍛鍊他的主見和獨立能力,這樣一來,孩子的能力都展示在你面前時,適當讚賞則能讓彼此都開心愉悅。

第五,在孩子學習問題上,往往會成為矛盾的導火索,孩子最反感強迫式學習。

當我看到孩子才初一就有厭學的苗頭後,我就對他講,如果你實在不願意學,咱乾脆就不用學了,受那個罪做啥呢。你可以明確告訴老師,說我不想學了,我爸爸也允許我不學了。當孩子聽我這麼一說時,他反而用感激我目光看著我,並說,那怎麼可以,你放下工作,租下房子,我可承擔不了那麼大的損失,我還是學吧。我說那好,那我就和你一起學,我每天輔導你的功課,白天我背課,晚上你完成作業後我給你輔導。說到就做到,當孩子看到我真是每天認真學習他的課程,認真給他講解,並且我站在白板前講,他可以躺在床上聽時(青春期生理發育會導致孩子經常有生理疲憊感,因此,我才會讓他躺著聽我講課),孩子真的被感動了。就這樣,我相伴走過了他的初中,到了高中後便獨立進入良性的生活與學習自我管理狀態。

結束語:說到底,青春期孩子並沒有想像的那般複雜,只是家長太過於頭腦簡單了,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你不學習青春期教育的有關知識,不能徹底改變你對待孩子的態度和做法導致的。如果你不學習,誰都幫不上你,也恰是因為你不重視學習,可能會和孩子一直僵持下去,亦或者徹底改變孩子對學業的態度,早早讓孩子逃離家庭走向社會。很多青春期孩子原本都很聰明,也不是品質有多糟糕,只是因為家長的錯誤育兒觀念,你拙劣的態度導致你改變了孩子成長的走向。所以說,想讓孩子感受到溫暖,你需要多一點謙卑,放下對孩子所有遙不可及的期待,做好的你的陪伴與保障,獲得孩子信任之後,才能有限融入教育元素。


寒石冷月


我家孩子今年高二,重點中學實驗班,高一一直是班上倒數十來名,回家基本不做作業,想盡各種辦法在我們這拿手機玩遊戲,作為父母的我們肯定很著急,剛開始還是以家長的強硬方式管理,結果離我們越來越遠,回家根本就不理我們,問什麼都是以“關你屁事”回答。

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覺得可能是我們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我們開始諮詢專業的老師,諮詢他的同學朋友,網上查閱關於青少年教育心理等資料,我們自我反省,或許是我們對孩子要求實在是太高了,特別是孩子爸,跟孩子一見面,說的全是學習學習,恨不得回家也一直按父母的意願學習和鍛鍊,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同時他也還是孩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們試著跟孩子做朋友,陪著他一塊出去玩,同時跟他面對面制定規章制度,假期在家的時間分配,讓他簽字,達成協議。我們也有意識地邀請表哥表姐來家裡給他現身說法,不著痕跡的鼓勵他把握現在的好資源好平臺努力學習。還帶他去拜訪優秀的學長,給他學習和生活指點迷津。

作為父母,我們也儘量一有時間就留在家學習,堅決不去打牌了,並告訴他,我們以前麻將癮是挺大的,但是為了給他樹立榜樣,我們可以戒掉,只要用心,困難是可以克服的。

漸漸的,孩子沒那麼煩躁了,能安下心來學習了,也願意跟我們交流了,臉上也慢慢有了笑容。高二成績也有進步了,跑到了年級100名左右,我們知道,這個成績是他努力才得到的。

一路走來,有悲傷絕望,也有小驚喜,作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朋友,在給他指點和分擔的同時也可以適當示弱。告訴他,父母只是普通人,也會犯錯,也有不能完成的事情,也需要他的幫助和關心。但是隻要我們同心協力,很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涵庚譽


看到這樣的問題,總讓我想起那段痛苦的日子。

我家孩子在初二時,出國代表中國參加全球比賽,得了金獎回家後,就躲在家裡不願上學了。

前前後後三年了,才回到正常的生活狀態。到現在才總算是鬆了一口氣,笑容才漸漸從心底發出來。

記得很多人都說我家的孩子很嬌氣,說是被我們作父母的寵壞了,說孩子的情商不行,說孩子的挫(折)商不行……

總之各種各樣的說法都有。

作為母親的我,真的很疼很疼,一開始,孩子將自己關房間裡,誰也不能與她說話。

那時候,我們用了很多辦法,科學的,醫學的,朋友的,專家的,網上的,迷信的…………

只要有一點點的希望,就用盡全力去做,結果似乎收效不大。

我自己也差點兒也抑鬱了。

唉,回想起來那1000多個日日夜夜,心裡還是特難受。

現在,就你提出問題,我說一說我知道的和我的作法,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青春期,青春期的特點。

其實,這個我們都可以在網上找得到。

青春期是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是一個人發育的重要時期。一般地說,男生從12~14歲、女生從10——12歲開始進人青春期。

身高、體重顯著增加是青存期的一個顯著特點。

到了青春期,腦的重量雖然增長有限,但是,大腦皮層內部結構和功能卻發育得更加複雜和完善,神經系統的發育也基本完成。

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特徵表現為自主意識增強,自尊心變強,渴望交流和友誼,易衝動並富於幻想,性意識萌動並表現為初期的與異性琉遠,到逐漸願意與異性接近,或對異性產生朦朧的依戀等正常的心理變化。

這些,作為家長要知道,對於孩子的一些表現,千萬不要如老一套的做法?,動不動就打罵。

有部份人說,以前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都這麼難搞啊?

是的,這是因為現在時代在變化了。現在的孩子從小物質生活不缺乏,信息接受去過去簡單方便快捷多了。

想想以前,想找個問題答案,也許要去圖書館找上幾本書來看,而現在的孩子,只需要打開手機,在上面點點就可以查找到一堆的答案,再找一找相關的內容也都可以出來了。

所以呢?孩子一方面信息接收大了,可一方面卻出現了心理上的寂寞。

其次,什麼是抑鬱?抑鬱與抑鬱症區別在哪?

抑鬱症又稱為抑鬱障礙,它以顯著而持續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

它常見的症狀包括:

一,心境低落,病情輕的只是悶悶不樂,興趣減退,病情重的就是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同時還伴有自責,自罪。

二,患者的思維遲緩,患者反應遲鈍,自己感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一樣。臨床上就是言語的減少,語速明顯的減慢,聲音低沉,或者嚴重者交流都無法順利進行。

三,患者的意志活動減退,臨床表現主要是行為的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情,不願意和周圍人去接觸交往,患者常常是獨自坐在一旁,或者整日臥床,獨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的時候連吃喝這些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了。

四,認知功能的損害,主要表現為近視,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學習困難等等。

抑鬱症是一種病,這是需要去醫院檢查並確診的。如果孩子真的是得了這個病的話,也不要特別緊張,按照醫囑,該吃藥就吃藥,該吃該睡就怎樣。千萬不要諱疾忌醫。

所以可以的話,先帶孩子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注:千萬別亂信一些非公辦醫院醫生說話。這個我差點兒就上當了,幸好被止住。)

如果只是這段時間情緒波動,產生些不良心情的話,做家長就要多些有效陪伴。

第三,什麼是有效陪伴?在孩子抑鬱時,家長要怎麼做?

陪伴?如何做?孩子在旁自己拿著手機上某寶刷朋友圈嗎?還是自己在孩子旁邊不停地說:“家子,這事聽我的……”,“我都是為你好……”一大堆話,對嗎?

這不是你陪他,而是他陪你。

怎麼才是有效陪伴?陪在他身邊,或聽孩子說,或感受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到有你在他身邊,他覺舒服,安靜,安全。(真正的高手,就算不說話,也能知道孩子的心聲。剛開始我是不行的,現在基本上孩子說了一句,我可以猜到他想表達的意思,然後就笑笑便可意會。)

之前就說了,現在的孩子因為多了電子設備的陪伴,很多孩子感到孤單。

在孩子的周圍都是大人,自小家裡就他一個或二個。他們也許缺少朋友,缺少了可以傾訴的朋友。很多的事情,很多的想法,有些的情緒,有些的不快,有些的壓力……

孩子找不到出口,壓在心裡。日子久了漸漸成了抑鬱。

所以抑鬱的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出口。

而這時候,家長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給孩子,找出這麼個朋友來的。

有什麼辦法呢?

方法一: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幫孩子解決這心理問題。(這個有幾個前提:1.孩子想去。2.經濟問題:每次400~3000元/小時。3.專業諮詢師與孩子是否合適。這個對於非重症或太抗拒外,基本適合的。)

方法二:父母親自上陣。

父母是孩子出生在這世上第一個最最親密的人。孩子天生對父母就有一種依賴感存在。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地被其他因素沖淡了。

所以父母有效陪伴,給予孩子一個出口,事情就可以慢慢地好起來的。

第四:實際操作。

1.父母先去學習一下一些基本知識。

比如:

  • 簡單的溝通技巧。有的家長一上來,和孩子說不上兩句話,就蹬鼻子上臉,甚至上演一場龍虎鬥。怎麼開始說話,怎樣啟發孩子說,怎樣提問……這些都有一定的技巧與方法,可上網查查,或買些書看看。
  • 簡單的心理學。最起碼在談話過程中,能感受孩子的變化。(肢體,語言,動作,表情……變化時,家長的應對。)
  • 孩子現時的學習科目。要適當地掌握一二科。(最好是孩子學得好的,或感興趣的,這樣話會比較好找。)
  • 孩子的興趣愛好。不管孩子喜歡什麼,家長最好也表現出興趣來。即使實在無法接受,也要用比較平和的語調講出家長不喜歡的理由,但不能強硬地要求孩子放棄。

2.培養自己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相同。

現在有很多家長反對孩子玩電子遊戲,前幾年,還出現家長把家子送出一些誡網癮的學校,結果孩子是受到很大的傷害。

家長要了解一下孩子是出於什麼,“沉迷”於這些活動中,是因為孤單寂寞?是因為想放鬆一下自己?是認為在那虛擬的世界中,獲得孩子想要的,如:榮譽,讚賞,朋友?

一個人缺失了東西,當然是希望在其他地方獲得。這是人性所在。

作為家長既然知道了就應該努力地幫孩子找到並取得。

有時家長覺得的一些不好的興趣愛好,或許將來大有前途也是有的。

比如:愛玩電子遊戲的,可以培養他成為電競選手啊,又或者編程的碼農,這些未嘗不可。這就要求家長的適時引導。

又如:有孩子喜歡看抖音,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攝影,或學習製作視頻,後期製作……

但是,做這些前事的前題,是家長也要有一定的這方面的愛好,才能與孩子有共同話題啊!(俗語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你認為呢?)

3.日常生活中應對。

  • 當孩子表現出不想與家長說話時,作家長這時一定不要說話了。

那就去做。

做,做什麼。第一時間想到的,當然是做一份孩子喜歡的食物。

孩子喜歡吃炸雞翅。那就做大大一份給他吧。(別說什麼這容易上火了的話了,一次半次,怕什麼?大不了過後吃些降火藥吧。)

民以吃為先。吃餓了,人的心情自然就會好多了。

同時,吃飽了的孩子,自然會覺得爸媽是這世上最好最愛他的人了。(也許一次不會表現出來,再多幾次,孩子自然會感受到家長的愛的。)

  • 當孩子表現出願意與家長親近時,家長就帶孩子出外走走。拉著孩子的手走。

走去公園,看看花花草草,看看一些小小孩的笑臉,再曬曬太陽,感受一下微風,心情也會好些。(這時候家長不要多言,多聽聽孩子說話。或者不一定要說,有感覺就好。)

或去看場電影,電影中的情節也許會讓人發自內心的歡笑,也許會讓人流淚,也許讓人深思。這些能調到孩子的情緒。(觀影后的感覺,不妨相雙交換一下。但這時候最好還是先認可孩子的見解,然後再講自己的另一個感受,這讓孩子以後敢說出自己的感受。)

或去走商場。這個相信大家心裡最清楚了吧。心情不好時,購物是能讓人輕鬆愉悅的。對於孩子不過分的要求且經濟適可以支持的,建議都給孩子買了吧。

  • 當一切都水到渠成之時,也就是當孩子覺得你就是他的朋友他的知己時。那還有什麼不可以與家長說?

我們都知道與知己說話,最輕鬆不過了。因為相互瞭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這時候讓孩子將藏於心座的說話說給你聽,又有什麼難度呢?

最後:有愛的生活,孩子最能感受到溫暖!

愛,我曾說過,這是個動詞。

是有溫度的,是讓人感覺到溫暖的。

愛,不需要講出來,只需要“做”出來。

做一頓好吃的飯菜,一家人坐一起,有說有笑的,多溫暖多美好,誰不開心?

帶孩子走一走樓下的小公園。

與孩子坐在一起看一會兒電視。

躺在陽臺看星星……

這些都需要愛,需要耐心,需要時間去做,去慢慢地改變。

綜上:

青春是美麗的,是動人的。

他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

他可能有些暗淡,但總擋不住他的絢麗多彩。

作家長的我們,陪著孩子,走過這段美好的時光,他將是你和你孩子今後人生裡最大的光亮!

(我是沐沐,請 與你一起陪孩子走過青春成長之道!)


沐沐教育芝道


孩子的抑鬱,除了家長的不作為,還有社會生活的壓迫。可能來自於同學可能來自於老師,說白了就是逃避現實,比如說成績他考了60分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沒有改變的可能性了,可是老師同學家長還是不停的斥責他嘲笑他,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上升空間了可是卻不喜歡別人這樣對自己,就只能開始逃避,最終變為抑鬱。其實如果要我說,抑鬱不是病,只是一種心理障礙,就拿我表妹舉個例子,她小學成績一直不錯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前十,課外活動也很豐富,奧數鋼琴外語繪畫,據說小學三年級就開始自學初中課程,人又長的漂亮我們全家都很寵她,升初中也選了自己家附近的重點中學,可是問題就是從初一開始,她時不時就鬧胃吃什麼吐什麼,去看過很多醫生也做了胃鏡只是說也許孩子平時吃多了超過負擔了,她自己也說學校要求光盤行動,給多少必須全部吃光,我舅媽心疼她就給她辦了休學想調整一下,後來說查出原來不是胃病,而是抑鬱症。其實她去了那群中學成績也還算不錯,問題就是所有都是尖子生,一個班54名同學全都考100也肯定會有排最後的,家長又一般都是看排名說話,壓力太大所以就這樣了。現在去了一所普通中學,考了全年級第一,沒事了。所以如果你想改善孩子抑鬱的症狀,必須先了解孩子怕的是什麼,是什麼問題讓他想不開,如果是家長的態度那你改,如果是學校的氛圍那給換,不是針對根本問題的措施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一味的關心呵護只會加重孩子的逃避症狀,當然,也請一定把握好度,孩子就一個,自然要全心全意對他好,但是好過了頭,抑鬱症沒有了,自大狂也同樣要不得。


魚化龍


說起青春期抑鬱症,我身邊一位朋友他弟弟就得了這個病,他弟弟得症狀比較嚴重,發病之後就休學在家了,到現在快十年了,病情算是控制住了,但是還是沒辦法和外界的人接觸,每天他爸爸媽媽都陪著他,當初問起他弟弟為什麼會得抑鬱症,朋友說他也找不出原因。

青春期抑鬱症的表現跟成人表現有一定的區別,成人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是情緒的低落、沮喪、興趣的下降、愉快感的缺失表現非常明顯。青春期可能在這方面表現不是很明顯,往往是煩躁、焦慮不安,甚至是衝動、打鬧、攻擊行為表現特別明顯。如果青春期的孩子突然無明顯因素出現了明顯的煩躁、焦慮、攻擊行為或者無理取鬧,一定要考慮是青春期抑鬱症表現的可能。這就是跟成人抑鬱症很大的區別之一。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擺脫青春期抑鬱症:1、主動傾聽,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內心感受並且要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還要保持與孩子良好的溝通;2、尋找專業人員,一旦發現孩子可能患有青春期抑鬱症,應盡最大努力,儘快說服孩子找專業人員進行治療;3、依從醫囑,如果孩子已經康復,為了預防他的再次復發,家長仍需配合醫生讓孩子遵從醫囑;4、改變教養方式,家長應反思並改變自己的家庭教養方式,與孩子多溝通;5、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治療過程中要給孩子制定合理的生物鐘,保持正常的社會節律,適當參與喜歡的運動。


育兒充電樁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第二反抗期”,內心叛逆,但卻沒有出口。此時,作為父母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式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一、對孩子噓寒問暖,讓孩子360度無死角地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青春期的孩子和小孩子不同,人格初形成,會比較叛逆。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長大了,已經不需要父母在跟前跟後地表達愛了,所以很多關心會咽回肚子裡。其實,越是這個時候,父母越要360度無死角地表達自己的愛。

可以悉心地為孩子準備一日三餐,可以適當給孩子準備一點愛心小宵夜,甚至還可以在週末時邀請孩子出外去“搓一頓”。

也要多給孩子置辦漂亮衣服,不能以怕孩子專注於打扮耽誤學習為藉口,一直讓孩子穿校服。此時的孩子,正是愛美的時候,既要悅己,還要悅人,父母千萬不能在這塊疏漏。

除了吃穿,孩子的生日,孩子好閨蜜、好哥們的生日,父母都要重視,或者主動幫孩子操辦,或者出錢出力,幫孩子打好圓場。

總歸就是,父母要讓孩子覺得,有父母在,仍然是一切都不用發愁的,自己有一個堅強的後盾,哦不,兩個。

但是,當你發現孩子覺得你參與度太高,表現出不耐煩時,切記要適當緩緩,偶爾缺席一下。太滿的愛也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就像吃飯一樣,七八分即可。

二、利用“啟發式提問法”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內心的苦悶

照顧好了孩子的身體,父母還需要關注孩子的內心。

比如碰到孩子垂頭喪氣地回家,一定要及時詢問,態度要關切。如果孩子表示“你好煩,不想說”,可以暫時不問,等孩子平復好心情再擇機詢問。

與孩子溝通交流時,可以試一試“啟發式提問法”,比如像這樣:“我看你心情不太好,是不是今天的摸底考試太難了?我聽我同事說,他家小孩也反應這次摸底試卷有點偏難”。

這樣提問,比直接問“你為什麼心情不好”要好,孩子的牴觸心理也不會太大。並且,父母假裝不經意地給孩子透露出別的孩子的說法,其實是在告訴孩子,“沒事,考不好也正常,大家都覺得題難”。

大人小孩都是一樣,都希望不是那獨一無二的倒黴蛋。

所以,父母在溝通時運用到同理心,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與孩子溝通一定要在孩子的情緒相對平緩時進行,否則,家裡定會發生一場“世界大戰”。

三、適當帶孩子外出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換換心情

有時候,父母還可以通過常常帶孩子外出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來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為什麼小孩子普遍覺得父母愛自己呢?因為父母會陪玩,會親親抱抱舉高高,還會帶著他參加各種活動。

所以,家有青春期的孩子時,父母可以適當地放下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出去踏青、旅遊、玩真人CS。當然,外出之前,還是要徵求孩子的意見,看孩子對哪些活動比較感興趣。既然是奔著讓孩子高興去的,那就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至於注意事項,外出時,建議不把孩子當孩子,而把他當成小大人。讓孩子參與制定計劃,購買物品,甚至管賬,訂酒店等等。當然,讓孩子做這些事的前提仍然是孩子要心甘情願。

歡迎關注@南貝葉,80後職場女性,家有萌寶,致力於分享育兒心得~

南貝葉


這是個好問題。要想幫助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特點,瞭解孩子的個性,瞭解孩子的需求,瞭解孩子的溝通風格,以及父母的分工和必備的技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青春期孩子的四大特點

孩子進入青春期,出現爆發性的問題且變得難以溝通,主要是因為他們遇到了以下幾個挑戰:

01自我形象的確認

表現:常問自己“我是誰?我好不好?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麼?我怎樣才能獨一無二?別人是怎麼看我的?我值得被尊重被愛嗎?”

心理特點:他們希望自己是獨特、有個性,能活出自我的,想法多變。

家長啟發:多與孩子談談夢想,即使不合理,也不要急於糾正,允許獨特性。因為夢想不是拿來實現,而是拿來點燃希望的,多創造與孩子有趣的溝通才是關鍵。

02情緒敏感且強烈

表現:一會激情洋溢,一會失落孤獨;一會喜悅,一會悲傷;情緒如六月的天,說變就變。

心理特點:充滿活力,對一切都感興趣,但情緒敏感多變。

家長啟發:屬於這個年齡的正常表現,給孩子足夠的表達機會,讓青春生命的獨特性去綻放。

03想要參與到社會中去

表現:打的不是王者榮耀,而是青春不可或缺的社交和友誼”。

心理特點:非常在乎人際關係、情感關係,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家長啟發:打遊戲的背後是渴望建立和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對衣服、髮型、外貌的注意不是因為虛榮而是對自己社會形象的探索,家長需要給與一定的引導。

04

追求冒險與創新

表現:這個世界之所以讓他們著迷,就是因為充滿了未知與挑戰

心理特點:有冒險精神,對改變具有開放的態度,生命力旺盛,渴望被認同。

家長啟發: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學會放開、信任孩子。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避免安全隱患。

青春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階段,它既有擴展生命邊界的任務,同時又要避免迅速超速行駛,對父母真的是充滿了考驗。

二、放下你的焦慮,孩子才能活出自己

想要孩子活得好,就要具備教練型父母的三大心態,從教導型父母轉變為教練型父母。

第一種狀態:放下焦慮與擔心。

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很多父母被焦慮和擔心折磨著。進入了青春期,又擔心孩子學壞,這些擔心從來沒有停止過,也會成為孩子否定自己的最大理由。在一個充滿著焦慮能量的媽媽的影響下,內在自我會產生極大的衝突和矛盾,孩子既想聽父母的話,又想要活出自己,就會變得懷疑自己,變得小心翼翼,害怕犯錯,害怕讓父母擔心和失望。孩子的生命力也很難綻放和舒展。

父母放下焦慮和擔心,變得輕鬆,孩子也會輕鬆起來。孩子內心裡面最強烈的聲音就是:爸爸媽媽,請你們相信我。當父母真正放輕鬆,孩子才能真正放鬆下來,舒展的做自己。

第二種狀態是始終好奇,而並非判斷。

懶惰,不懂感恩,說謊,總愛玩遊戲,總愛玩手機,其實都是父母給孩子貼的標籤,孩子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內在需求,就是期待得到愛,得到理解,得到認同。

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最討厭的就是爸爸媽媽不懂自己,冤枉自己。當孩子出現青春期的煩惱和需求,作為父母應該保持對孩子的好奇:

提問話術示例
1)他究竟發生什麼了?
2)他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3)他內心有什麼想法呢?
4)他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如果父母能夠保持足夠的好奇,靜下心來去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瞭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孩子被深深的理解,孩子也會更願意敞開心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這個時候,父母可以進步一的詢問孩子:

提問話術示例
1)剛才你剛才這麼反常的行為,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2)我看到你有點著急,究竟發生什麼了?
3)能夠告訴媽媽事情的經過是怎麼樣的呢?
4)手機對你有什麼吸引的地方?
5)告訴我最近你在玩什麼遊戲?
6)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呢?
7)你怎麼看你的同學和老師的?

通過詢問,父母會在孩子的內心打開一個新的空間,讓他們可以有機會去表達事情的真相、真實的內心感受和想法,親子關係也因此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第三個狀態就是關注未來並非問題。

如果父母過度地關注孩子的問題,會把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一種極度焦慮的情緒中,讓孩子自我感覺很糟糕。

而關注孩子的未來,會讓孩子產生希望,從而產生內在的動力。特別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會很熱衷於探索自己的身份感,他們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極大的好奇。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如果能夠陪伴孩子關注未來,幫助孩子探索未來,會幫助孩子激發他們的生命動力。當父母開始關注孩子的未來並非問題的時候,也許你們談的可能是這些:

提問話術示例
1)你這樣做究竟你想要的是什麼呢?
2)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3)你希望周圍的人怎麼樣看你呢?
4)你想成為怎麼樣的人呢?
5)誰是你可以學習的偶像呢?
6)為了做到你想做的,你需要我們什麼樣的支持呢?
7)誰可以幫助到你呢?

8)為了讓這件事情成功,你有什麼樣的計劃呢?
9)第一步先做什麼呢?

父母用這樣一種方式和狀態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彼此的關注點發生改變,能量也會隨之改變,朝向未來。孩子會變得更加自我負責,更加有力量。

當父母們能夠做到以上三種心理狀態,是父母們從教導型父母向教練型父母轉變的開始。

三、通過三層次聆聽,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做教練型父母需要兩大基本功,深層次聆聽和有效提問。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能夠做好深層次聆聽,就能夠保持回到當下,能夠真正讀懂孩子內在的狀態,陪伴孩子輕鬆度過青春期。

01深層次聆聽的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 他說他的,我聽了字面意思,就急於做判斷給建議。
第二層次 , 他說他的,我不僅聽懂了字面意思,還聽懂言外之意。
第三層次 , 他在說的同時,我不僅聽懂了,還能感受他的情緒狀態。

其實很多家長還是停留在第一層次,帶著評判去聽。廖老師的教練輔導中,收到了很多的孩子對父母的投訴,最大的投訴就是覺得父母冤枉自己。

02聆聽能力被阻礙的原因

其實我們曾經具備三層次聆聽的能力,就是在孩子剛出生不會說話的時,在照顧重病的老人時,或和聾啞人溝通時,我們會根據對方的情緒或動作來體察對方的真實需求。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三方面的原因阻礙了我們的深層次聆聽的能力。

1)當我們的情緒狀態處於憤怒、焦慮、擔心、恐懼的時候,根本就顧不上去聽別人說。

2)我們對其他人有期待時,往往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

3)我帶有主觀的評判。

03父母啟示錄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運用深層次聆聽的能力,就是要讓自己回到當下,回到此時此刻,完全和你的孩子在一起,去感受他,接納他,放下自己的成見。

當你在當下專心地聽他說話的時候,就會像一次神秘的旅行。

你將會開放自己強烈的直覺,看到孩子的內在,和孩子進行一次內在旅程

四、喚醒自信,讓孩子勇敢前行

教練的核心公式

績效(即孩子能夠達到的狀態)= 天賦 - 干擾

這個公式是績效等於潛能、天賦減去干擾。這裡指的績效,就是效果。

從這條公式來看,潛能和天賦人與人相差無異,導致孩子有高低之分、自信差異、事情完成效果有差別的原因,主要是干擾項。

01孩子的五大主要內在干擾項

1)情緒狀態:如考前焦慮擔憂恐懼。

2)想法上的壓力:

如老師不喜歡我。

3)與同學的比較:如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低人一等。

4)父母的期待:擔心沒有完成期待,擔心不被愛。

5)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自信,我沒有資格,我真糟糕。

當孩子在成長中揹負著這些沉重的包袱時,在前行的路上會感到疲憊,走的很慢,甚至離目標越來越遠。假如孩子能夠排除干擾,讓自己平靜安定,或者讓干擾項變成很低甚至為零,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發揮很大的潛能,甚至可以達到他的巔峰狀態。

02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

首先,培養孩子對學習某一樣東西的良好感覺,這是自信產生的起點。

第二,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嘗試的機會,讓他能夠做到,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培養孩子的自信。

第三,最關鍵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給予更多肯定,肯定具體的行為或者想法,最終做到多次肯定,長此以往形成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形成自信自愛和自尊。

培養自信的一個核心的信念,就是多做。因為多次嘗試,孩子能夠在試錯中成長;因為多次取得成功,成功的經驗會讓孩子更加自信,自我肯定後邁向成功。

我是家庭指導師,我為教練型父母代言。

家庭指導師


青春期的孩子,性格比較叛逆,難於管理。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日常不要過分嘮叨

青春期的孩子最煩之一就是聽到父母永無休止的嘮叨。

上學之前好好過馬路,上學之中好好聽講,不要打架,不要罵人,等等一些瑣碎的事情,讓孩子不勝其煩。

家長可能認為這是有必要對孩子的叮囑,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初具了自己的獨立意識。

能夠自己去完成這些瑣碎的小事,家長的每一遍叮嚀囑咐,都往往被他們認為不勝其煩。

二,對於一兩次的考試退步,不要大驚失色

不得不說,孩子的學習成績永遠是父母最值得關注的事情,但是面對孩子偶爾的一次,兩次成績退步,也不要過分敏感,大驚失色。

直接跟孩子說,你為什麼退步這麼多名?是不是幹了一些特別影響學習的事情。

總之對孩子的退步進行無底線的壞處著想。

三,對於男女同學交往,認真傾聽,不敏感

青春期叛逆期,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談戀愛,有很多極端的家長無時無刻不一直叮嚀孩子不要談對象,等以後談對象。

本來孩子並沒有談戀愛的意思,只是普通的男女同學關係,但是聽了父母一直關於這個話題感受。就提早的打開了微妙的男女關係感情。


如何做:

1,每天都要聊聊天

我們不管有多忙也要有一個意識,那就是現在所有的努力工作都是為了孩子,那麼孩子如果心理出現問題,尤其是青春期的時候,後果將不堪設想。

為了孩子能有一個更加積極的青春期,每天與孩子聊天是必不可少的,至於談什麼,完全可以依照孩子的興趣步步深入。

這可不是跟孩子嘮叨,這是彼此交流,雙向的互動。


2,過一下14歲,16歲的生日

他的14歲的生日,16歲的生日,一定要給孩子過一個比較正式的,比如全家聚一次會。

在點上蠟燭的時候告訴孩子,原來你出現了過錯,是我們父母的責任,我們父母可以承擔責任,但是到了14歲,很多的責任需要你自己去揹負。

要讓他有一個規則的意識,過了這個年齡下,國家有法律懲處,有道德約束,自己要做一個懂規則的孩子。

3,有條件陪伴孩子一起學習

如果我們的父母,有自己的業餘愛好,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學習。 他學習,你可以讀讀書,看看報。

一是培養孩子的陪伴之心,第二個也對孩子有一種側面的監督作用,避免學習過程之中,分心玩手機等情況發生。


咱也是營造一個比較好的家庭氛圍,其實為什麼我們現在很多孩子都開始熱衷於電子產品,我認為最根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的父母也不能節制自己。

每天給孩子從小樹立的印象就是躺在床上沒事玩手機,所以造成了孩子的業餘愛好,也只有這些電子產品。

4,一起鍛鍊

出出汗是對一天學習解放後一種特別爽的形式。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很多的同伴,或者特別要好的朋友在一起運動之後,大汗淋漓,都感覺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了,是戰友是團隊。

那麼我們的父母也同樣可以如此,一起和孩子做一些鍛鍊,比如打羽毛球,打籃球等等,通過這種運動之後的出汗也是一種情感的溝通,這比一些,各自玩手機有意義多了。

況且,出汗之後,很容易釋放內心的孤獨,釋放壓力,讓孩子更好的輕鬆做自己。


對大家有用~


陽陽老師談教育


坦白說,我曾經抑鬱,父母讓我看開一點。作為孩子抑鬱自閉,我想是她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孩子青春期是孩子叛逆敏感心理也很脆弱的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

作為父母,孩子不只是衣食住行的滿足,追尋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如果父母從小就做到了,時刻關注了,根本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那麼孩子出現了這種情況,父母怎麼做呢?

我據我的情況給出點建議:

(1)父母要擠出大量時間來陪伴孩子。飯後來陪陪孩子散散步,聊聊家常,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讓孩子打開心扉,願意敞開心扉給父母談心。

(2)父母要買出一些相關心理書籍,陪孩子一起讀書,比如《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等,讓孩子自己來體悟,陪孩子慢慢打開格局和認知世界,……

(3)陪孩子運動,運動中會讓孩子自信,會有激情,只要孩子對生活充滿激情,熱愛生活,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熱情,那麼走出來就不是問題,孩子就會慢慢走出來,會快樂很多。

(4)讓孩子多和樂觀陽光的正能量的孩子接觸,多參加一些活動,孩子慢慢融入大家組織的活動中,就會慢慢走出來。

(5)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耐心陪伴和疏導。

慢慢讓她感覺到父母的愛和溫暖,有時候父母不需要多言,就是默默的陪伴,或者適時給出孩子科學合理的建議。


魔寶星辰



我要說的的,就是一句話:別用正常人的眼光理解他們的世界。實用一點的就是:不要在他們狀態不好的時候,強迫他們做任何事。

我先說自己:雙向情緒障礙,抑鬱傾向。當發病的時候,情緒並不受自己控制。

所以別人對我說以下這些話的時候,其實只是作為旁觀者遠遠躲到一邊去了,這些話有:"哎呀,好了,來高興點高興點。"(強迫患者高興)"不要這麼想,還有那麼多人比你還慘。"(強迫患者高興)"來來來,跟我一起出去走走。"(強迫患者面對外界)這樣做,不好。他此時對自己的內心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所以是無法用正常人的方式——如迴避,多角度觀察,讓自己置身於不同環境等方法轉換狀態的。

另外下面這些話,是很傷人的。括號裡是這些話反應到患者頭腦中的形象。"你別想那麼多行不行?"(患者:我這麼想是我的不對)"你沒病。"(患者:我這個樣子,是我的不對。)"你得控制住自己!"(患者:我這個樣子,是我太弱了,太沒用了。)我只有抑鬱,沒有抑鬱症,不知道具體抑鬱症患者是什麼樣子的感受,但是我發病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患者此時已經處於一種放棄自我和責備自我的糾結之中,兩者之外沒有其他選擇。這些話,在他們的角度看來只能這麼理解。這些話對他們就是責備。而我在這裡要多說一些:一般人覺得這樣說是對患者的關心和愛護,但是我要狠狠的噴你們一句:你們不過就是懶!很多患者患病之後,自己失去了追逐知識的能力,所以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周圍人的支持。但是你支持他/她,是否曾經為他/她思考?為什麼會發病?你們查過嗎?看不懂?把看不懂的東西查過嗎?還是不懂,有沒有去醫院問問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他的世界跟你們一樣嗎?你們就拿他/她當自己一樣對待?你們哪兒來的底氣?!哪兒來的自信?!你們說你們愛他,就是忘了動腦子?呵呵。別說了,你們就是懶。

陪伴精神病患者,任何人都要記住一句話:你不能用你的眼睛,去看他/她的世界。你可以這麼理解:他/她能看到的東西,超出你的知識和能力範圍。所以別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他/她的精神世界。

該怎麼做?發病的時候:簡簡單單,安安靜靜陪著。小心翼翼看著他/她別傷到自己,但是彆強迫他/她做任何事!餓了?吃,想吃什麼吃什麼。渴了?喝,除了含酒精的,想喝什麼喝什麼。困了?睡!別管白天黑夜,睡到自然醒。悶了?想看書想看電視想上網想網遊想打牌,行,沒問題,我看著你,欣賞你,你想給我講就給我講,不想給我講我也不問。

不發病的時候:首先,你要多看書,多看哲學文學書,跟他/她用他/她同等水平的話交流。其次,溫柔的告訴他/她,你要取回內心的控制權,沒事,我會幫你,你在開始的時候會很吃力,但我不會逼迫你在你精疲力盡的時候還要努力,咱們使勁兒使七八成就成了,還得留點力氣防著壞情緒攻擊咱們。最重要的是一句話:"沒事,這不是你的錯。"他做的很多事情,是他受折磨的結果,別讓他自責了,讓他自己放過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