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散文可以虛構嗎?

河南焦作李曉飛


散文在現代文學體裁中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它與詩歌小說戲劇等體裁不同的是:記敘描寫的是真人真事,抒發的是作者真情實感。這不但是體裁規定的,也是約定俗成固定寫法。

散文又可以分為寫景散文、人物散文、記事散文以及抒情散文、議論性散文等,篇幅不長為其特徵。

近二十年以來,散文這種古老的文學體裁又有了巨大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字數可達數萬,汪洋恣肆;寫作題材還拓展到歷史、政治等,如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等,這種散文一般通稱大散文。

但是,即使是大散文,真人真事真情這個原則是沒有改變的。對於文中要出現的真人姓名和真地址等,若不方便公開,可以允許用一種比較模糊的寫法,但人事真實存在的原則還是不能改變的。


楚悄秋肅


如果你寫散文還要虛構,那麼你的人生肯定存在十分虛偽的成分。“文品”,反映人品,而一個人在日常為人處世當中,是否具有誠信精神,完全可以從他寫的文章中表露出來。

散文,不同於小說,它所記述的情節必須真實,它所抒發的情感也必須實在。遊記也好,抒情也好,除戲劇、小說和詩歌之外,只要是文學類文章,就可視其為散文,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講真事,說真話。

近日,有人以褒揚的態度援引莫言講的一個故事,那是莫言在領受諾貝爾獎時講的“一個真實的故事”。既然是那種場合,又聲稱講的是自己小時經歷的真事,那就應該具有紀實性,情節應該完全屬實而不能虛構。

莫言當時發言的稿子,也應該算作一篇散文。可惜,很多網友閱後,看到莫言那篇故事存在邏輯錯誤,因而認定他的故事是編造的。

這個因為“故事”而產生的故事,就客觀地辨析了散文與小說的區別。如果不是那種場合,如果不刻意聲明“紀實”,那麼故事情節是可以虛構的。因為故事其實屬於小說的範疇,而小說中的情節是可以虛構的,但是也得符合邏輯,不能前後矛盾或違反客觀規律。

但是,散文不可虛構情節,因為散文確實是在“講真實的故事”。例如,如果我發表一篇遊記,記敘我獨自一人夜遊武當山的經歷,我講到一共走了十七個小時,人們會相信。可如果我說夜行泰山路用十七個小時,人們一眼就能看出是胡編亂造,因為從泰山正面登山,沒有那麼長的山路。

就是純粹抒情的散文,也不可無中生有,而必須觸景生情,說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並且,抒情散文也必須符合客觀規律。

例如:母親,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唯一性;並且,母親生你養你的偉大功勞,是任何別人都無法替代的。所以,有人將其他的人或者團體比喻成自己的母親,就違背了起碼的人倫理念。

近年來,說假話,寫假文章,已經被大眾廣為詬病。那也是一種十分不道德的社會風氣。所以,文人,你如果決意立足於文壇,就應該在發表第一篇散文時做起,堅持其情節的真實性。


作家孫友誼


散文除紀實散文外,當然都可以虛構。

散文之美,不在於它是實寫還是虛寫,是紀實還是虛構。

散文的美,第一在於語言。比如高爾基的《海燕》,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散文之美,第二在於作者巧妙的構思。比如《媽媽愛吃魚頭》,《窗口》,劉禹錫的《陋室銘》,周敦頤的《愛蓮說》等

散文之美,更在於作者的立意。比如魯迅的散文,楊朔的散文,老舍的散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藤野先生》等;陽朔的《荔枝蜜》、《茶花賦》、《香山紅葉》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北京的春節》、《我的母親》、《宗月大師》等都是立意高遠,膾炙人口。





馬火蟻


我認為散文是不可以虛構的!散文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文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一種作者抒發真實情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其特點第一,行散而神凝。“形散”既指題材的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凝”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或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抒發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事也可以寫人,可以託物抒情也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凝”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文章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都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主題。第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現的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其抒發性強,情感真摯。第三點就是語言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所謂凝練是指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述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就是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所以散文大多數是寫的真情實感,是不能夠虛構的!








雨夢木涵


散文可以虛構嗎?

各位大神們聽聽老曾的認識,然後再隨便找本書對照一下就會明白,所謂散文,只不過是自由書寫文章一種方式,它不但沒有固定格式,而且也沒有小說創作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情節。大部分的散文不但是虛構的,而且散文的語言,有還是扱其的力爭美化。散文也是文學,是文學就與虛構脫不了干係。

先看一個名著的選段。月兄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一片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到好處,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從生的灌木,落下參差不齊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揚抑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這段短文只怕很多網有都與老曾一樣能背誦吧!它寫的是《荷塘月色》真事,但你能說它沒有虛構的文學加工嗎?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一片片葉子和花上。為什麼不是月光如電燈一樣照在葉子和花上呢?二,月光隔了樹照過來,它的黑影象峭鬼,它的倩影又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就更誇張了吧,你是這光影像峭鬼也就罷了,怎麼還能有歌曲的效果呢?

散文的載體是真實事件,但散文離開了虛構的語言文學加工,就不能成學文學作品,沒有文學加工的語句,情節,就是說明文。

老曾這麼說吧,一個高考學生的作文,如果寫成了說明文,那麼後果一定很嚴重。那麼散文可以虛構嗎?當然需,就如唱歌,一句話你可一秒中讀完,如果用一分鐘去唱完,效果會更好。

各位文化大神們,老曾這些有點道理吧!


曾憲全110401818


散文的體裁很多,有虛構的散文,也有紀實的散文,散文可以恣意縱橫的寫,寫景,寫人,寫物,寫情,但寫散文要遵循一個宗旨,那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很多年前,我看過周曉楓的散文《抱菊而眠》,印象很深,周曉楓的散文是寫人的,多數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在這個現實社會里的酸甜苦辣,看了非常的感人。周曉楓的散文都很長,都是萬字以上的篇章,讀她的散文,猶如看一篇中篇小說。

周曉楓的散文紀實多於虛構,寫實多於抒情,看她的散文,你會自然而然地觀照到當代這個社會,這是其它散文所無法到達的。

再看梁衡的散文,又是一種味道。散文《晉祠》,百看不厭,它是寫景的,是完全紀實,但在文字裡,藏匿著空靈,透出來文字以外的東西。


雲蒸夢澤68804920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麼叫散文,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回答這個問題了,從百科上我們可以得出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的記述類文學體裁。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拙見。

一、正常散文的一大特點

從散文的定義上來看,散文是帶有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種文學體裁,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從古代就有出現,其中出現了眾多的散文佳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這些名篇無不帶有作者的個人看法、流露出來的情感、或歡快、或感傷、或愜意。到今天的散文也是(包括雜文、回憶錄、隨筆等),如魯迅的燈下漫筆、陸蠡的《求綠記》、錢鍾書的《說笑》等,在作品中我們都會看到作者所流露出來的個人情感和要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

可以得出結論,散文的寫作都是真實的、符合客觀規律的一種文學創作。

二、散文有時也可以虛構

我們都知道散文可以分成三大類,即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散文創作不一定非要寫身邊的生活事件或是個人的經歷體驗;有時也可以寫虛構的,但有一點是不能偏離的,就是虛構的寫作不能是自己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在虛構的同時,要讓讀者感受到身邊或社會上有類似的現象、不一定是具體某個事件或現象的描述;要讓讀者從虛構作品中可以得到或感悟到社會、人生的一些經驗,從而把人的思想情感上升到一個哲學的高度。

最後,可以得出結論,散文可以虛構,但有一個前提就是:在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同時,散文寫作也可以虛構。





宏源品文


我的回答是:散文可以適當進行虛構,但必須保持藝術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

一、關於藝術的真實問題。作家在散文創作中,首先要尊重事實,不能脫離生活,更不能漫無邊無際地亂扯一通;否則就不是散文,而是小說了。所謂藝術真實,是說我們寫散文時,既要展現生活原貌,又不能機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做藝術上的參照、加工和提練。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也才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散文。

二、關於情感真實問題。是說,作者在構思、創作和修改等所有環節,都要有感而發,用心寫作,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千萬不要虛情假意、人云亦云。接地氣、有溫度、有真性情的散文,才能打動人、直抵人的靈魂,也才有可能成為好散文。

以上是我的淺見,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皖人春秋


確切地講,散文在創作時是可以虛構的,也是必須虛構的。

但是,虛構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去表達情感。

什麼是散文?有必要更專業地去認識這一文體

提到散文,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大概就是中小學老師口中的“形散神不散”,或者也叫做“形散神聚”。

這個沒有錯,但只是描述了散文在結構上的可有可無的特徵。

這個特徵在什麼情況下有效?就是在判定文體的時候,如果一篇文章結構比較散亂,各個部分銜接可能不太順暢,但是文章各部分之間又能找到內在的聯繫,共同在表述同一種情感,我們可以忽略這篇文章結構上的不足,不會將其認定為“跑題”等劣質文章。

換句話說,“形散神不散”只是散文創作的最低標準。真正好的作品必然是在結構與內容上都達到極高的水平。

那麼,散文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呢?

就像剛才講的,最低標準下都不能缺少的部分,就是散文最中心的價值,那就是“神”。這個“神”指的不是內容,而是作者通過內容所表露出的“真情實感”。

沒有“真情實感”,那就不成為散文。

從這一角度看,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的方式,都是可以虛構的,只要有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存在,散文就可以存在。

散文為何會允許“虛構”?不虛構是無法出現散文的

“散文”是文學的一種,文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

如果從專業一點的角度來解釋,那就是文學追求的不是生活真實,而是藝術真實。

文學將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情提煉出來,或放大事件的某一方面,以此來達到勸誡、警醒、薰陶讀者的效果。

也就是說,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要對真實生活進行適當的虛構。

如果從形象一點來解釋,文學就是“說得和真的一樣”,但實際上是假的。

只是如實地描述真實發生的事情,那不是文學,那是歷史。歷史的要求就是“說出來就是真的”。

所以,文學必須進行適當地虛構。散文是文學的一種,故散文的創作也是必須要有虛構成分的。

除了要分清“文學”和“歷史”的區別,更要分清“散文”和“新聞”的區別。

完全不虛構的文章不是文學類的文章,而是新聞類的文章。

新聞類文章要講求時效性、真實性和客觀性,所以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什麼,如何表述無關緊要,寫得簡短、寫得華麗、寫得豐富都無所謂,只要如實地描述出事件的始末,不帶個人立場就可以了。

但是,新聞類文章寫法進入文學領域,出現的特殊文體就是“報告文學”,這是散文的一種。

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報告文學”是出現了虛構手法的。

我們舉一個例子,會更形象一點。

“報告文學”的著名作者徐遲,他有一篇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講述的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對我國乃至世界數學領域的貢獻。

這篇文章寫得非常生動、耐讀,敘述很有趣味性,語言也帶有了很強的時代特徵。這些內容很明顯的是帶有作者主觀情緒的,很多措辭只能見於那個時代的文章中,現實生活裡幾乎不會發生。

但是,如此創作有利於更好地樹立陳景潤的形象,雖然他本人沒有說過那些話,甚至可能都沒有想過那些事,但是其所作所為所達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那麼,在創作這篇文章的時候,何妨虛構一寫呢?

散文為何要虛構?一切為了情感而服務

我國現代散文有三大高峰,分別以三位著名作家為代表,即巴金、楊朔、餘秋雨。

其中巴金和餘秋雨肯定是被大眾所熟知的,楊朔的作品我想很多人都讀過或者聽過,有不少也被選入了中學教材之中,比如《香山紅葉》、《泰山極頂》、《荔枝蜜》等等。

楊朔寫作有一個非常非常明顯的特徵,他特別喜歡在文章末尾安排一箇舊時代的人,來與新時代的生活進行對比,以此來突出新時代的美好。

一篇文章如此,叫做“手法”;篇篇文章如此,叫做“模式”。

楊朔的這種寫法被稱作“楊朔模式”,是一種非常明顯的虛構。這個舊時代的人是作者假想出來的,用它來襯托新時代,更好地抒發對新生活的讚美。

當下散文創作較有名氣的作家賈平凹就繼承了這種風格,他在文章的結尾處往往也會安排一個老人,通過老人之口來說:“娃呀,……”,以此來講述他要表達的情感、哲思等等內容。

雖然我們清楚地知道楊朔、賈平凹等人的作品在結尾處是虛構的,但這種虛構並不惹人反感。

即使事情是假的,人物是假的,時間也是假的,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作者在其中有著真切的情感蘊含,那就能給讀者帶來感染力。

這就是散文的魅力。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喪失了真實情感的“散文”,必然會失去感人的魅力,我們會對這樣的文字感覺“矯情”、“虛偽”,會產生一種發自心底的厭惡。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小說能虛構,而散文應該是寫實。散文可以選材加工,歌天泣地,而內容不能虛構。雲裡霧裡蹦出來,不著邊際的東西,那是錯亂的魔幻陀螺。

抒情是抒發真實情感,寫意是寫真實的情境,紀事是述說生活的過往,議論是當下的情景,而非空穴來風,思維可以發散,卻不能是天馬行空。

散文,應該是散行的詩歌,比之詩歌,更益於表情達意,內涵更為豐滿。關注社會,聚焦攝影,感悟人生,我手寫我心,形不散,神不散,貼近情感,接近生活,加之詩情畫意,美的律動,正義的呼喚,自度度人,是散文的情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