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有人说“得民心者的天下”,那么满清入关时得民心了吗?

燕赵节度使


满清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却没有亲手消灭上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明朝是亡于李自成的。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吴三桂,他本想像明朝其他将领一样投靠李自成,可李自成率大军进京后对明朝官员进行搜刮,吴三桂在京城的家自然也不能幸免,甚至连小妾陈圆圆都被霸占了,吴三桂得知后怒发冲冠为红颜,决定联合满清抗击李自成,最终他打开了山海关放清军入关,不过清军刚入关时并没有什么民心。


在不久前北京还是属于明朝的,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上吊自尽后,李自成和他的农民起义军就成了北京城的主人,如今满清入关,李自成慌忙逃出北京,清朝铁骑又开进了北京城。北京城短期内两次易主,既然李自成这么快就败亡了,那谁敢保证满清不会迅速败亡呢?所以百姓大都抱着观望的态度,也不和满清这个新政权打什么交道。况且这已经不是满清第一次入关了,早在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清就入关了五次。

首先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攻破大安口围困北京城;接着1634年皇太极兵分四路,主攻大同、宣化一带,攻破关口后入关在各村堡劫掠;然后1636年阿济格率军入关,攻克12城,屠杀的百姓不计其数,光俘获的人畜就有近十八万;1638多尔衮再次率军入关,屠杀了济南城,俘获人畜四十六万,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的孙承宗就在此战中身亡;最后1642年阿巴泰率军入关,依旧收获颇丰,俘获了近三十七万人,牲畜三十二万头。可见满清入关并不是什么好事,对明朝百姓而言都是灾难,如今满清再次入关,更不会有百姓期待它能拯救自己。别的不说,明朝身为天朝上国,对于满清这种蛮夷本就是看不上的,被蛮夷征服百姓也不服气,加上满清入关后实行“剃发令”,更是失去大多民心。

既然满清1644年入关并没有什么民心,那怎么还能最终统一天下收复民心呢?还是因为满清的拳头硬。对于民间的反清组织清朝一律严厉打压,不管你有多少支持者,满清都绝不留情,有多少杀多少。不然中国人口也不至于从明末的一亿人左右下降到康熙二十一年的一千九百余万人,要知道康熙二十一年已经是满清入关的第三十八年了,当然人口锐减也不能全怪满清,李自成等起义军首领也有责任。满清展示了自己的强硬手段,又通过剃发令同化了汉人,让自尊心极强的汉人与满人保持一致的服饰发饰,如此一来迫于高压政策的百姓就只得承认满清这个政权了。

满清的拳头也不止向百姓展示,还向同期的其他政权展示。满清朝廷在中原站稳脚跟后就迅速出兵消灭李自成残余势力,接着分兵同时向张献忠的大西和南明进军,一路打下来天下也基本要统一了,再靠武力治国就行不通了。好在清朝出了个康熙帝,十分重视科举,重视清朝的文化发展,使得一大批文人臣服清朝,反清势力也就失去了很多支持。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等等功绩让百姓不得不骄傲,同时康熙帝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重视农桑,保证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人们就更加不会去造反了,清朝也就慢慢得到百姓的拥护,得到了民心。


风尘讲历史


这就是一句骗人的鬼话,居然还真有傻子信[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而且每个时期都不一样,战国的时候,秦乜六国,得了六国民心?金灭北宋,掳走徽钦二宗,得了民心了?蒙古灭南宋,得了民心了?清灭明,得了民心,还会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别闹了,强权才是真的,谁的拳头硬,才是得天下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酸腐文人做马屁状,“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逆水行舟负重致远


哈哈,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个才是关键。不失民心,满清打不进来。这才是中国的本来的逻辑。你看看历史就更清楚了,大凡有民间起义的朝代,都立马就灭亡了。

至于得民心,还有一段遥远的路要走的。满清打进来不是因为得民心,而是前朝失民心,

清朝建立自己的威望,是需要过程的。是慢慢累积而成的。打仧下是一回事,守天下是另一回事。守天下更难,难就难平衡利益。把大众利益剥夺尽失,守天下也就到了尽头。

中国自一八四零年雅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京,百姓一个词可以概括,叫木之觉也。可见,社会己经腐朽了。一个慈禧,足以锅害一个朝代了!建设海军的钱去修建颐和园,哪有不败朝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失了民心,裂缝了,清才进关的!


秋歌988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首先,“得民心者得天下”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半伪命题。得天下确实需要得人心,但这个人心准确的说是“士心”,也就是广义的士大夫、官绅群体的心里认同,而不是全天下老百姓的心理认同。

而在这方面,清帝国比灭亡明帝国的李自成等政权的表现,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满清入关得了中原,而轰轰烈烈的明末大起义以及南明政权都失败了。

一、“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正含义

关于这句话是不是伪命题,我先讲一个故事,或许大家就明白了:

明朝初年,有一个人叫张信,他是北平的警备司令。而当时正是著名的“靖难之役”爆发的前夜,建文帝下令张信逮捕朱棣。张信犹豫不决。此时,张信之母告诉张信说,“王气在燕”,你怎可攻打朱棣?

于是,张信反而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朱棣。最终朱棣下定决心起兵靖难,最终取得成功。实际上,如果张信攻打朱棣,朱棣几乎等于是瓮中之鳖、困渊之龙。然而,舆论最终让朱棣逃过一劫。

抛开封建迷信,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这个故事:其一,朱棣在当地的宣传工作做的非常好,正面的“人设”非常强大,这就是所谓“得民心”;第二,张信并不是“民”而属于“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张信底下的小兵对于是否执行建文帝命令是没有发言权的。

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往往得不到事情的真相,只能够通过别人发出的帖子来判断真假,更何况是古代?但是一旦帖子发出来了,受到人们关注了,舆论力量强大的,甚至于可以撼动权力。

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是一个伪命题,但是,如何得民心、得哪一部分的民心,这就很关键了。

在灭秦的过程中,刘邦因为“约法三章”和“不欲费民”而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拥护,在以后的楚汉战争中,三秦和蜀中为刘邦送来了源源不断的军队和粮草,这才导致了刘邦屡败而不倒,这也是所谓“得民心”。然而我们注意到,他约法三章时“召关中诸县父老豪杰”。无独有偶,最完美的皇帝刘秀在自行度田的时候,受到豪门大族的阻挠并没有彻底实行下去,但是刘秀依然对他的部下们非常仁慈,而社会也保持安定繁荣,看起来一片祥和。相反的例子是朱元璋,他是想从百姓的角度实施一些惠政的,然而却成了士大夫眼中的暴君(在他大量屠杀功臣之前就有了这个称号)。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民心”是那些“父老豪杰”的心,两汉时,他们演变为地方上的三老、上层的士族豪门,后来成了士族门阀,后来又因科举制演变为士大夫,到了明清,便是官绅和乡绅。这一群体代表百姓上通政府,因此具有代表百姓发言的权力;而下接百姓,使得他们具有代为传达命令的权力;同时他们一般具有一定学识,拥有传播文字信息等的能力。

因此,这个扩大版的士大夫群体,才是“民心”的中坚力量。他们反对,就会像百姓传达不好的讯息,而“民心”就失去了;他们拥护,百姓也就拥护了,“民心”就得了。就像现在那些论坛上发帖的人。

准确的说,这句话应该叫做“得士心者得天下”。

二、清政府入关后的政策

实际上,满清政府能够入住中原,很大一方面在于,他们在“得士心”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1644年,在多尔衮的率领下,清军刚刚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军的时候,他们还是一个只拥有十数万军队和东北+北京的地方政权。然而,短短20年不到,1662年,整个东亚,几乎已经没有他们的对手了。

顾城先生在《南明史》的开端,回顾了1644年前后的一些历史细节:

当李自成灭掉大明帝国的时候,建整个官绅乡绅群体,并没有为故国嚎啕大哭,反而很多人欢呼雀跃,踊跃地想要再李自成的大顺新朝中谋一个更好的职位。

然而,李自成没有转变过来心态,在他的眼里,起义不只是推翻大明帝国,还有那些可恶的官绅群体。因此李自成对他们并不友好,因此很快,追账助饷让官绅群体们中的一部分人,收起了他们对于李自成的友好,开始抵制这个新政权。

不久,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匆匆撤回了陕西。而新入主的满清帝国,作为蛮夷入主,加上之前对李自成那段不友好的经历,官绅群体并不待见这个新政权。

然而,满清政府很懂得包装自己。

多尔衮首先为崇祯帝发丧,还为其谥号思宗。然后在官方舆论中,他将自己包装成明帝国的继承者,做出一副要为明帝国报仇的样子,而对象就是那些推翻明帝国的逆贼,比如李自成。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在关外和明帝国打了几十年,而南边还存在着一个“明帝国”。

而满清政府的这一举动,瞬间将自己从官绅的敌对面变成了友好面,既然是帝国的继承者,那自然也会对帝国的臣民负责,而不是只会烧杀抢掠。

同时,满清政府也很懂得分配利益。

只要前明官绅来投,多尔衮几乎都是平级或者升级录用,不管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抑或是曾经投靠大顺的官吏。满清毫不吝啬官爵,甚至于升官到让这些投降的人都受宠若惊,自请降官,比如冯铨。相比于李自成的“追赃助饷”和南明对投靠过李自成的人区别对待,满清的这一宽大显然赢得了更多人的青睐。

多尔衮对于士绅群体的利益也是保护和拉拢的。他们宣布承认在农民起义以前,那些利益拥有人的合法性。满清政府还停征了明末的不合理赋税,比如练饷、辽饷和剿饷,然后恢复正常的赋税制度。

不仅如此,他们还放宽甚至暂停了引起汉族士大夫反感的“剃发易服”政策。

总之,刚刚入关的多尔衮竭力把满清政府塑造成官绅乡绅等帝国臣民的保护者、大明帝国的合法继承着,以及代明帝国讨平农民起义的复仇者。

三、满清帝国得到的“民心”

满清帝国很快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民心”,或者准确的说,得到了“士心”。

在李自成退往陕西的时候,那些原本拥护明政府、和对大顺保持戒心的官绅士绅们,开始躁动起来,他们组织军队,赶跑当地大顺政权的官吏,以为能够重新恢复保护他们利益的大明帝国。

然而,当他们发现占据北京的是原来据有关外的满清政府时,他们不明白满清政府的态度,不知道该投靠谁。这其中,还包括大量已经投降大顺前明官员,因为李自成的兵败而犹豫。

这时候,满清政府之前做的一系列工作开始显现它的威力。

一方面,已经投降并受到优待的汉族士大夫中,涌现出一批站在满清政府的角度做工作的人,这其中不乏有名望的人,比如明恭顺侯吴惟英之弟吴惟华。这些人充当满清收买“民心”的先锋,帮助满清让很多地方的官绅群体黑转粉,迅速投入到蛮轻的怀抱中。

另一方面,满清的升级录用影响到清与大顺边界地区的很多实权人物,特别是手握军权的前明官吏,比如大同总兵姜瓖、曾经败于山海关的唐通。这样,几乎兵不血刃,满清就得到了山西和陕西的大部分疆土。从地形上看,山西之地,俯瞰关中威慑中原,则意味着满清已经打开了入主中原的战略优势。

而这时候,不过是1644年底而已。

因此,虽然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毫无疑问,满清入关后很快就得到了“民心”,打开了入主中原的第一步。之后建立了战略优势的满清只要不出幺蛾子,打败分崩离析的南明和大顺大西余部只是时间问题。

顺便提一句,满清非常懂得“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因此,虽然接受了汉人官吏和士大夫的投降,但满清的军政权力一直握在满洲爱新觉罗氏的手中。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旦满清站稳脚跟,就开始推行他的剃发易服,来强调自己的统治地位。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铲史官


事实上,清朝入关后,不仅没有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套路争取老百姓支持,进而为夺取天下做准备。还做出了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情,高调地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比如“跑马圈地”,“投充”,公然抢夺民众的土地,剥夺民众的人身自由。

其中,“跑马圈地”指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清朝入关后曾三下圈地令,以残暴手段圈占普通百姓土地。从1644年到1685年,持续了长达42年时间,波及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江苏、宁夏、四川等大量省份,圈地面积达到16-20万顷。

“投充”,指的是清朝统治者迫使各地百姓投充到旗下为奴,满族封建主凭借权势强迫大量民众投充为奴。

另外,清朝入关后的恶政还包括“剃发”、“易服”等,由此导致中原汉人尤其是江南地区汉人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抗争。

对清朝而言,得民心?不存在的!

那就奇了怪了,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朝这样“劣迹斑斑”的统治集团又如何能够取得中原?难道真的是老天闭眼?让区区20多万八旗军队征服了中原?还是孟子的理论存在巨大缺陷?

其实都不是,之所以清朝能够取得中原,是因为清朝夺取天下是历史的必然,而且这也和“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违背。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应该明确一下几个问题:

1、“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正含义

领袖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充分肯定了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正是民众铺天盖地的革命浪潮,才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但是,能够推动历史前进不代表能够引领历史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古代民众虽然能够提供革命的无穷力量,但是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还是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甚至缔造一个新王朝的政治势力,必然是地主阶级或者士绅阶层为主力,最次也是得到两个阶级的巨大支持。比如刘邦、朱元璋。

这里的士绅阶层,指的是夹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政治势力,他们生活着城镇、乡村等社会底层,掌握着一定的社会技能,政治地位比农民高。而且受地主阶级的拉拢,充当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代言人。典型代表如教书先生、县令以下的非在编人员等。

所以,古代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中的“民心”,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的心,和底层广大民众没有关系。

清朝入关后,也是打出了“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应该说获得了很多民众的好感,但最主要的还是笼络了前明地主和士绅阶层,甚至连南明也忙不迭地给清军运量送药。

另外,清朝还通过八旗汉军等形式将明朝的地主和士绅阶层纳入清朝统治者的朋友圈,和他们一起压迫民众。正因为清朝开出的条件让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馋哭了,所以他们纷纷望风归附。

因为笼络了明朝的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清朝有了吴三桂、洪承畴等大量忠实的走狗。因此能够迅速消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各政权,进而统一中原。

2、“得民心”与“得天下”先后关系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历史上大部分得民心的人,基本都得不了天下,比如陈胜吴广、比如张士诚。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就曾经分析过“得民心”之难。想要得到天下人的心,在交通和信息技术极不发达的古代,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事。

像张士诚这样的割据军阀即使得民心,也是得辖区内民众的心,距离得天下民心还差十万七千里。

所以在理论上,先得天下人的心,然后逐渐得天下的套路,是根本不存在的!除非是玉皇大帝这样人所共知的神。否则,就是皇帝,也得一步步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存在。

因此,只有当统治者取得了天下的统治权,统治了所有臣民,才有可能谈下一步“得民心”的问题。

很明显,清朝统治者是深谙其道的。

首先,他们知道,在广大民众和地主阶级、士绅阶层之间,清朝应该争取哪个阶层的支持。

其次,他们明白“先得天下后得民心”的道理。因此在清朝征服中原的过程中,根本不关心所谓的民众,为了达到“剃发易服”的目标,不惜在中原大地掀起一次又一次屠城灭村的腥风血雨,即使成为凶神恶煞的野兽集团也在所不惜。

而这些恶政的推行也是为其后的所谓“善政”做铺垫。

在清朝基本坐稳天下后,康熙及时停止了大规模的“跑马圈地”,统治者的“自我反省”得到了官僚集团的一致赞扬,“圣祖仁慈”的光芒再添一分。

而到了雍正在位时期的1723年,清朝又废除了贱籍制度,成为清朝的又一“善政”。

应该说,正是因为清朝前期的形象太过负面,搞得天怒人怨,所以到清朝取得天下后,但凡颁布修正性政策,都被认为是“善政”,自然也就得了民心。

清朝统治者不仅明白应该“先得天下后得民心”的道理,而且知道如何做才能“得民心”。

和清朝比套路,你们就输了!

所以,清朝入关时,没有所谓的“得民心”。他们得到的,是明朝地主阶级和士绅阶层的巨大支持,这才是清朝能够夺取天下的关键!


古今历史观文


民心之说最开始提出是没错,但后来被当做洗脑工具就未必正确了。解决民族内部矛盾民心所向没问题,那么对外来入侵呢?雅利安人毁灭印度文明需要民心吗?五代十国如果汉族人被当军粮吃光了还需要民心吗?民心是可变的,是可以驯服的,抓一批杀一批再捧一批就可以了。明末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末也有人为了留辫子舍生取义,在印度时至今日雅利安人仍然作为少数高种姓统治印度,,你想否定它低种姓的奴隶们会先毁灭你,这就是民心。



神经病患写的诗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其实是有先决条件的。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朝代更替的例子并不是太多。这句话比较靠谱的修正是“得民心者稳天下“。得天下大多靠的是“硬实力”——军事上的硬实力,毕竟只靠“民心”而没有武力支撑就能得天下的例子很少。那个靠政变改朝换代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尽管兵不血刃,但是管用的还是他手中掌握的军队。

这句话是中国的士大夫集团给皇帝和准备当皇帝的人总结的“名言警句”,但士大夫所说的“民心”大约是指“士人之心”,在士大夫集团看来,“士人之心”可以代表或者就是“民心”——士农工商,士为民之首。

当然,中国历朝历代的王超建立者也一定有“得民心”的因素 ,但总的来讲改朝换代靠的是“实力加民心”。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的更替应该不是这样的规律 ,这两个朝代就是取代宋朝的元朝和取代明朝的清朝。这两个朝代更替是有其特殊性的。

元朝取代宋朝应该和民心没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以武力征服中原农耕民族的结果,这种征服既野蛮又血腥,不仅如此,元朝的统治几乎就是对中原汉人的奴役(元朝统治者基本上就没拿中原汉人当人看)。

因为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民心,所以元朝自建立到灭亡就几乎没有过安定的时候。不到一百年的时间,这个曾经有着强悍的武力势力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就土崩瓦解,元朝败在本来就没有民心的统治又没有了武力的支撑。

清朝取代明朝的情况就更加的特殊,因为明朝的灭亡的确是“失掉民心”的结果,并且是非常明显的失去了“士人之心”,但这一切和清朝没有关系。相对于清朝这个外患来讲,明朝的覆灭是纯粹因为“内耗和内乱”——直到李自成进京,清朝也没有能够进入山海关,当然从女真到后金再到满清,满人在东北逐渐的成了气候进而成了主宰。但从总的态势来看,明朝没能阻止满清的壮大而满清野味能实现入侵并入主中原的目的。

清朝入主中原,是明朝内乱导致瓦解,满清“趁火打劫,趁虚而入”。这个过程和“民心所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当时已经“一盘散沙”的中原汉人已经组织不起来任何有效的抗击和抵抗。

严格的讲,明朝并非亡于满清,而是亡于李自成(或者说是内部的农民起义)。而李自成则是典型的“得民心而失去士人之心”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李自成在东山再起之后的确是非常的“得民心”——真正的“百姓之心”,“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得民心”的最典型的表现。这种民心所向让李自成“摧枯拉朽”般的打进了北京,逼死了崇祯。但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最终激怒的是那些“士人”们,没有了“士大夫集团”支持的李自成,进了北京住进了紫禁城也还是“流寇”。当吴三桂们失去了对李自成的幻想之后 ,他失掉民心的速度和当初“得民心”的速度一样快,或者更快。

满清就是在明朝统治者失掉民心和“士子之心”继而民众再次对李自成们丧失信心之后,在明朝的“士子们”的帮助下用武力(包括明朝投靠的武力)迅速的入主中原。这个时候的满清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民心的。可以说满清是明朝的“士大夫集团”请进来的——利用满清的武力对付“明朝的(或者自己的)敌人”,但请神容易送神难。

从结果看,满清的统治者者显然是吸取了元代蒙古人的教训。尽管他们入主中原并非“民心所向”,但是在武力解决问题之后,他们采取的“主动融入”的策略确实十分有效。这种主动的融入的核心就是“争取民心”。

满清统治者争取民心的手段概括地讲就是两个方面“征服和安抚”。无论是征服还是安抚 ,满清都吸取了元朝失败的教训,如果说元朝对中原汉人采取的是“奴役”的统治的话,那么满清所采取的就是“奴化”的统治。这种奴化的统治手段重点是用在了“士大夫集团”身上,可以说满清获得“士子之心”是“先收买安抚再奴化”,然后以被奴化的“士人之心”奴化“民心”。当然满清和元朝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满清在接受中原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态度和深度方面都要比元朝的蒙古人主动和深入。这其实也是争取民心的非常有效手段。

得民心者未必能得天下,但失去民心必然会失掉天下,而要想稳固江山社稷,最核心的支撑就是民心。


步武堂


清朝入关时,明朝已经失去民心了,所以明朝丢了天下。每一个朝代到最后都一样,因为阶层固化,致使政府变得特别腐败,当政的不把百姓当人看,导致民心尽失,而造成百姓造反,或者在有外敌入侵时百姓不愿为当政的王朝出力,而最终丢失江山。至于说当时清朝入关时是否得民心,这个还不明确,只能说大多百姓是在观望。天下混乱之时,百姓也无法判断谁好谁不好,所以只在观望中。但当清朝当政之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这个时候就逐渐获得了民心,所以即使清初还有很多地方造反、暴乱,也都不成气候,都被镇压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经获得了民心,因此就得到了天下了。清末也是,满清政府失去了民心,外敌入侵时,百姓都观望看热闹,甚至帮助外敌入侵。但外敌却没有得到民心,所以他们打赢了清朝却没有得到中国的天下……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说一时的胜负,一时胜了,但如果不得民心,江山很快也会丢掉,秦朝就是例子。


2020牧羊人


这个问题问得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需要有个前提,前提是当权者失民心,才会有下一个得民心者得天下。否则,无从谈起。

满清正是在大明王朝的统治阶级腐朽到不可救药的情况下,趁机入关。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打着“均田地,免赋税”的口号,率领水深火热之中的饥民百姓造反,外有满清铁骑虎视眈眈,最关键的就是内部已经腐朽瓦解,人民对于大明王朝政权彻底失望,对于谁来做统治者,已经麻木。而满清的继任者皇太极更是暗中与大明王朝内部权贵接触,策反了一大批大明王朝的精英阶层。回头看短命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属性,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家国概念,就是纯粹的农民起义,真正的小农意识,起义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与土匪无异。他们的口号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但是他们没有得到中原大明王朝精英阶层的认可和支持,这是他失败的主因。而吴三桂的临阵倒戈,彻底把大门向满清敞开了,所以满清能够长驱直入,最终取得天下。





繁城陋巷旧少年


得民心者得天下,首先要把这句话的意思搞懂。

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民心”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天下”也非大部分人想的那个天下。

此天下是国内天下,同一个地域,非跨国之争的天下。

跨国的情况连百姓都不是同一波人,何来得民心一说?

概念清楚之后再看情况。

情况一,两方统治者实力相当。

占据民心,我就拥有民众的支持,可以随时征兵,征有识之士,扩大自己的力量,从而占据上风取得胜利。

情况二,两方统治者实力不对等。

这种情况所谓的“民心”一般处于灰色地带,依附于谁很难说,因为怕死。

只要不对我赶尽杀绝,谁当领导者都一样,结果就是谁强谁赢。

情况三,百姓誓死拥护弱的一方。

因为强大的统治者赶尽杀绝,或者触碰民众底线,逼得民众只能依附弱的一方。

历史上似乎没有这种例子。

因为,强大的统治者赶尽杀绝,天下打下来已经没人了,打的意义在哪?

情况四,百姓依附强者,那结果就不用说了。

清兵入关之前是国战,没有所谓的民心,入关之后才有。

入关之后清政府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恩威并施,也收买人心,这也是在想办法得民心啊!

清兵入关跟得民心者得天下并不冲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