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在天津市塘沽城區的東南方向,有一座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今天的大沽口炮臺位於高速公路旁,博物館門前是來往飛馳的車輛,炮臺對面是港口碼頭,滿載貨物的貨輪緩緩駛進駛出,一片寧靜祥和的氣氛。然而在百年前,這兒曾經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戰場,大沽口曾先後經歷了四次主要戰役,見證了舊中國一段屈辱的歷史。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大沽口位於海河入海口,距離天津50公里、北京170公里,離京師咫尺之遙,是進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沽口從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就開始修建防禦工事,成為海防要塞。

1655年,清朝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荷蘭派使節哥頁從海路經大沽口進入天津,到北京“朝貢”。1793年,英國使臣馬戈爾尼經大沽口入京為當時的乾隆皇帝祝壽。1815年英國再次派使臣從大沽口登陸入京,向當時的清政府提出通商的請求。西方國家使節幾次經大沽口入京,使清政府意識到了大沽口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天津博物館藏清代《大沽海口營盤全圖》【1】

於是在1817年,清政府開始在大沽口兩岸建造炮臺,並設水師把守,這就是最早的大沽口炮臺,只有海河南北兩岸各一座。此時的炮臺為內土外磚結構,兩個炮臺規模都不大,南炮臺高 5 米,寬 3 米,進深 2米,北炮臺則更小。晚清時期,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受盡西方列強的欺辱,作為京畿海上門戶的大沽口也歷盡劫難。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大沽口炮臺遺址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大沽口會談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習慣了養尊處優的滿清八旗軍隊在英軍的進攻下不堪一擊,英國艦隊一路北上直奔大沽口,天津告急。道光皇帝一開始態度強硬,傳諭給當時的直隸總督琦善:“不準通商,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覬覦之私。倘有桀驁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2】要求琦善不準和談、率兵”剿辦“。

然而僅僅6天后,道光帝在收到琦善大沽口“炮位陳舊、兵力不足”的回奏後,馬上改變了態度,諭令琦善:“督飭所屬嚴密防範,臨時仍相機辦理,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驁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倘有投遞廩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將原稟進呈。”【2】道光皇帝開始接受和談。

1840年8月9日,英國艦隊駛進大沽口,大沽口炮臺危如累卵。數日後,琦善在道光皇帝的授意下派人與英軍接觸,英軍向清政府遞交了《巴麥尊子爵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要求清政府割地賠款。

琦善派人將英軍書信送往京師,並在附折中詳細彙報了英軍艦隊的情況。道光皇帝看完奏摺,認為英國艦隊如“海中鯨鱷,來去無定”,開戰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勝負難料,而與英軍和談則“片言片紙,連勝十萬之師”,【3】他天真的以為,只要懲處了林則徐,英軍自然就會撤退。

於是直隸總督琦善奉命與英軍代表義律在大沽口舉行會談,雙方你來我往僵持了一個月,會談沒有任何進展,琦善含糊其辭地表示“定能代申冤抑”,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英軍必須“返棹南還,聽候辦理”。【4】

最終堅持不住的居然是英軍,英軍由於水土不服,士兵中爆發了瘟疫。英軍迫不得已同意從大沽口撤軍,將談判地點改成廣州,大沽口危機解除,京師暫時安全了。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大沽口雖然躲過了英軍的炮火,但是卻讓清政府終於意識到海防的重要性。1840年10月,訥爾經額接替琦善成為直隸總督,奉命加固大沽口的防禦工事。1841年7月完工後,大沽口炮臺共有5個主炮臺,其中南岸3座,北岸2座,主炮臺間還築有土炮臺,炮臺前加築土壩,大沽口炮臺呈現出多層防護的佈局。【5】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1841年《大沽口加築炮臺圖》,來自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

二、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該來的總會來的,雖然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大沽口僥倖躲過了英軍的炮火,但是接下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沽口還是遭到了帝國主義的摧殘。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初,當時的咸豐皇帝任命僧格林沁為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僧格林沁到任後馬上對大沽口炮臺進行了整修,這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海防系統馬上就要接受戰火的洗禮了。

1858年4月,攻陷廣州的英法聯軍兵臨大沽口,英、法、美、俄四國使節要求清政府限期6天內派人談判,雖然清政府派出直隸總督譚廷襄前去交涉,但是英法公使卻以“照會型式不符、無欽差大臣之權”為由,拒絕進行會談。

1858年5月20日,要求未得到滿足的英法聯軍惱羞成怒,對清政府下出最後通牒,要求清軍2小時內撤出大沽口炮臺,清政府沒有答應,英法聯軍對大沽口發起進攻。【6】

英法聯軍的炮火對準大沽口炮臺猛烈轟擊,同時派出1000多人的海軍陸戰隊發起衝鋒。由於咸豐皇帝下達了“不得先行開炮”的命令,所以清軍在英法聯軍開炮之後才進行反擊,錯過了最佳的反擊機會。戰爭僅僅持續了兩個小時,英法聯軍的海軍陸戰隊就強行登陸成功。清軍統帥譚廷襄等人見勢不好,居然倉皇逃走,導致大沽口守軍士氣低落,大沽口炮臺隨即失守。【7】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西方報紙報道的大沽口之戰

登陸大沽口後,英法聯軍未遭遇抵抗,一路抵達天津城下,英、法、美、俄四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大沽口經歷的第一場戰爭,以屈辱的失敗告終。

三、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天津條約》簽訂之後,英、法等國對得到的利益還是不滿足,於是又以換約為名再次挑起戰爭。

1859年6月17日,英法聯合艦隊再次來到大沽口。在第一次大沽口之戰中,大沽口炮臺失守,受損嚴重,之後清政府派僧格林沁又對炮臺進行了整修、重建,還在海河入海口設置障礙,增設了三道攔河鐵鏈,大沽口防衛力量得到增強。

1859年6月25日黎明,不可一世的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發起進攻。由於第一次大沽口之戰的勝利來的過於容易,英法聯軍這次進攻有些輕敵,而清軍則準備充足。僧格林沁與直隸提督史榮椿一起共同坐鎮南炮臺,火炮以及士兵都提前做好了隱蔽工作。一名參與了此次戰爭的的英軍士兵說:“所有炮臺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聽不到它們的一點聲音,也看不到什麼旗幟。”【8】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1859 年聯軍攻打大沽口防禦炮臺圖》【7】

然而當英軍士兵進入了清軍火炮射程範圍內之後,遮掩大炮的草蓆一下子捲了起來,清軍火炮一齊開火,打了英法聯軍一個措手不及,英法聯軍司令賀布身負重傷。雙方激戰一晝夜之後,英法聯軍慘敗,4艘戰艦被擊沉,還有6艘受到重創失去戰鬥力,英法聯軍死傷參半,而清軍僅陣亡32人。失去戰鬥力的英法聯軍狼狽敗走,撤退到杭州灣。

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是晚清罕見的一場外戰勝利,然而這場勝利卻遠遠不足以改變積弱的清朝。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模擬場景

四、第三次大沽口之戰

英法聯軍原本想教訓一下清政府,趁機訛詐點好處,沒想到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卻遭遇慘敗,這讓兩國大為惱火,不甘失敗的英法兩國不斷向中國增兵。帶領守軍取得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勝利的僧格林沁認為,英法聯軍一定會捲土重來的,但是當時的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無暇顧及英法聯軍的威脅。

1860年7月29日,英法聯軍集結了2萬餘人,再次兵臨大沽口。負責海防的僧格林沁派重兵把守大沽口炮臺,卻沒有注重北塘的防務,英法聯軍趁虛而入,派兵從北塘登陸,繞道大沽口炮臺的後方發起進攻。

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派出30多艘軍艦、5000名士兵,趁著漲潮時駛入北塘河口,突然對北塘發起進攻,守備空虛的北塘很快被佔領。佔領北塘後,英法聯軍向大沽口炮臺側後方的塘沽發起進攻。

在經歷了一番頑強的抵抗之後,1860年8月21日,大沽口炮臺還是失守了,守將僧格林沁奉咸豐帝的旨意率軍撤退至天津。

第三次大沽口之戰,再次以清政府慘敗告終。大沽口失守之後,英法聯軍一路長驅直入,佔領天津、直達北京,之後火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

百年風雲大沽口—近代中國百年國恥的見證者

《聯軍北塘登陸路線圖》【7】

五、尾聲

屋漏偏逢連陰雨,千瘡百孔的清政府在1900年又爆發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成員向外國在華勢力發起了攻擊,八國聯軍以保護僑民的名義出兵中國,大量西方和日本的戰艦開進中國海域。

1900年6月16日,八國聯軍給時任直隸總督裕祿發電報,要求清軍在6月17日凌晨2點之前交出大沽口炮臺。然而大沽口炮臺的守軍並沒有等到最後的期限,凌晨0點45分就向八國聯軍的戰艦進行了炮擊,大沽口炮臺爆發了第四次戰役,準備不足的八國聯軍戰艦被重創,多人傷亡。八國聯軍發起瘋狂反撲,由於清政府正在支持義和團還是維護外國利益之間左右搖擺,中國軍隊行動不一、缺乏配合,八國聯軍很快就佔領了大沽口炮臺。

大沽口失陷後不到兩個月,八國聯軍就攻進了北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惶出逃,北京城內生靈塗炭。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中專門有一條,要求清政府拆除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

從此,作為海防要塞的大沽口炮臺失去了它的作用,天津變成了“不設防”的城市,整個大清國,也變成了對帝國主義“不設防”的國家。

直到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大沽口炮臺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沽口炮臺遺址又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形式重生。

由於大沽口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大沽口從設防以來的百年間,不斷經受戰火的洗禮。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大沽口百年間不斷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辱。大沽口炮臺的海防史,也是清政府海防史的縮影。舊中國的海防,完全是在被動挨打中建設起來的,由於清政府的無為,倉皇中建立起來的海防系統無法抵禦帝國主義炮火的攻擊,舊中國的國門任由西方列強自由出入。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主要參考文獻:

【1】尹學梅,王會娟:《清代天津大沽口營盤圖考》;

【2】《大清宣宗成皇帝實錄》;

【3】《籌辦夷務始末》;

【4】琦善:《曉諭英人暨其登答情形折》;

【5】唐立鵬:《鴉片戰爭時期天津大沽口炮臺的建設及其作用》;

【6】茅海建:《苦命天子 咸豐皇帝奕》;

【7】張巖鑫:《晚清海戰岸防圖解析及其軍事敗因探討》;

【8】費舍:《在中國服役三年的個人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