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借了20萬,住了一週ICU,她還是選擇了放棄治療……

有人問:

如果真得了一場大病,治病得花多少錢?我重疾險只買50萬保額夠不夠用呢?

唔,這其實是並不相關的兩個話題,

我來逐個說明下。

人人都說看病貴,但到底多貴?

大家缺少可感知的數字標準,衛生部門定期會公佈一些數據:

2019年前10個月,統計出來的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人均住院費是13640.6元,次均門診費用為331.0元。

這顯然是把那些重病,與幾百幾千塊就能做的小手術混在一起統計了,

咱們很多數據只要一平均,就基本喪失了參考意義。

那麼患上一場比較嚴重的、能滿足重疾理賠標準的那種大病,正常住院會花多少錢呢?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保險公司的理賠數據。

好醫保去年曾向媒體披露,它們給一位湖南用戶報銷了71.49萬元的醫療費。

但我認為能引來媒體專門報道,說明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極端的金額,並不具備普遍意義。

保險公司到底能報多少錢?

最近翻看保險公司們的2019年度理賠報告,從信泰人壽的報告中,我居然看到了一組百萬醫療險的理賠數據,非常驚喜,也分享給大家看看。

借了20萬,住了一週ICU,她還是選擇了放棄治療……

其中賠付金額最高的一人是41.33萬元,剩下9人的賠付金額則在10萬-20萬之間。

上圖中提到的信泰全民e保是一款標準的百萬醫療險,在社保報銷後扣除1萬免賠額,對投保人剩下的自費部分給予100%報銷。如果沒經過社保,則只能報銷60%的費用。

假如我們把社保報銷的因素也考慮進去,拿到最多賠付的那位肝癌患者,一年住院醫療費費應該不會超過70萬。

剩下9位重症患者,一年的醫療費用也基本是在10-30萬之間。

儘管信泰所能提供的樣本量非常有限,但從中倒推出來的醫療費用數據,已經非常接近我的個人認知,可以拿來給大家作參考了。

為什麼百萬醫療險那麼便宜?一年才400-500塊

這是因為即便患上癌症,我們每年住院花錢也很難超過100萬……

同時,保險公司靠“一萬塊免賠額”的約定可以控制絕大部分風險,大家的人均住院費用也就一萬多塊,足以把大部分輕病患者擋在門外了。

但我們也不要因此就輕視了百萬醫療險,它不僅可以突破社保報銷的限制,也可以突破重疾險的病種限制,是一種應用場景超極靈活的保險。

只要我們有了社保,再加上百萬醫療險,在國內基本是不用擔心有看不起病的。

就算自己的身體條件無法購買百萬醫療險,也建議儘量買一份防癌險,看上面信泰的十大理賠案例中,癌症患者可就佔了七個。

借了20萬,住了一週ICU,她還是選擇了放棄治療……

就說眼下這場還沒結束的抗疫大戰,如果當初百萬醫療險能普及全民,也應該能避免不少人間慘劇把。

下面是不久前財新雜誌與中南醫院彭志勇醫生的一段訪談對話——

彭醫生:最讓我遺憾的是一名來自黃岡的孕婦,病症很嚴重,在ICU住了一週多,治療花了近20萬了,她家是農村的,治病的錢是找親戚朋友借的。使用ECMO搶救,其實病人的病情已經在好轉,有可能存活的。但是他們最終決定放棄治療,她老公哭了,我也哭了,因為我覺得還是有希望治好的。放棄了,孕婦就死了。

而在他們放棄的第二天,政策變了,對於新冠病人國家提供免費治療。我很為那個孕婦惋惜。

看到最後只能說一句惋惜,讓人無限心酸。

借了20萬,住了一週ICU,她還是選擇了放棄治療……

除了百萬醫療險,重疾險也是必不可少的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如果社保+百萬醫療險就能夠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那我們還需要討論重疾險應該買多少保額麼?

當然需要。

因為重疾險從來就不是為了解決“看病費用”而存在的。

它本意是為患上重病的我們,提供一筆確保生活質量不嚴重下降的費用。

看重疾險合同上列出的那一百多種重病,

不論我們患上哪一種,都會把全家人的工作生活拽離正軌,

假如自己是全家的經濟來源,那就更糟糕了。

一個人病倒,全家陪著看病奔波很不容易,

想讓全家能繼續按過去的習慣生活,不至於重重跌落,就更不容易了。

重疾險一次性給予的賠償金,就是用來幹這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