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刀刃向內的勇氣——軟通動力數字中臺建設

成人者,必先自成;

數人者,必先數己。

賦予客戶數字化能力,就要先有知識改變自己。擔負創造數字世界的使命,就要先有刀刃向內的勇氣。由此,解釋軟通動力的“中臺”的建設,這既是一次刀刃向內的自我變革,也將銜接鋒芒畢露的數字能力釋放;這既是一次精心打磨的“中臺”最佳實踐,也正提煉昇華為成熟的“中臺”方法論。

刀刃向內的勇氣——軟通動力數字中臺建設


沒有兩個相同的中臺


作坊式的IT企業,或許有工匠精神,但不可能形成全局視野,為客戶提供數字化服務;組織架構臃腫的IT企業,或許是龐然大物,但其也不可能理解,如何通過數字化服務,提升客戶運營效率。


軟通動力,中國優秀的軟件企業,員工人數55000餘人。公司成立於2001年,見證了半部中國軟件發展歷史。而從一家軟件企業,到數字化企業,還是從2017年開始。此時,軟通動力開始謀劃自建企業“中臺”。

國人對“中臺”一詞的熟悉,多始於業務中臺、數據中臺,而此後該概念又延伸至技術中臺、能效中臺、安全中臺、管理中臺等。當然,至今仍不能予以“中臺”準確定義,因為企業所處領域不同、組織架構不同,業務流程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由此,其對“中臺”的理解,以及建設思路,也都不盡相同。

舉例說明,阿里巴巴和今日頭條都屬於典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將主要電商流程,從業務部門抽離,並形成業務中臺。而今日頭條則是將產品研發留在前端,只是將用戶運營、流量運營等職能,放置在運營中臺。


刀刃向內的勇氣


言歸正傳,聚焦軟通動力的中臺戰略。參照埃森哲的定義,企業數字化轉型被分為管理數字化和業務數字化。而軟通動力則是以“軟件+服務”為能力中臺,推動業務數字化;通過“管理中臺”建設,形成了企業運營管理數字化的載體。也就是說,軟通動力是以“管理中臺”為起點,以“客戶為中心”的方向,完成了一次自身組織架構的整合調整,以及業務流程的敏捷重塑。


其實,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建設中臺,但中臺確已成為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佳實踐。企業數字化轉型,往往懷揣著同樣期望,例如避免重複造輪子、推倒各自為政的煙囪、搭積木式地創新、敏捷的應用迭代、高效的客戶響應等。但企業數字化轉型,也往往遭遇不同的阻力,例如頑固的部門牆、苛刻的成本核算、固化的業務流程。

上述期望和阻力,軟通動力也曾遭遇,但其又是一家目標明確的企業,即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其實,“以客戶為中心”並非“以業務為中心”,業務屬於企業內部運營範疇,而客戶始終處於企業外部,需要不同部門力出一孔地協同合作。

刀刃向內的勇氣——軟通動力數字中臺建設

由此觀察此次軟通動力“管理中臺”的建設模式。傳統企業運營是在各種規則、制度、流程制約下,縮手縮腳地面對客戶,一線業務能力往往得不到完全施展。要改變此種狀態,又不至於管理失控,軟通動力找到了“中間件”,也找到了方法論。

“將管理與服務剝離,又同時將監督、執行、協調和風險控制於一體。”劉會福,軟通動力高級副總裁,他所說的管理與服務剝離,首先是組織變革,即成立以協同服務為核心的中臺組織。

目前,軟通動力已從技術、資源、企業服務和生態服務四個層面,完成組織重構,將以服務為主的部分組織與人員剝離至中臺,組成軟通業務支撐中臺。如此調整,使中臺更接近於一線、服務於一線, 並在大數據、AI等智能手段的引導下,不斷總結創新服務模式,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為前臺減負、為後臺增值、為組織賦能、為員工賦能。


前移和後移的智慧


具體來看,軟通動力的“管理中臺”,是將部分前臺業務職能後移,並將部分後臺管理職能前移。同時,其強調後臺管理部門不是衙門,但要恪盡職守,堅守風險管控、合法合規、監察監督等紅線標準,而中臺職能部門要成為齒輪,強調協同服務,同步帶動前臺各事業群組運轉。


刀刃向內的勇氣——軟通動力數字中臺建設

目前,軟通動力“管理中臺”主要包括“四大平臺”模塊:即軟通生態交付平臺、軟通人才供給與發展平臺、軟通企業服務平臺、軟通數字化技術與服務平臺。“四大平臺”既面向業務部門共享能力,也面向員工提供企業服務;既是面向企業內部的資源平臺;也面向企業外部的生態平臺。

逐一進行說明:

軟通生態交付平臺,即生態交付過程中的所有空白點縫隙,均可在該平臺中進行彌補。其對外銜接“通力平臺”,既聚合了對應用場景具有深刻理解的IT方案商,也聚集了架構師、專家顧問等行業高端諮詢人才。也就是說,通過軟通生態交付平臺的建設,構築了生態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眾包、分包平臺,對內實現軟通生態交付能力的提升,對外則聚沙成塔,建立了高黏性的生態圈。

軟通人才供給與發展平臺,包括人才培養和人才招聘兩大功能模塊。通俗地解釋,即是整合了此前軟通大學(iCollege平臺)、軟通招聘(通聘寶平臺)兩項業務。如此整合可向前臺各業務板塊,提供高質量、低成本、大批量的人才供給,實現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構築人力資源核心競爭優勢。

軟通企業服務平臺,包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共享服務中心等功能模塊。其面向員工提供差旅報銷、行政服務、人力資源等專業、高效、低成本的企業服務。軟通動力員工如遇買房、貸款、出國等事項,也可通過自助服務終端機,打印企業證照,開具資質證明、身份證明。

軟通數字化技術與服務平臺,其對內提供系統交付、應用開發、系統運維等IT服務,對外也將軟通動力的服務能力進行輸出。也就是說,該團隊是中臺最佳實踐的實踐者,其以數字化技術驅動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升,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臺也是對外的窗口


上述即是軟通動力“管理中臺”的架構,而實施效果如何?自2017年,軟通動力中臺策略執行以來,集團中後臺成本佔比降低1.73%,運營利潤提升了2.5%。其中,軟通動力人才供應能力提升45%,人才招聘成本下降65%。而在企業服務方面,通過員工自助機和智能終端產品的應用,有效地降低了企業服務成本30%以上。


同時,4300+家服務商已通過生態交付平臺達成超10億元的成交額。20多項人工智能技術,100+個流程機器人,應用在軟通動力員工的日常工作當中。而核心系統全部上雲,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

當然,還不僅如此。軟通動力的“管理中臺”,既是可對內共享的能力中心,也是可對外輸出的中臺解決方案。同時,該中臺解決方案既可整體輸出,也可解構為“四大平臺”,甚至功能模塊單獨交付。目前,軟通動力“管理中臺”中的考勤管理、差旅報銷等功能模塊,以及員工自助服務終端機,均在市場中得到廣泛應用。

而最後說一句,軟通動力是一家擁有近6萬員工的企業,其“數字中臺”建設,既是一次刀刃向內的自我變革,也將銜接鋒芒畢露的數字能力釋放。其在業務數字化和管理數字化中,形成的最佳實踐,雖不可複製,但方法論足以借鑑於大型央企,以及集團型企業。


作者 | 張戈 (公眾號ID:TechECR)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裡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為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