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這些影響孩子心理的做法,父母卻不以為然

當孩子玩具被搶時,孩子會刻意維護自己的權益,跟別的孩子爭搶,甚至打架。很多父母的做法是教孩子"學會分享"便不了了事。


但作為父母的你,孩子爭搶玩具的這些心理特徵你明白嗎?早些明白,讓你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的認識,對教育孩子起到一定的幫助。

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這些影響孩子心理的做法,父母卻不以為然

1、 彆強求孩子玩具要捨得給人玩。

父母要明白一點,玩具是孩子的,至於給不給別人玩,決定權要讓孩子自己決定。

而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認為玩具是自己掏錢給孩子買的,所以父母自己決定把孩子的玩具拿給別的小孩玩,還教導孩子要 "學會分享",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

看來很多父母真的不明白,孩子自身弱小,無法跟父母抗衡,只能通過哭鬧或者發脾氣、摔東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因為孩子喜歡玩具,對孩子來說,玩具能給孩子帶來很多快樂的情緒的體驗。孩子是思維框架就定在那裡,自己心愛的玩具,不願意和別人玩是可以理解的。

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這些影響孩子心理的做法,父母卻不以為然

2、 通過孩子都認可的小遊戲公平競爭玩玩具

對於孩子的成長,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共享的意識確實和重要,這會讓孩子們結交更多的好朋友,儘早適應群體生活、和培養獨立的性格。

但是,兩個小孩在一起,如果孩子們性格不合,那就玩不到一起。那孩子就會獨自享受玩玩具的快樂。如果父母的朋友帶孩子來做家裡客,看到跟自己孩子為玩具吵鬧。有種既不會礙於面子,又能解決孩子爭吵的小技巧。

就是讓孩子們公平競爭,一人玩半小時,或者互換對方的玩具。至於孩子誰先誰後,取決玩遊戲的輸贏。比如,猜丁殼、扔金幣、石頭剪刀布、青蛙跳,或者交代一個任務,哪個小孩先完成誰就先玩。

其實孩子在這種場景下,就能學會適時地主動讓步,舍也是得。而不是由父母第三方來干預讓孩子妥協

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這些影響孩子心理的做法,父母卻不以為然

3、 父母要明白強迫分享,就是教孩子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一個沒有真實需求的孩子,確實很乖巧,也從來不會跟別的小孩爭搶玩具。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感覺自己教育很不錯?自家小孩小小年齡就學會分享了。

但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看,玩是孩子的天性,屬於自己的玩具,也會為了心愛的玩具跟別的小孩爭搶。孩子一直壓抑自己真實需求去迎合別的小孩需求。

在父母的"教育"下表面上不會表現什麼,但內心始終有一種壓抑心情伴隨著孩子。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壓抑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孩子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孩子心愛的玩具被搶,這些影響孩子心理的做法,父母卻不以為然

所以,以上三點所述,父母要懂得舉一反三去理解,教育孩子在跟別的小孩爭搶玩具的時候,既能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分享,又不會讓孩子心情壓抑。

看完你對於孩子爭搶玩具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