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曾說日本人吃飯的特點是不走菜,你對日本人吃飯有何評論?

體育一席談


如果以東北三省、大山東、大西北的菜量來衡量,中國其他地區以及日韓東南亞國家,都只能是“不走菜”!

日本人一貫吃得很省

記得看過一個日本戰國時期的歷史資料,日本的將軍(最高掌權者)開創江戶時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統一戰國亂世後吃的也還是很節儉,連魚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醃蘿蔔就米飯。有天他在家裡遛彎,看到幾個侍女在抱怨,便過去看究竟。 侍女們說:“現在的伙食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小菜就是醃蘿蔔!”素以待人溫和著稱的德川家康微笑著說:“好吧,既然你們不愛吃,那就不要吃了。” 從此以後,侍女們作為小菜的醃蘿蔔就被撤銷了,侍女們只能幹吃白米飯。

連堂堂將軍家的侍女,吃飯也就配個醃蘿蔔,可想而知廣大的農民都吃什麼了。實際上在黑澤明的電影《七武士》裡面,連當時的統治階級-武士們也不是天天有白米飯吃的,所以農民才能用每天供應白米飯的代價聘請到了七位武士,日本的物資匱乏,就可見一斑了。

另外據說德川幕府二代將軍秀忠每天晚上的宵夜竟然只是醃蘿蔔和一兩條喜得可憐的小魚,就知道這個國家曾經是多麼貧窮了。事實上日本不少美食都是通過僧侶的交流從中國傳過去的,在豆腐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是隻有天皇和高級僧侶才能享用的美味,驚訝吧?

由節儉而誕生的美食

說到日本的美食,不能不提其中的代表“懷石料理”,懷石來自於禪道;為了在長久聽禪中抵制飢餓,肚子抱燒得熱熱的石頭一塊,這樣減少空腹的飢餓感,稱為“懷石”;後來就有了給聽禪僧人的茶點,再後來有了最負盛名的懷石料理。這裡面琢磨一下很有意思,美食在開始是與抵制飢餓相關。

而懷石料理既然來自於禪道,就和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節食”、“物哀”文化結合在一起,採用儘可能少而精緻的料理,去呈現美食中的禪意趣味。

懷石料理的“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更加體現了日本料理的美輪美奐。不少日本人認為,要品嚐真正的日本傳統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內,一邊觀賞美麗的庭院,一邊飲茶,享用懷石料理,才稱得上地道。

所以日本美食的最高境界,其實和中國美食的最高境界有所不同,中華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重在味覺的享受;而日本美食,追求的是禪意、意趣,重在視覺的享受,不免就忽略了菜量。

“飯吃六分飽”的日本人

如果中國人比較講究養生的會說“飯吃八分飽,不把醫來找”,那麼喜歡把什麼事情都做到極致的日本人,則將這一信條推廣到了“飯吃六分飽”的地步。

在“吃”方面,日本政府下足了功夫。從最早開始推廣“食育”概念到後來的“減鹽運動”,再到“飯菜營養均衡”等,都是關於教導日本民眾如何健康飲食的。

現在日本人飲食更加傾向傳統的日本料理,食用海產品儘量清淡,講究一頓飯菜葷素比例為3:7的搭配,日本人餐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用小碗、小碟裝,各種樣式的菜有很多,但是每一個分量都很小。這都是減肥的有利因素。首先種類多,才能營養豐富。通常一個日本家庭一頓飯會包含這些:生魚片、冷豆腐、煮菜、大醬湯、醃菜、醬油、米飯,還有一些小菜。種類豐富,各種營養就能得到保證。這很符合減肥餐的特點,減肥餐一定要種類多,營養豐富。其實越健康的食物越能幫助減肥。

小結

看了這麼多,你覺得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是不是值得我們現代中國人效仿和學習呢?


談者無語


歡迎關注「飯醉分子閆濤」,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陳曉卿老師關於日本的“不走菜”愛好是人所共知的,我和他聊過這個問題,其實關鍵點不在於日本菜,而在於“步驟”二字。

陳老師有一個非常堅定的觀點,那就是真正的美食是帶不走的,所以你只能到原產地去吃。在今天的大都匯美食街上,你能吃到的各地風味都只是走了樣的商業贗品,所以對於陳老師的這個看法,我是高度認同的!因為一個美食的誕生,絕非心血來潮憑空捏造,它背後有著很複雜的自然生態體系和人文體系的結合。

比如說,我從來不認為雲南以外的地方,可以吃到像樣的過橋米線。因為雲南人一直把米線當作生活的主食,所以投入到米線上面的精力和成本都更花心思,無論是湯底還是做米線的工藝以及原料,都會有著許多不與外人道明的秘密。同時,由於每個雲南人都是吃米線的行家,所以也會有做不同口感的愛好,因此更容易對一家米線館橫挑鼻子豎挑眼的。在這樣一種生態下,雲南當地的米線館自然會兢兢業業,哪怕只是清晨街頭的一個早點檔,他也必須迎合這些世世代代的米線品鑑大師才能得以生存下去。

但是離開雲南之後,比如我在廣州吃到的過橋米線,絕大部分是拿桂林米粉做的。若你要問米線和米粉有什麼區別?那我大概只能是苦笑一聲,歡迎他上百度去查一下了。任何美食離開了它的誕生地,就會不斷的吸收新的信息元素和新的消費需求,慢慢地走樣是必然的。

再舉個例子,日本料理的魚生到了廣州的大街小巷以後,完全變成了芥末的佐料。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魚肉的新不新鮮,什麼部位都不重要了,年輕人熱衷的,只是在魚生上面抹了芥末後,所帶來的澎湃刺激感。

正因為如此,我覺得對美食的最大尊重是去它的故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切的感受到陳老師所說的“美食是帶不走”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飯醉分子閆濤



在中國,廚房裡的廚師管上菜叫“走菜”。

不走菜就是菜很少的含蓄說法,不管你能不能吃,就這麼多了。

我們中國人請客吃飯,喜歡大擺宴席,菜一般會很豐盛,服務員會把吃空的盤子撤下,換上其他的菜品,就這樣一邊上一邊撤,否則桌子上擺不下來。這就是我們的待客之道,熱情好客。

日本的禮節,吃飯盤子見底以示節儉和美味。中國的規矩是留盤底,表示吃好了。如果盤子見底則意味著沒夠吃,應該再點菜上菜。

有人說:中國剛剛脫離了貧困,吃飯以吃飽為主,日本早就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吃飯比較精緻。對此,我只能一笑而過。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嚴重依賴國外,所以很多東西價格奇高。像西瓜,夏季一個西瓜最便宜1000日元(稅前價格,約合人民幣60元以上),很多時候都是切成片賣,一片也要幾百日元。櫻桃和草莓包裝成小盒,價格都是國內的好幾倍。所以,與其說日本人節儉,不如說是價格使然。

日本人請你吃飯,形式大於內容。尤其是東京附近的人,小家子氣,美其名曰節儉。如果中國人請他們吃飯,他們吃的可真叫一個生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