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是什么深意?

晚亭与落霞同晖


这八个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滕王阁序》节选 (唐)王勃

嗟(jiē)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yì)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 zhé)以犹欢。

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是原文第四段,由写景开始抒情,抒发什么感情呢?

先要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本人。

1 作者,创作背景:

王勃,初唐四杰,年少成名,六岁为文,被称“神童”,十六岁科举中第,但仕途不顺,因一篇斗鸡文惹怒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又因被人陷害,私杀官奴,终结仕途。

676年,他从洛阳出发去交趾县探望时任交趾县令的父亲,路过南昌,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大宴各地的宾客,王勃也参加了这次聚会,阎公本意让自家女婿写文出名,沒想到惊叹王勃的文章。这篇奇文,王勃一气呵成,气贯长虹,惊艳四座。却也成了他“生命的绝唱”,归途溺亡,年仅25岁,天妒英才,叹惋不已。

2 这一段话中用了很多典故,

冯唐易老:冯唐容易衰老。冯唐是谁呢?

《史记 冯唐列传》“冯唐以孝著,事文帝...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冯唐从汉文帝开始做官,一直到汉武帝,汉武帝想重用他时,他已九十多岁了,当不成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侯。李广是谁呢?“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灭匈奴大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最后因行军途中迷失道路,错失战机而愧疚自杀。战绩赫赫却终生未被封候,后来他的孙子李陵降于匈奴,为朝廷所耻,李家败落。李广一世功名,落得个凄惨下场。

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满腹才华,一腔热忱,报效国家,尽忠职守,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王勃满是叹惜之情。

3 用意:

王勃感叹历史人物有才华却不得其用,不得赏识,命运悲惨,其实借古喻己,感慨个人遭遇之悲,怀才不遇,举步维艰。

王勃年少成名,自负才华,恃才放旷,却仕途不顺,屡屡受挫,年少气盛,正当作为,却无一官在身,沦落漂泊,无人赏识,无人问津,还不如这两位英雄人物,令人戚怆!

但这篇文章是写在宴席上,来客都是达官贵人,主客是都督,王勃还抱着些期许,希望被举荐,所以明明是对君主不满,却将原因归结于个人,“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君子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显达的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归结为自身能力不够强大。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什么意思呢?趁着年轻,多努力,多奋发,梦想虽远,处境困窘,都要坚持操守,努力奋斗。

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既恭敬得体又励志自勉,既奉承了皇上,又希望在座的大官们举荐自己,又是给自己的自我鼓励,立志誓言。

消极感叹中却昂扬向上,积极乐观!


一绿浮芳


这是很简单的两句诗,并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诗人王勃感慨“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诗句。

这两句诗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是一篇文辞极为华美的骈体文,四六并用,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笔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诵,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记于心。其中就有这两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两句诗,用了两个典故来表达诗人“人生无常、怀才不遇”的忧虑。如果加上前两句就更好理解“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哎,小时候读书没感觉。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这两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泪来。辛酸苦楚、坎坷磨难,怎么就这么多呢?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飞将军李广大大的有名,以善战和倒霉著称。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李广从一开始就比较倒霉啊。

后来李广又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又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处罚,不是大战迷路,就是遭遇敌人埋伏,实在是倒霉到家了,连汉武帝都认为李广运气不好。最后李广因为战斗失利,不愿意面对刀笔吏,有没有钱赎罪,无奈的选择了自杀。

汉武帝时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广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飞将军李广至死也没有封侯。后人常常对李广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

时也!命也!

时运不济,纵有绝世才气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纵然万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奋斗的人生才有趣味。至于结果,随它去吧。


上将嗳福斯


出自唐朝诗人王勃《腾王阁序》这句话:"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流传甚广,大都有郁郁不得志之意,可比项羽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奈若何?"叹息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之悲。


汉代的冯唐至孝有名,以才德闻于世。文景时期重年长稳重的人,嫌冯唐稍年青,待到汉武帝时重用他时,冯唐又太老了难以担负,八九十岁了还是个郎官。在苏轼诗中也有云:"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飞将军"李广,多年抗击匈奴,名气也大,却运气太差,不是情报有误孤军深入被俘,就是走错了路延误战机,导致单于逃走了。李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就这样错过不说,还愤而自刎。

其实李广能征善战,却未有大的战功,是由于太个人英雄主义,两军大战不是单挑,勇者必胜,所以他终生未被封候,主要个人性格造成的,并不太委曲。后人认为霍去病卫青少年得志,有裙带关系之嫌,替李广不平,有同情失败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借机鸣不平之意。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赞松菊梅兰,怜美人佳丽,都为抒发其志,杜甫的《佳人》为代表,其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佳人不幸自比,实有深意啊!


所以诗人们每每提及冯唐李广,这两个仕途功名不顺之人,顺带着发思古悠情,兼叹自己命运之不济,同病相怜吧。

学有境,思无涯。元元,金沙江边一条做着大海梦的小闲鱼,期待您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要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表达的什么意思,首先要了解这两个典故出处和冯唐、李广两位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著名的《滕王阁序》。

  王勃是神童人物,死时才二十多岁,但被誉为“初唐四杰”。据说他六岁就能写文章,九岁时就能写文章纠正颜师古注《汉书》中的错误,十六岁应试及第,授职朝散郎。本来前途一片大好,但后来因写了《斗鸡檄》得罪了唐高宗而被贬。后来又求补为虢州参军,但在参军任上,又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二年他到交趾探望父亲时经过洪州,此时恰逢重阳节,当时的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了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滕王阁,在重阳节这天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冯唐一般知道有个现代作家笔名叫冯唐,这里所说冯唐是汉代人,身历三朝,直到汉武帝时被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做官。

  李广知道的可能就比较多了,也是汉代人,一生战功卓著,但时运不济,一生不得封侯。

  王勃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人的遭遇隐隐表达了自己命途多舛,时运不济的遭遇。王勃短命,写完此序的第二年八月,自交趾返回时渡海溺水后惊悸而死,年方二十六岁。


赵燕云


人生就如股票。不会因为你是绩优股,就会涨的比别人高。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后面还有一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解释“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最好要联系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样联系起来解释,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冯唐是西汉初年的官员,早在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时候,冯唐已经步入仕途,在汉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的时候还是像老黄牛一样干工作,虽然很能干,但是一直没有当上大官。

等到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上台时征召贤良,有人举荐冯唐,但冯唐老了,92岁了,没有办法出来当官。李广也是差不多的命运,李广年轻的时候,正好遇上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与民休息,战事少,武将机会少,加上文景二帝不喜欢年轻官员,所以李广又错过了封侯的机会。

贾谊是汉文帝时期有名的才子,经常被汉文帝召见,商量军国大事,但是贾谊后来还是被排挤出朝廷贬到长沙去给长沙王当太傅了,汉代长沙不是今日长沙,那时算是蛮荒之地,把贾谊贬到长沙的时候,朝廷是圣明的君主(汉文帝)主政。

梁鸿是东汉初年的才子,但是京师容不下他,他只好逃匿到远离京师的齐鲁海滨,这种事情也是发生在政治昌明的时代(汉章帝)?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有两个:一是说,其实人生易老,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若是年轻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到后面就很难了,一步错步步错;二是说人生的命运有时很奇怪,总是遇不上好机遇,或者绕着机遇走。比如李广一样的命运,你年轻的时候,上头说要论资排辈,等你年龄大了,风格切换又说要重用年轻干部。这样,你纵有盖世才华,又能如何?

总的来说,人生的际遇还是有很多个体因素左右,不是有能力、有才华、遇上好领导就能人尽其才,就能得到提拔重要。


坐看东南了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他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首先来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际上是两个典故,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先谈谈“冯唐易老”

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因为他的为人正直、无私,所以经常遭到排挤。即使新帝即位,也因性格耿直,多次被罢官。直到头发花白,也得不到升迁。最终只是个郎官。

后来汉武帝即位,匈奴侵犯边疆,汉武帝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

但那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折腾了几十年,想重用,也有心无力,再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再了解下“李广难封”

李广,汉族,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西汉时期的名将。

他骁勇善战,高大威猛,参加抗击匈奴的历次战役,身经70余战,匈奴都称他为""飞将军"",

他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后追杀匈奴中,因道路迷失,愤而自杀。

后来,人们常用李广来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那么王勃,这位年轻气盛的诗人,他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深意呢?

大家跟随有书君,来了解一下作者王勃,以及他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他引用这两个典故,所表达的深意:

王勃,他是唐代诗人,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他才华横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称“初唐四杰”,而且王勃还排在首位。

他年少成名,被人们称为神童,16岁科举中第,但是一直仕途不顺。

因为一篇斗鸡文《檄英王鸡》,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后来又因为恃才傲物,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被终结了仕途。

这篇《滕王阁序》,实际上,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时所撰写的。

因此,王勃用这两个人,来比喻自己的的不幸境遇,以冯唐、李广来自比,倾述了自己深恐""人生易老,有志难伸""的苦闷。

象冯唐,颇负盛名,德才兼备的人才,空有满腹经纶,受不到重用,得不到施展的机会,直到白发皓首,也难遂自已的报国之心。确实也让事隔700多年的王勃,为此,也发出""冯唐易老""的感叹。

再看李广,纵然是千古绝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匈奴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最终也得不到封侯之赏,人才的价值得不到展示,着实令人慨惜。

王勃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都没有机会。但是他又不甘心自己无所作为,只好凭借文章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那""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既表达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又对当时封建制度的极度不满!

因此,通过分析,有书君仿佛仍然可以看到,一个有志的青年,虽处劣境,仍积极向上的心声,以及对封建统治人才管理上的随意性,压制人才,浪费人才等方面弊端的抨击和无奈。

同时,“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也让王勃明白了冯唐、李广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跟平时冯唐恃才傲物、李广有勇无谋的为人,以及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个性,也有很大关系。

反思自己之所以有此处境,实为自身性格中已综合了两个人的共性。因此也“命运多舛,怀才不遇”。

好可惜王勃,真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写完这篇千古名篇后,不幸溺水而亡,天妒天才,英年早逝,未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只留下这些千古绝句,让世人传诵,可叹可惜!

以上是有书君个人见解,供大家探讨!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句话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王勃在这里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一个冯唐,一个李广。

冯唐为人正直无私,有话就说,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并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折腾了几十年,90多岁了,想重用,也有心无力了。

李广,骁勇战将,高大威猛。汉文帝都说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时代,肯定能封一个万户侯。说明李广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其实,这只是推辞罢了。李广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有勇无谋,俗话说,一介莽夫。

王勃,年轻气盛,在《滕王阁序》里面引用这两个典故的意义何在?很明显,这是在暗喻自己。

其实,了解了王勃为什么去交趾看望父亲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因为《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伙子年轻气盛,肯定有怨气的。于是,在《滕王阁序》这里引用这两句,来形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滕王阁序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

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我是小栗,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关注我,谢谢。


小栗正能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于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所表达的意思是:以冯唐和李广自比,怕在有生之年,有志难伸。

冯唐是西汉时期人,颇有才干,可是头发都白了,也只是做个郎官。一次,汉文帝路过郎署,跟他讨论任用将帅的事,谈得很投机,这才封他为车骑都尉。到汉景帝时,被免去官职。汉武帝上台后,征召人才,有人推举冯唐。这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有精力作事了。

李广,西汉名将。汉武帝时作北平太守,参加了抗击匈奴的历次战役,身经七十余战,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当时比他职位低的军官,因抗击匈奴而封侯的有数十人,可李广虽然战功卓著却终未封候。

王勃用这两个人来比喻自己的不幸,深恐人生易老,有如冯唐、李广。

那么,王勃有什么不幸呢?在他做沛王府修撰时,为沛王作了一篇关于斗鸡的文章——《檄英王鸡》。唐高宗看了,认为王勃太放肆,把他撵出了王府,免去了官职。后来在虢州任参军,王勃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又被免官。他的父亲也因为他的缘故,被贬到南方偏远地区做县令。这篇《滕王阁序》,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亲,路过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时所撰写。

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不少篇幅倾述了有志难伸的苦闷。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好象是在宽慰自己,又好象是在发牢骚,斥责当朝。文章的后半部完全是有志难伸的表白。既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余,扶摇可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表示要等待时机,准备一展雄心壮志,做一翻大事。接着笔锋一转,又说:“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还是感到请绥无路,壮志难酬,只好认命——“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王勃的心情是复杂矛盾的,想干一翻大事,建功立业,却没有机会,同时又不甘心无所作为,只好借文章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发出“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


布衣闲人10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冯唐和李广的经历,这两人都是汉朝的官员。这句话借用两人的经历,要表达的是怀才不遇,拥有一身本事却到老了还得不到重用的苦闷心情。

因为李广的名气最大,我就先说一下李广难封的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的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作战非常勇猛,立过无数的战功,被称为飞将军。

当时的士兵凭战功是按照人头数来算的,你杀敌多少人评什么级别的功劳,这个人头数都有严格的规定。李广虽然打了无数次胜仗,击退了匈奴无数次,但是杀敌数却不如别人多。将军肯定不会亲自杀敌,他的功劳是按照一场战争中士兵们的杀敌总人数算的。

当时获得封侯爵是武将们都梦寐以求的荣耀,李广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胜仗无数,可杀敌数却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标准。另一方也是他脾气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没能封侯。

所以后人用李广难封,来形容不得志。

再说冯唐易老。

冯唐也是西汉时的人物,是个宫中的侍卫。因为为人耿直,说话太直,经常得罪人,所以到处受到人排挤,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老。

有天皇帝路过看到了他,问他怎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干侍卫。谈话中皇帝看出来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气还是那样,特别的耿直,对皇帝说话也是这样,不给人留面子。后来因为这个又被贬官了。

很久后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让人举荐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这个时候他都90岁了,老的走不动了,已经不能出来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冯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个怀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后贴一首古人描写飞将军李广的诗。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漂浮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颂吟咏的对象,其英勇的形象在民间可谓根深蒂固。然而就是这样一代名将,却一生郁郁不得志。初唐诗人王勃曾经在《滕王阁中》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既是感叹李广命途多舛,也是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从此,“李广难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

笔者曾经到过天水的飞将巷,据说那里是飞将军李广出生的地方。飞将巷宽不过两米的小巷,长只有300多米,两边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残破的建筑似乎诉说着一个名将的坎坷的人生历程。

在许多人的眼中李广似乎是一个没有任何缺点人物,今天人们笼罩在李广头上的光环太多了,而这个光环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血肉之躯呢?

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先祖李信是战国七雄之秦国的大将。

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秦王嬴政盛怒之下发兵攻燕,发誓要取回太子丹的首级,李信就是最终抓获太子丹的领兵将军。李家子弟世世代代都勤奋习武,尤其精于骑射之术,李广尤为其中的佼佼者。他身材高大,蜂腰猿臂,天生就是练习射箭的材料。

李广不善言辞,也没有多余的爱好,即使是平时闲居游戏,也“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经过刻苦的训练,李广的箭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箭无虚发,目标不进入射程之内绝不轻易发箭,“发即应弦而倒”。后世诗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咏叹李广的箭法: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然而,李广是一个好业务员,却不是一个好管理者。缺乏政治头脑,是李广一辈子的缺点。

如果是后来没办法封侯是因为卫青的横空出世,那么在汉景帝“七国之乱”中,李广纯属于自己作死。

汉景帝宁可屈辱与匈奴和亲,也不轻易拉开战事,李广是空有一身本事只能对飞禽走兽发泄。吴王刘濞等七国叛乱为李广封侯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与空间。

李广在平叛战斗中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夺得敌人的战旗,在昌邑大显威名。梁王收买人心,私下授予李广将军印。李广也许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或许是头脑简单了一点,喜滋滋的接受将军印。归国后他人都先后封侯受赏,唯独李广无封无赏还被景帝所迁怒。

因为景帝、梁王这对亲兄弟表面是一团和气、亲密无间,实际上是同床异梦、相互算计。李广成了他兄弟俩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李广的悲剧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他的死一方面原于汉武帝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与他偏激的性格不无关系。封侯拜相是多少封建士大夫人生的追求,李广也不能免俗,然而他的愿望一生也未能实现。

李广的功劳主要表现在他一生力战数十载,七十余战争中经历的血与火的考验。但是,李广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常常做出不怎么理智的决定,换句话说,李广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游侠,而不是一个严肃规整的将军。

李广数十年征战而不得封侯,令后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鸣之感。

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在史评中略带无奈。辛弃疾夜读李广,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同样的豪情壮志坎坷遭遇,两位不同时代的英雄惺惺相惜。

就连明代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里,也有借用李广的绰号,形容梁山好汉花荣的箭术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汉,却由于官场的倾轧排挤而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其中花荣就是典型,其小李广的称号中,也包含着对他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叹。

总之,李广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他的悲情命运令人同情,更发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