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尤尼乌斯seven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是两个典故,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典故。

冯唐

冯唐是西汉的一位大臣,当时他任职郎中署的时候,遇到了汉文帝。汉文帝一直想拥有杰出的将领,匈奴来犯时,帮助文帝分析说明他的身边也有杰出的将领,魏尚就是。文帝后来大喜,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掌管车兵。后来汉景帝即位,任命冯唐为楚相,但后来被免职。冯唐性子直,说话直,就容易得罪人,一直得不到重用。

等到汉武帝即位,冯唐被推举,但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年事已高,做不了官了,怀才不遇,慨叹生不逢时。

李广

李广是西汉的一位名将,战功卓著却一直未被封侯。李广骁勇善战,胆识过人,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匈奴谈及色变。并且李广非常体恤自己的部下,得到的赏赐都会分给士兵,大家有福同享。

但这样的一个名将怎么没被封侯呢?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得到了梁王的赏识,梁王想拉拢李广,就为其刻了一枚军印,李广不但接受了还到处炫耀。这样的举动不免让汉景帝对他产生想法。李广虽是忠义之士,但神经大条,很多事情欠缺考虑,单单为了证明自己,眼光不放长远。年近六十的李广急于封侯,在漠北之战中请战先锋,不顾自己的体力精力,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敌人逃脱。李广觉得很是羞愧,自刎而死,至死未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句诗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前去探望父亲的途中,经过洪州时。刚好赶上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当时重修了滕王阁,所以趁着节日,设宴邀请朋友、文人雅士,通过吟诗作赋来称赞滕王阁。

王勃也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才,自幼就有不一般的文学才能,被夸赞为“神童”。成长过程中坚持学习,博览群书。王勃因为一篇《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了长安。仕途才刚起步就迎来失败了。

后来王勃在虢州任职参军,因为杀死自己所藏匿的官奴曹达而犯死罪。虽被赦免,但仕途离自己越来越远。也因为这次的事连累了父亲,父亲被贬为交趾县令。关于曹达的事,不知是巧合还是遭人陷害,也许有才能的人就是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但也可以想象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有多大。

王勃看到这滕王阁恢宏壮丽的景象,不免发出感慨,所以会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感叹冯唐和李广时运不济的同时,也借先人相似的命运感叹自己的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煮雪橙橙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唐代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和李广都是那个时代很有才能的人,冯唐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汉武帝想启用他时,他已经90多岁了,不能再承担大任了。李广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却由于和皇帝关系有隙,一直不能封侯。王勃以这两个人的经历,来感叹人世间怀才不遇和有功却不能得到回报的人生境遇。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人生悲叹。

对于一个时代和社会来说,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表现才能的机会,有功劳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则说明这个时代和社会出现了问题,需要得到改变,否则社会就有可能陷入危机之中。

对于一个人来说,自己有才能却没有表现的机会,有功劳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则可能是社会的问题,也可能有自己的问题。因为这个人可能是没有才能的,只是自己觉得自己有才能的,这个人可能是没有功劳的,只是自己觉得自己有功劳。这种情况一定要得到这个人清楚的认识,弄清楚自己到底有没有才能和功劳。一味地怨天尤人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使问题变得更严重。


文艺创作者南雨


此典故出自唐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喻:冯唐到老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这何偿不是王勃对自已的感慨呢。

冯唐,汉初人,以孝行著于时,以才德闻于世。但汉初文、景帝时,重年长持重的人,冯唐稍显年青,待汉武帝时,重青年才俊,冯唐又显老了。故冯唐有一番感慨:先帝重年长,陛下重年青,我时运不济呀。

李广,大将之才,骑射更是无人能敌。匈奴畏之,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可见其声望之高。而汉武帝时,不是以声望而是以军功而封赏的,打了多少胜仗,斩获多少敌军。小李广两辈的霍去病因军功卓著,二十岁出头便封为冠军侯。

其实李广能征善战,却未有大的战功,是由于太个人英雄主义,两军大战不是单挑,勇者必胜,所以他终生未被封候,主要个人性格造成的,并不太委曲。后人认为霍去病卫青少年得志,有裙带关系之嫌,替李广不平,有同情失败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借机鸣不平之意。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由此我们可知李广“飞将军”的美誉是在他镇守右北平之时。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上谷、渔阳,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

客观地说,最适合李广的职业是保镖,最适当的职位是卫尉和郎中令。李广绝对是一个好兵,拔高一点可以说是一个将才,但绝对不可以做一个帅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一往情深满腔热忱的司马迁也极其巧妙地明贬实褒: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从四次战绩来看,英雄李广真的不能因战功封侯。司马迁为之打抱不平、李唐王朝及其文人雅士对之扼腕叹息似乎不难理解,一个是故人和偶像,一个是祖宗和依托。说李广壮志难酬行,但说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委实有点过。还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司马迁写李广射石搏虎,主要的心意无非是夸飞将军的神力神射,让人赞叹,敬畏。可这个故事的神奇功效,或许不在于让我们赞叹和铭记李广这位大力英雄,而在于使匈奴听到这个传奇胆战心惊、敬而远之如鬼神!也难怪李广任职右北平,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他的“汉之飞将军”的封号,似乎不能不和李广射石搏虎有关。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赞松菊梅兰,怜美人佳丽,都为抒发其志,杜甫的《佳人》为代表,其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以佳人不幸自比,实有深意啊!

冯唐易老,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把握生命中的每个机会;

李广难封,我们要坚持努力奋斗,哪怕是成功来得晚,哪怕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认可,我们也要始终坚持在前行的路上。



每日壹茶


写作背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代诗人王勃之手,"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典故出处

"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汉武帝时期,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难封”

李广的名气要比冯唐大的多,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从这件事来看,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大家真认为但李广难封是不走运吗?其实李广难封侯,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的意识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命哉!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而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的王勃,自己深知,日后自己那还有出头之日啊!便酒后感慨:"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白话珠城


冯唐和李广都是很有本事的人,但始终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和嘉奖。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比如吴起。

吴起在魏国立了很大的功劳,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很出色。但魏国的新国君准备置宰相的时候,任命的却是田文。吴起非常不服气,找到了田文,要和田文比较谁的功劳大。田文当面承认吴起的功劳远大于自己,但为何田文被封为宰相?因为吴起在魏国是外来人,宫廷中的政治根基不深。再加上吴起平日里主张变法革新,招致固有利益阶层的不满,因此在立宰相的时候,那些分量重的大臣,几乎没有支持吴起的。

这也是冯唐、李广以及众多天才的悲剧,尽管他们才能出众,但由于在统治阶层内部没有太多支持,因此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山上有水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滕王阁序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字面意思理解:冯唐老了,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命运肯定多舛。其实作者想用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两个典故,表达着一种鲜明的人生导向。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生命之中,要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为人处世,要重说话的艺术,要讲政治智慧,人生定位要准,做事气量要大,总体格局要好,若恣意放纵,哪怕基础再厚条件再好,能力再强,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远大理想。



aTao听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广为传颂,通过冯唐和李广的遭际表达出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但细究起来,我觉得这句有点小问题,可以说是王勃的一个小笔误。

原文是“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在这里用了四个人物表达时运不济。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这四人中,李广“数奇”,虽战功无数,但一生未曾封侯,后因失路自杀。贾谊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梁鸿,东汉人。曾隐居山中。他有一次路过京师时,写过一首对现实有所批评的诗。皇帝听后,深为不满,派人找他。吓得他改变姓名,与妻子逃到齐鲁间,后来又逃到吴地。这三人都是很有才能,但生不逢时,一生未得施展抱负的机会。王勃以这三人自况,可谓非常恰当。但冯唐的典故用在这里却不很合适。

冯唐在汉文帝时便已任中郎署长,曾当面顶撞汉文帝,但遇到的是从谏如流的汉文帝,并没有难为他,反而在匈奴问题上又征求他的意见,并重用他。《史记》载,“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可以看出,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都很器重冯唐,甚至在他九十余岁不能为官的情况下,还用他儿子替代他,可谓对冯唐一门恩宠有加。

所以,王勃把冯唐和李广、贾谊、梁鸿同列,稍有微瑕,以冯唐自比,也有点不妥。


何用牛刀


冯唐、李广皆是才能出众、志向高远之人,一心想为国效力,可惜仕途不顺,命运多舛。一个老年无成,一个功高无爵,实属悲哀。

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其引用两者典故,诉说自己在官场上与二人相似,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有再多的才能却无法为国家效力,可悲可叹。

冯唐——直男的悲剧,祸从口出

冯唐出生官宦世家,才华横溢,早期官拜汉文帝时期中郎署长。他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往。常惹得龙颜大怒。

特别是一次汉文帝谈到赵将李齐,感叹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时,冯唐却毫不避讳,直言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听后大怒,拂袖而去。要知道皇帝乃一国之君,岂容一个小小郎官口无遮拦。正因为他说话过于耿直。以下犯上,一直无法得到重用,升迁之路更是遥遥无期。

直到汉武帝即位。匈奴犯边,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年过古稀,如何重用呢?

李广——心胸狭窄,不听指挥的冲动将军

要说李广,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他一生军功赫赫,被匈奴人畏惧地称作“飞将军”,数年不敢侵犯。诗人王昌龄在《出塞》中都大赞将军李广的神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样的英勇将军,按理说封侯拜相不在话下,可悲剧的是至死也没封侯。

他的悲剧又何尝不是自己作的呢?

杀霸陵尉——心胸狭窄,睚眦必报。

斩杀反叛八百俘虏——心狠手辣,不道义。

私授梁王军印——目光短浅,不识时务

漠北之战迷路自刎——不听指挥,行事偏激

有才能之人没得到重用实属可惜,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也是怀才不遇之人,因受邀请参加宴席,写《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从此与仕途相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引用冯唐、李广典故,一是叹息自己纵有才华,却壮志难酬,二是反思自己现在的处境,与二人一样,自身性格缺陷所致。

冯唐老了,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命运多舛。从他们身上我们应该警醒:时光易逝,岁月易老,自己拥有才华的同时,要反思自身性格缺陷,为人处世,讲究智慧,才能扶摇直上。


小木各


1、西汉大臣:冯唐


冯唐,西汉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西汉大臣,其祖父为战国赵国中丘人,他的父亲移居到了代地。其以孝行著称于时,为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

一次汉文帝乘车遇到冯唐,谈到赵将李齐才能,并感慨自己没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将领去抵御匈奴的侵犯。冯唐直言道:“即使汉文帝有这样的将领,也不会任用。”汉文帝大怒,并起身回宫。之后文帝召见并指责其当众羞辱自己,冯唐道歉说:“我这个鄙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彼时,匈奴大举进犯、并杀死都尉孙卬。

汉文帝向冯唐请教当初言语的原因,冯唐回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如果要支持边防将领,必须赏罚恰当。并主张应当宽恕当时因为瞒报杀敌人数的魏尚,继续支持其守卫边防。

文帝赞同冯唐劝谏,并派遣其去赦免魏尚,使其复职云中郡郡守,冯唐也被任命为车骑都尉,辅佐战事。

汉景帝即位后,冯唐被任命为楚相,但很快被罢免。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当时匈奴犯边,帝广征贤良,虽然冯唐再次被举荐,可是已经九十多岁了,只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

因为冯唐出仕尚晚,且因汉武帝求贤时已经年过古稀,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学者文人通常用冯唐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2、西汉名将:李广


李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首诗是王勃在重阳节看望父亲时,路过洪州,遇洪州大都督阎伯屿正在滕王阁宴请宾客、吟诗作乐。王勃受邀请参加宴席,因写《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感怀,遂即席写下名扬千古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从表面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似乎是诗人王勃即兴抒发的感叹: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候。 其实,王勃在这首诗里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二个典故,表达着一种鲜明的人生导向: 冯唐老了,难以得志;李广功高不爵,命运肯定多舛。

借此警示世人: 有才华有志向的人,在有限的岁月长河里,要懂得珍惜宝贵的时间,为人处世,要注重说话的艺术,要讲究政治智慧,气量要大,格局要好,定位要准。若恣意放纵,哪怕基础再厚,条件再好,能力再强,也会遭遇"滑铁卢",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甚或远大理想。

诗人王勃其实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借此表明自己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并不是斥责冯唐,诘怪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深藏的寓意,的确需要人们警醒。


广慷Talk


谢谢题主出题,我来答这个题。

首先,冯唐、李广是谁?

冯唐是汉文帝时的一位大臣,经历了三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虽功高,但直到90岁还只是个郎官。到武帝举为贤良时,年事已高,不能为官,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史记·冯唐列传》载:“(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李广为汉武帝时候的名将,名气要比冯唐还要大许多,文帝时,匈奴大举入侵,善于骑射的李广,为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威震四方,是著名的“飞将军”。虽然战功卓著,功高盖世,到死却也没有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的著名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其次,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这句话

冯唐、李广均是为社稷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但没有被封官加禄,说明他们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作者显然为他们的遭际而感叹和愤懑。

结合作者王勃的遭遇,这句话还有另外的深意。王勃当时因《檄英王鸡》而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后,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洪州都督宴宾客时,王勃即席作《滕王阁序》,既是感慨借冯唐、李广的遭际,同时也是借二人来感慨自己遭遇,表达自己幽愤、感伤和人生的莫测。

其三,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句话

冯唐、李广甚至包括王勃,均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这是外在原因,是不是还得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功勋卓著而不被重用?譬如李广,岁功高,但其心胸有点狭窄,他曾因打猎被喝醉了的霸陵尉喝斥,便怀恨在心,后来,匈奴入侵,李广借机就将这个霸陵尉给杀了。李广对后辈卫青总是不满,二人不和,说明李广存在性格缺陷,这是不是他不被重用的一个原因呢?

所以,才高八斗而不受重用,与时运有关,但是有时候也与自身也有关。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谢谢题主,不妥之处请指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