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实真的是如此吗?有何依据?

llsj1990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冯唐易老的典故:早在汉文帝时,就做上郎官的位置了。但是因为其性格太耿直,说话直来直去,一直得不到升迁的机会。有次汉文帝到郎官署“慰问”。因为郎官的年龄都相比较小,只有冯唐“满脸褶子”。

汉文帝到了冯唐跟前“慰问”一番,当得知冯唐老家是代郡人,汉文帝显得温和许多。因为汉文帝没有做皇帝之前,他老爹刘邦给他的封地就是代郡,算是“半个老乡”。

汉文帝就问冯唐:以前在代郡时,身边人一直给我说你们老家的李奇很厉害,打仗从来没输过,你听说过他吗?冯唐随口来了句:他厉害?他可比李牧,廉颇差远了。我们冯家和李家有几代人的交情,所以我非常清楚。

虽然不高兴,但是汉文帝还是说了句:如果让我拥有李牧,廉颇这样的帅才多好啊,哪里还怕他匈奴人骚扰?冯唐耿直的性格出来了,说到:臣担心陛下就算拥有这些人才,也不一定会用他们。听完这句话汉文帝拂袖而去。本来看你有才华,又是“半个老乡”想提拔你,谁知你个“刺头”当众“怼”我?

幸亏汉文帝是个仁慈皇帝。这件事过后没多久,汉文帝又召见冯唐问他为什么说寡人不能善用“帅才”?冯唐回答:古时候帝王让将军领军征战,出征前都会“拜将”。

甚至临行前会扶着大将军的车辇嘱咐:此去,对外的作战全部由将军一人决断,得专征权。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所以君臣齐心,无往不利。而我听说云中郡守魏尚把云中治理的很好,能灵活运用军民,抵御匈奴入侵,使匈奴人不敢正面袭击云中,却因为小错误被革除职务,接受审判。所以我才说陛下不会用人,请恕罪。

汉文帝一听有道理,随后让冯唐持节恢复了魏尚的职位,并因此加封冯唐为车骑都尉。但是,到了汉景帝时,冯唐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罢免官职,估计还是因为“脾气太臭”。

又到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代,他非常欣赏冯唐的才华,于是就派人召冯唐进宫准备授予官职。可是当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岁的高龄了,再也没有精力为国效力……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

李广难封的典故:汉文帝时,面对匈奴的进攻,李广就展现了其勇猛的一面,获封郎官。汉文帝称赞他说:你呀,就是错生了时代。如果在高祖时代,你一定能封个万户侯。

后来到汉景帝时代,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立有大功。却因为不识时务,私自接受梁王刘武授予的“大将军印”。引起汉景帝的不满,所以没有封赐李广。

汉武帝时,李广虽多次攻击匈奴有功,但是在汉武帝眼里他一直都是“功过相抵”。作战时,身先士卒,勇猛异常。每次大战下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用汉武帝的说法就是“打仗不用脑子”。何况,在对匈奴作战中,有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生擒。凭借自身优点,才得以脱身。

这对于将军来说是个大罪,最后花钱赎罪削去官职,赋闲在家。所幸知人善任的汉武帝知道李广的“苦劳”与迫切立功的心理,给他个机会。让李广担任前将军,随卫青,霍去病讨伐匈奴大单于。卫青命李广部于东路拦截。可惜没有向导的李广迷失了方向,错失了大破匈奴大单于的最佳时机,最后感慨自己一生。

以前跟随自己的部下许多都被封侯,甚至自己最小的儿子李敢也被封为关内侯。而自己奔劳一生,却无封侯之日。随后羞愧自杀。






怪蜀看史


首先回答,史实是否的确如此,答案是:是的!


其次通过史料记载来例证的确是这样的。


冯唐易老的史实例证


首先介绍一下冯唐,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后来他随着父亲到了代地,汉朝建立之后,才迁徙到了长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记载: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这句话向人们透露了两点:

  1. 【就是说冯唐向来孝顺,所以才做了中郎将。】这里涉及到一个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就是推举制和孝廉制,推举制是官员推举贤才,但多被世家大族垄断,孝廉制度则是普通平民百姓容易为官的另一个途径。而冯唐是以“孝”而被推举的,说明当时的官员不认可他的才能。

  2. 【冯唐当时已经年迈】,这就比较好理解了,汉文帝都说了,老人家为什么这个年纪还在当我的郎官。但凡是通过察举制和孝廉制做官的人,都要先到宫中担任皇帝的侍卫官,所以才有了汉文帝对冯唐这个老人的好奇心。所以可知,冯唐在被汉文帝知道的时候已经老了。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里又记载:

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馀,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


忽略汉文帝和冯唐具体话说的细节,但看结果可知两点:

  1. 【汉文帝因为冯唐的见识与耿直直言而赏识他】,更加说明冯唐年轻时候不被重是一种埋没,可能是因为没碰上汉文帝这样礼贤下士的帝王。

  2. 【汉武帝的时候,冯唐已经90多岁】,所以可想而知,冯唐年龄的确太大了,这时候才委以重任,不免让人唏嘘。



李广难封的史实例证


李广就不介绍了,飞将军,我们直接看看他是否难封。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第一次可以封侯的机会出现在七国之乱,结果李广获胜后居然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绶,梁孝王啊,有反心的王,李广这么做很单纯,所以汉景帝很生气,本来可以封侯,这下把他打发去守边疆去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在一次与匈奴的对战中,李广战败被俘,后来侥幸逃脱回来,李广用财产抵了死罪,被罢为平民。说明李广曾经被打入低谷,人家封侯的都是步步为营,但是李广因为失误而被罢为平民,想封侯就更难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後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又一次封侯的机会来了,但是由由于张骞延误战机,导致李广几乎全军覆没,但即使是这样,李广也打退了匈奴军队,所以功过相抵,不封侯。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这次李广可能也意识到自己老了没什么机会了,所以急功近利,不听指挥导致延误战机,让单于逃走;有意思的是,汉武帝在卫青出征之前就嘱咐,不要让李广单独面对单于,此人命运不好,恐怕会耽误大事,果然被汉武帝言中。最后李广羞愧难当,自杀了。


总而言之


所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确是史实,但是两者的原因各有不同,冯唐是不被人赏识,得不到推荐,但是机遇来了就一飞冲天,可奈何年老不能重用;而李广则是勇武有余,却不懂得为政,不懂得把握机会、规避风险,才导致了不能封侯的结局。



如风的历史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都发生在汉朝,都和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巳晚,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的需要,他们的“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出处:《张释之冯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本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的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扩展资料:

《张释之冯唐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传,本篇出自《史记》卷一百二的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都是汉文帝时杰出之士。他们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这些都是令人折节佩服的。司马迁对他们充满景仰之情,才由衷地称许他们的言论是“有味哉!有味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是写张释之、冯唐,但也一笔关涉两面,他们两人所以能显示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从谏如流”的汉文帝。

该传在写作上也能体现司马迁的风格,在朴实的叙写中,蕴蓄着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一些细节之处也能作栩栩如生的描写,特别是一些人物的对话,更能使传文有着强烈的文学性,显示其独有的性格特征,如对张、冯二人的犯颜直谏和汉文帝的勇于纳谏,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