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小小嬴政


皇陵,皇帝或皇室成員的陵墓。由於墓主人身份特殊,厚葬之風長盛不衰,幾乎每座皇陵都是不折不扣的“國家寶藏”,總會引得人們覬覦的目光。正因於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很多盜掘皇陵的行為。

盜墓分子盜掘皇陵,並非屢屢得手,比如元朝皇陵不見蹤跡;有較強的傾向性,比如明朝皇陵沒人盜,大清皇陵卻無一倖免。這是為何呢?

元朝皇陵不見蹤跡是和遊牧民族“密葬”的葬俗有關。密葬,即不立標誌、不公佈、不記錄在案。關於這一點,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山崩,“用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深溝埋葬、用土回填、萬馬踏平,來年青草融入周邊時,才移帳散去。若干年後,再無無跡可尋。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遊牧民族“密葬”的葬俗從匈奴到後來的蒙古,一直延續下來。如此“密葬”,無怪乎人們難以找到元朝皇陵。

明清兩個朝代比較有意思,明朝皇陵標誌明顯但沒人盜,而清朝則盜掘嚴重。這是為何呢?

明朝的皇陵得以倖免主要和當時的形勢有關。清朝的統治者是由東北入關而來,而入關的口號就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進入北京城後,清政府又極力拉攏明朝的舊勢力。為了拉攏人心,清朝派兵保護明朝皇陵尚且不及,又何談盜取陵墓一說呢?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明朝是漢家江山,清朝是掘墓人,在清朝統治初期,反清復明的呼聲很高,在這種背景下,誰又能冒天下之大不韙行盜明陵之舉呢?

明皇陵保護完好,沒遭盜挖是有深刻原因的。與明朝形成對比的是清朝。長久以來,很多人對於清朝的統治是懷有敵意的。清朝末年,這種牴觸情緒徹底爆發出來,人們甚至提出了“驅除韃虜”口號,加之當時政局不穩,戰亂不斷。在這種情況下,盜墓賊只要機會合適就會盜取清朝陵墓。清代盜皇陵事件比較多,尤以孫殿英借軍事演習之名盜東陵最為有名。這個事件,大家比較詳細,我們不再贅述。

綜合來看,皇陵保存如何,除了和葬俗、陵墓自身防盜有關外,還和朝廷政策、時局有很大的關係。


史趣


滿清入關後,對明代皇陵是給予保護的。雖然有拆除一些建築木料,但也有修繕,更沒有去發掘或地破壞宮。

清代皇陵被盜,也是大清亡了之後的事情了。最著名的當屬1928年孫殿英盜掘乾隆慈禧墓。整個河北遵化清東陵,除了順治帝孝陵外,帝后陵均被盜。清西陵光緒帝崇陵被盜。而明代皇陵在民國期間只有崇禎帝思陵被盜,客觀說那也並不是皇陵規制,原來是田貴妃墓而已。

分析孫殿英等盜掘清陵的原因,一些觀點要扯上“驅除韃虜回覆中華”問題。事實上那只是後來人的分析。被盜的根本是因為金銀財寶和地域偏僻。

從已發掘的明定陵及多座親王墓看,明代也是厚葬,陪葬品很多。當然與漢墓還是有差距。但這些並未見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而清代乾隆慈禧等奢華,為世人所茶餘飯後。慈禧陪葬品的驚歎,李蓮英侄子還寫了日記。

再看幾處皇陵的位置。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距離北京很近,有個風吹草動的,世人皆知。而清東陵在河北遵化馬蘭峪,距離遵化市還有八公里。相對荒涼很多,所以孫殿英才下了手。

另外,明陵地宮的規模和地下深度,都要超過清陵,盜掘難度要大很多。從已經發掘的明定陵與乾隆裕陵比較,很容易發現。當然定陵是十三陵裡規模比較大的。但如其他明藩王墓,規模也都很大,可見其他帝陵並不會小。

按照清皇室退位優待條例,清代皇陵是由民國政府給予保護的。按理說,孫殿英也是國民革命軍序列,如何盜墓。最後竟然不了了之。當然民國期間,軍閥盜墓不僅僅這一次。



幾葦渡


元朝皇陵找不著,沒人知道皇陵的具體地點在哪裡。不僅盜墓賊不知道,就連元朝皇室的後裔也都不知道。



據明朝人的資料記載,元朝皇帝死後,不用棺槨,而是砍一棵大樹,劈成兩半,將死去的皇帝裝在掏空的樹中,用三道金箍把樹勒緊,埋葬在於一塊沒有明顯地標的土地。最後萬馬踏平,播種牧草,絕不留下一點曾經埋葬過的痕跡。

如果要祭祀祖先,就會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死一頭小駱駝,母駱駝因為悲痛哀嚎,會記住這個傷心地方。等到第二年祭祖時,讓母駱駝帶路,母駱駝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如果母駱駝死了,那就再也沒人可以知道先埋葬的具體位置了。所以迄今為止,沒人知道元朝皇帝的陵寢埋於哪裡。

另外據傳說稱,元代皇帝下葬,沒有值錢的陪葬品,僅僅只有隨身物品而已。因而這也更讓人對元皇陵不感興趣。愛在哪在哪,後人沒興趣找一座沒有陪葬品的陵墓。



明朝皇陵的情況比較複雜。並非是如網絡上的傳言,從來沒有被盜過。

明皇陵在五個地方都有分佈,分別是:南京的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北京十三陵、安徽鳳陽的明皇陵(朱元璋的父母)、江蘇省盱眙的明祖陵(朱元璋的爺爺奶奶)、湖北鍾祥的明顯陵(嘉靖皇帝生父)。

在這五處明朝皇陵中,安徽鳳陽的明皇陵可以確定是被毀了,毀於張獻忠之手;江蘇省盱眙的明祖陵應該沒被盜過,因為一直都被淹在水裡面;湖北鍾祥的明顯陵據說被人盜掘過,日本人在抗戰期間偷搬過明顯陵的石像生;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保存的比較完好。只有定陵因為“考古”,比較倒黴的挖開了。

另外,據一些資料記載。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雖然皇帝陵寢沒被盜過,但是地面建築和后妃陵寢有被盜掘的記載。不過這並不妨礙明代帝陵的完整性。

因此可以說,中國曆朝歷代的皇陵,只有明代帝陵是大多數沒有被盜的,其他朝代能有一兩座不被盜就算不錯了,而明朝截止到現在,至少有十三座是完整的。這是中國帝陵的一個奇蹟。



至於明朝皇陵為什麼會保存的如此完整,我覺得主要原因是運氣好。

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因為陵址都離大城市比較近,保衛嚴密,因而這兩處皇陵在明末混戰時,都免於了戰火。(反面案例就是鳳陽的明皇陵)

李自成進北京期間,時間太短,沒來得及對十三陵下黑手就退出了北京。

清朝入關後,由於清朝是打退了李自成得到的北京,並沒有與明軍起什麼衝突,況且清朝對崇禎自縊殉國的勇氣也非常敬佩。所以清朝對十三陵的保護一直都很好。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身份祭拜明孝陵。儼然有一種“反清復明”的感覺。這等於是在給世人昭示:明朝是咱們祖宗。難道子孫會挖祖宗的陵寢嗎?

顯然是不會的。

再加上明朝皇帝離大城市都近,而且明朝皇陵的寶頂特別大,地宮特別深,很難挖,不容易動手。所以在民國時期,明朝皇陵的保存一直都比較好。



在就是清朝。清西陵沒啥大事,只有光緒的崇陵被盜。但清東陵被盜的就厲害了,東陵除了順治的孝陵之外,全部被盜。被盜的皇帝名單包括: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以及埋在皇后陵中的慈禧。

為什麼清東陵會被盜?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這個不用多解釋,當年孫殿英盜東陵時,完全沒有道德負擔。事後他聲稱自己是大明首輔孫承宗之後,他挖東陵是替祖報仇。這種明顯是胡扯的話,當時居然還有很多人同情他,覺得他做的對。這就足以可見,東陵被盜掘,民族因素是一個關鍵原因。

第二,陵園的選址太偏僻了。

除了民族因素之外,清東陵被盜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選址太偏僻了。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縣,離唐山市有100公里,離北京市有140公里,離天津市有150公里。完全是三不管之地。如此之偏僻的地方,也不知道當時順治皇帝是怎麼挑中了那個風水寶地的?

1928年孫殿英盜掘東陵前,他的部隊因為不受重視,不能駐紮在大城市,因而只能駐紮在小地方的薊縣。然而誰能想到,由於薊縣的馬伸橋鎮離清東陵只有不到15公里的路程。孫殿英看著東陵離自己近,然後他就把東陵給盜了。

清東陵被孫殿英盜掘之後,由於民國時代戰亂不斷,清東陵又被民間土匪反覆盜掘。


相比之下,清西陵和明十三陵也很偏僻。但是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脈以南,一個靠近北京,一個靠近保定。相比於四面八方都不靠的清東陵,地理位置方面,兩者都有一點點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當年乾隆跟雍正一起葬在清西陵,他的陵寢或許能倖免於難,可是他非要搞昭穆之制,非要把自己葬在清東陵內。結果被孫殿英盜個乾乾淨淨,也算是不作不死之典範了。

道光皇帝跟他正好相反,道光本來是要葬在東陵的,但他嫌棄東陵的地宮漏水,堅持把陵寢搬到清西陵。於是他的陵寢就搬到了保定,在民國期間倖免於盜掘了……

不過,清東陵雖然被盜的很慘。但相比於前代王朝來說,清帝陵園的保存情況還算是比較完整的。

漢帝陵一共22座,其中大部分被盜。西漢末年被赤眉軍盜過一次,東漢末年又被董卓和曹操各盜過一次。基本被盜空了。據說只有漢文帝的霸陵的保存情況還算完整。

唐帝陵一共20座,也是大部分被盜。安史之亂之後就逐漸被盜,唐末黃巢、五代溫韜各盜掘一次。上世紀90年代,民間盜墓者也是瘋狂盜掘。除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乾陵因為依山而建,有積沙防護之外,其餘19陵悉數被盜。

宋帝陵一共14座,這個不是大部分被盜,而是全部被盜。北宋帝陵在當時就被偽齊劉豫盜掘一空,南宋帝陵在被元代僧人楊璉真伽和允澤破壞殆盡,甚至辱及屍體,宋理宗的頭骨剝下被作為飲器,一直到明代才入土為安。現如今的宋陵慘到可以免費參觀,專家和盜墓賊都瞧不上眼的地步。因為啥值錢的玩意都沒有了。



所以,清朝陵園跟明朝相比較,它確實被盜的很慘。但跟前朝相比,也不算特別慘。清東陵的順治陵,清西陵的雍正陵、嘉慶陵和道光陵都保留的比較好。再怎麼說,還有四座保存完好的陵。可以了。


Mer86


話不多說,我們直奔主題,原因很簡單,因為“元陵沒法盜”、“明陵不能盜”、“清陵不盜白不盜”!

元陵沒發盜

元朝,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少數民族朝代,其本質上保留了很多古代蒙古族風俗,其中包括喪葬風俗。

元朝時期的蒙古人喪葬習慣很是“古典”,洋溢著濃烈的遊牧民族風俗。時過境遷,與後來蒙古族崇尚“吃天還天”而盛行的天葬不同,元朝時期的蒙古民族崇尚“吃土還土”,意味著土地的養育最後要歸還草原,故而土葬盛行。

元朝時的蒙古王公貴族死去,為了完全封鎖喪葬地點的消息。貴族的親兵會帶領一大批鐵騎,待入土為安之後,當著母駝的面將幼駝殺死,血液滴在埋葬地點。隨後,親兵們的鐵騎席捲而過,將墳塋踏平,與周圍完全一致。

據說,只有當時喪子的母駝才能聞著氣味找到埋葬地點,後人祭祀也都依賴於母駝,這邊是蒙古人獨特的“滴血覓子”方法。當然,這種方法僅僅流傳於民間,其真實性有待考證。

總而言之,元朝王公貴族的墓穴,想要發現,難於登天,如果真的有一線希望,那可能就是復活以前的那一頭母駝吧,吼吼吼!

“明陵不能盜”

明朝最為距離我們最近的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其陵墓不僅沒有盜墓賊光顧,而且保護措施一直沒有減弱過。

明朝末年。風雨飄搖,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順,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明朝最後一個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在北京故宮後山的老歪脖子樹上吊自盡,明朝結束(南明朝廷忽略不計)。

可能令大家感到意外,崇禎皇帝的屍首確實一年半後,滿清入主中原之後,被清政府體體面面的埋在了夭壽山,以先帝睡在了一起。滿清政府對南京紫金山朱元璋陵墓和北京夭壽山明朝歷代君王陵墓保護的是非常到位的。不僅設有重兵把守,還且還有專人負責祭祀、掃墓。

政府的保護是妥善的,民間盜墓賊也不曾打過明陵的主意,因為明朝是第一次由漢族完全顛覆少數民族統治的壯舉,而且朱元璋愛民如子,在民間口碑很好,那些出身低下的盜墓賊自然也是對明朝存在著萬分情感,故而,明陵成為了不能盜的陵墓,這是從百姓內心中刨出來的敬意。

“清陵不盜白不盜”

滿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結局是悲慘的。滿清政府的垮臺並沒有直接帶來大一統的局面,而是陷入了軍閥混戰。各軍閥勢力割據一方,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孫殿英就是一個典型,為了擴充軍費,將慈禧墓與乾隆墓盜空,雖然受到了滿清遺老遺少的嚴正抗議,但是事情的事實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當時的軍閥或者民間盜墓團體沒有少打清陵的主意,畢竟是一處“無名不動產”,你不拿也會有人拿。

對於清陵遭到的盜取災難,一方面是屬於保護,更重要是晚清政府在民眾心中留下的極為惡劣的印象。滿清政府晚期腐敗不堪,與列強簽訂了難以計數的不平等條約,不僅割地而且賠款。鉅額懂得賠款到頭來全部平攤在了百姓頭上,民眾飽受其害。

對於清廷的不滿時延續近百年的,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滿清晚期罪惡滔天,盜墓團體怎麼還會有任何情面上的保留,撕破臉皮就開幹,畢竟你不盜被人就會盜,所以說是不盜白不盜。

結束語:其實,盜墓賊對三朝陵墓的態度和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民眾態度。由此可見,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死了也不會安穩。


秦風漢韻論古今


元皇陵沒被盜,是因為元朝喪葬制度很奇特,陵墓找不到而已。據說,元朝皇帝死後,會找一個偏僻的地方下葬,墓中不放貴重物品,不放身份標誌。當著一頭母駱駝的面,殺了它的孩子,然後幾千兵馬踏平周圍一切痕跡。來年祭祀的時候,把母駱駝牽來,母駱駝記得路,就這樣年年祭祀!母駱駝快死了,就再殺一頭幼駱駝,這樣循環!因為蒙古汗位傳遞不穩定,經常內亂,所以,祭祀非常容易中斷,久而久之,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祖宗埋哪裡了!所以,就算後人偶爾發現了元朝皇帝墓葬,因為沒有身份標誌的物品,可能也就被忽略了!

明朝皇陵主要是保護的好!後世清朝入關統治中原,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照顧漢人情緒,也下令保護,所以,保存比較完好!

清朝皇陵大規模被盜,這個要感謝孫殿英了!當年他練兵剛好在清陵附近,機會難得,所以就做了大事,盜了好幾位皇帝的陵墓,大發橫財!


生活如此無奈


皇家陵墓多年以來一直備受矚目,不僅因為它極具可考性的研究價值,還因為一直是盜墓賊覬覦的“獵物”。

但是有心者會發現,其實元朝的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朝的皇陵無一被盜,清朝皇陵卻被盜多處。這是為什麼呢?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元皇陵葬法非常簡陋,辨識度低,久而久之,無從可考。

眾所周知,元朝是蒙古人所建,而蒙古人是典型的遊牧民族,其顯著特點就是隨季節變幻而舉家遷徙,因此居無定所。


若在遷徙途中,元首駕崩,那麼便會就地埋葬,埋葬方法簡陋得有書君都有些瞠目結舌:

選一塊楠木,將中間掏空成能夠容納元首遺體的大小,再將元首遺體放置進去,然後將樹幹合攏起來,加三道金箍鞏固,一個元首的“棺槨”便大功告成。

接下來,元首的遺體被就地埋葬。並在埋葬之地種植青草,久而久之,埋葬元首之地與周遭地區並無二異,如此,便掩蓋了元首埋葬之所。

起初為便於祭祀,元首後代會在元首埋葬之地,當著駱駝媽媽的面宰殺小駱駝,讓母駱駝對小駱駝“殉葬”之地印象深刻,從而也使元首後代祭祀先祖得以順利進行。

當然,若母駱駝死去,元首埋葬之地便永遠成為了一個迷。

這也就是為何元朝陵墓一個都找不到的原因了。

再者,元朝陵墓簡陋不堪,當然也不會隨葬價值連城的金銀首飾,盜墓賊也看不上一座沒有油水可撈的墓地,一度任其經歷風雨飄搖,最後,被世人遺忘在某個青青草原的地底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元朝陵墓能夠不被世人發現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這些元首長眠地下,不會被世人打擾,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元朝陵墓佈置極其簡陋,且“葬無定所”,辨識度低。加之隨葬珠寶幾乎沒有,也沒能成為盜墓賊爭相覬覦的對象,所以,墓地最後無從可考了。

二、明陵有清政府的保護,加之結構堅固,所以沒有被盜。

明朝有眀成祖朱元璋的定陵,明代宗朱祁鈺的孝陵,以及其他皇帝長眠的“明十三陵”。這幾處皇陵幾乎沒被破壞。

原因之一是因為明朝末年,由李自成奪取江山,取明朝而代之。後李自成兵敗大清,清政府記恨的當然是與之作對的李自成了。

因此,清朝就不會對明朝歷代帝王撒潑,去破壞他們的皇陵了。

原因之二就是因為清政府的保護。畢竟清朝與明朝之間算是無怨無仇的,而且,明陵也算文物一般的存在,清政府也不會無緣無故去開挖明陵,而是加以保護,因此,明陵得以完好無損。

原因之三便是明朝的歷代皇帝早已預料會有膽大妄為者覬覦陵墓內的奇珍異寶,因此將陵墓修建得堅固無比,令那些盜墓者望而卻步。

盜墓賊連明陵的墓門都打不開,更遑論偷盜珠寶了,都是敗興而歸。因此,明陵大多完好無損。

相比之下,明陵簡直是一眾皇陵中的“幸運兒”了。

明陵因政治原因,還有清政府的保護,以及結構堅固,因此,沒有被盜過。

三、明國時期時局動盪,戰火紛飛,大盜清陵成為盜墓賊發財的捷徑之選。

清陵的皇陵中名聲在外的有清東陵和清西陵。

民國時期,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因此,很多人打起了盜墓的主意。因為盜墓一旦得手,一輩子衣食無憂。

下面有書君帶大家看看清西陵和清西陵埋葬的是哪些皇帝:

清西陵躺著的是雍正,順治,嘉慶,道光這幾位生平就艱苦樸素的主,駕崩後隨葬寶物肯定不多,因此沒有引起盜墓賊的垂涎。

而與之相對的清東陵,就沒那麼走運了,別人不說,單說那個愣是將好好的清朝坑得亡國的慈禧太后,其隨葬物品就夠盜墓賊此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了。

因為慈禧太后將自己的陵寢佈置得極盡奢華,用現在的一個詞概括,就是高大上。

從墓門到墓室,都是幾番修了拆,拆了修的,整個陵墓比紫禁城還奢華幾分。

如此高級裝備,有書君想,就是放眼現代,也沒幾個富豪的陵墓能夠與之匹敵了。

慈禧給自己陵寢安裝如此“頂級裝備”,不被盜墓賊覬覦才怪。

盜墓賊孫殿英就是這樣一位早對清東陵“垂涎已久”的世紀大盜。並在後來因大盜東陵而臭名遠揚。

他利用職務之便,以訓練軍隊為名,實際趁夜深人靜時,將清東陵來了個“一鍋端”,尤其是慈禧太后的陵墓,更是遭遇毀滅性的破壞,慘不忍睹。

可這有什麼辦法,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人都要吃飯,清東陵那麼多寶貝塵封地下,又有幾個人不為之心動呢?

只是可憐慈禧駕鶴西遊,隨身攜帶的金銀財寶,到頭來卻是為盜墓賊做嫁衣裳,她老人家若泉下有知,只怕是死不瞑目了吧!

民國時期,政局動盪,清朝陵墓因隨葬物品價值不菲,遭遇盜墓賊的大肆盜挖。

綜上所述,元陵之所以沒有蹤跡,是因為實行密葬,元朝後人都無法追尋墓地位置;明朝因為有清朝保護,而破壞甚少;清陵因為慈禧等人的隨葬物品奢侈,而被盜墓賊視為了“一等獵物”,加之政局動盪,戰爭連連,導致清陵淪為盜墓賊發財的對象。

自古以來,帝王生前享盡榮華,卻妄想死後還能繼續富貴,殊不知,自己陵寢內的高端佈置卻成為盜墓者極度追捧的“獵物”,自己也不能安息。

反之,那些生平艱苦樸素的反倒安然無恙。對此,有書君感嘆一句:還是低調點好!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清東陵最早被盜可以追溯到1901年清東陵的蘇嘛啦姑墓被盜。那年,八國聯軍逼迫慈禧逃亡西安,當地人以為清朝滅亡,於是開始盜掘清東陵。

1912年清朝滅亡之後,由於民國政府給守陵人支付的糧餉不到位,守陵人開始盜取地面金銀器、青銅器等,通過薊縣運到北平銷贓。在經過馬伸橋孫殿英的駐地時,被孫殿英截獲,開始引起了孫殿英的注意。

1925-1927年,奉系軍閥張宗昌將清東陵地區的幾百萬棵松樹砍伐一空,這次大規模的伐樹可以說是1928年孫殿英大規模盜掘東陵的導火線。

清東陵遭受的第一次大規模盜陵,就是1928年孫殿英盜挖慈禧陵和裕陵。此後,毀陵事件此伏彼起,掘墓之風愈演愈烈。清東陵又遭受了當地土匪和地痞組織的第二、三次大規模盜掘。

1928年12月,朱華山端慧皇太子園寢地宮被盜,因積水太深,查勘人員未能進入,僅將盜口封砌。後來將案犯拿獲。

1929年,景陵妃園寢內溫僖貴妃地宮被盜挖,未遂。

1929年農曆十一月,裕妃園寢中的純惠皇貴妃地宮被盜,金棺損毀,玉骨凌亂,殉葬物品被盜一空。後來,拿獲盜犯四名,均解交遵化縣政府處理。

1930年農曆四月初,端慧皇太子園寢中的悼敏皇子地宮被盜。盜犯後來全部落網,供出贓物有:涼袋勾子二件,紅珊瑚珠百餘粒、五兩重金錠子八個。

1931年3月,昭西陵被盜。溥儀派人辦理善後,共用款一千零四十五元,主犯外逃,從犯已被抓獲。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東陵地區一度出現權力真空。此後不久,東陵第二次大規模被盜。參與這次盜陵的人員構成,主要是當地的土著居民,以及附近興隆、薊縣、平谷等縣的人。主犯即前面提到的馬福田、王紹義等人。這次,他們糾集的盜陵人數達到數百人乃至千人,被盜掘的陵寢包括景陵、定陵、惠陵、普祥峪定東陵。

1945年9月,當地人張×糾集300多人盜掘景陵。他們層層佈崗,荷槍實彈,如臨大敵,經過整整一夜,將景陵地宮打開。盜匪們用斧頭劈開棺槨,將殉葬品劫掠一空。據肇事者後來回憶,劈棺時突然從裡面冒出火來,還當場燒傷了三個人。

在景陵的殉葬品中,有一件著名的稀世珍寶,康熙帝的心愛之物——“九龍玉杯”。康熙年間,江湖豪士楊香武曾三盜九龍玉杯而未果。康熙皇帝死後,“九龍玉杯”被一起葬入皇陵中。最為神奇的是,只要盛滿酒,就可以從杯中看到九條翻轉的蛟龍。

東陵的第二次大規模盜陵儘管受到了堅決打擊,但一些利令智昏、財迷心竅的亡命之徒,依然不為所動,繼續幹著罪惡勾當。

1948年4月,盜犯劉××帶領一干人趁夜盜掘了定陵妃園寢。他們6個人共幹了四夜。據後來交待,裡邊全是水,只好在水中取寶了。撈到的東西有:金絲鐲子1付、包金鐲子1付、小罐2個、聞藥壺2個、煙墜石3個、金絲耳墜1枝、懷錶1塊……6個人按股分配,各有收穫。

1948年農曆臘月二十九日,新城村張×一夥七個人趁夜盜掘了惠陵妃園寢中未盜的地宮。

1949年4月,張×一夥十人又盜掘了惠妃園寢中的另一座墓。1948年臘月盜得物品有碧璽桃、兩塊懷錶和一些珍珠。1949年又盜得翠搬指1個,白水晶煙壺1個,翠球4個,珠子和碧璽球半盅,水晶小罐4個,粉紅碧璽球(有半個茶壺那麼大),刻“道德”金如意1件,懷錶1塊,金殼表1塊,琉璃瓶(裝人牙),木球10幾個,七蘭香球1掛,香爐2個。這些人將兩次的盜陵贓物秘密在當地和北京脫手,每人得贓款10多萬元。

1949年2月,以新立村鄭×為首的盜陵團伙,又對惠陵、昭西陵、慈安陵、定陵、定陵妃園寢再次進行洗劫,盜取了大量珍寶,成為東陵第三次大盜案。

在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先後盜挖了7座陵墓,其中孝陵、昭西陵未能盜開,定陵、慈安陵撲了空;惠陵、惠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盜掘成功。

1950年3~4月,又有10名盜匪挖了惠陵妃園寢,盜走一批珠寶。(撰文/李寅 原載2009年7月號《中國科學探險》雜誌)


歷史大學堂


古人對風水很看中,因此,帝王將相往往會讓當時最著名的風水大師在全國各地尋找風水最好的地方當作他們的墓地,他們希望死後能保佑他們的子孫後代依然繁榮富貴。下面就來看看一位開國之君“誤打誤撞”得來的一塊“真龍”所在的風水寶地。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歷史上罕見的布衣天子,他家裡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公元1344年,也就是朱元璋17歲那年,饑荒和瘟疫開始四處蔓延,朱元璋一家也再劫難逃,一個月內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繼餓死,家中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興盛。

人死之後講究入土為安,可朱氏兄弟犯難了,且不說找一口像樣的棺材,就連墳地都沒有。無奈之下,朱元璋去找一直在其家放牛的地主劉德。結果劉德不但直接拒絕了朱氏兄弟的請求,而且還將他趕了出去。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這時,劉德有個遠方親戚劉繼祖聽說此事,動了惻隱之心,便將自己的一塊土地送給他們用以下葬。

朱元璋兄弟這樣才得憶安葬父母兄長。

多年後,朱元璋加入義軍,他從一個小兵做起,一步步逆襲成統領千軍萬馬的吳王,並最終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當了皇帝的朱元璋一方面重謝當年施地的恩人劉繼祖,封其為義惠侯,並讓他的子孫後代都沿襲這一爵位。

同時,他決定把父母、兄嫂的墳遷址,盛裝豪槨隆重再葬,並派精通風水的劉伯溫前去安徽鳳陽老家堪查。劉伯溫去了一趟,回來說:山川靈氣不可動,一動風水就不靈了,會破了朱家龍脈。

朱元璋一聽打消了重葬的念頭,選擇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

其實,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風水寶地上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當時朱父“屍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墳。雨過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廟,到原地一看壞了,父親的屍體沒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橫在抬屍的扁擔上四肢拉開,仰天長嘆,等二哥趕回來商量怎麼辦。

一個老和尚恰好走過,覺得驚奇:扁擔與朱元璋的身體正好構成了一個“天”。不一會兒,朱元璋又側身翻轉,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個“子”。“天子”現世,此人必貴。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後來當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夠建立大明王朝,也是與蒙人、張士誠、陳友諒等拼殺出來的,是“馬上得江山”。

因為民間一直盛傳朱元璋家祖墳葬到了風水寶地上。因此,朱元璋後來決定不遷父母的墳,是將祖墳的範圍擴大了,並進了了大規模的修整,這也就是現在著名的景點明陵。

的確,朱元璋當年也是靠著劉繼祖施的一塊小土,誤打誤撞地把父母葬在了風水寶地上。這使得朱家總共產生了16個皇帝。後來明末的李自成率義軍攻打到安徽鳳陽時,便將朱氏的祖陵破壞得亂七八糟,壞其風水,名為“斷龍脈”。

在現在,這個規模非常大的墳地已成為國家重點的保護對象,不說盜墓賊不敢動動它,甚至曾經有高速鐵路通過此路時也進行了繞道國。據悉,國家專門花了大筆投資進行繞道,併為其多挖了近300米的隧道,修了長達6公里的橋樑,整個工程算下來多花了2億元。

當然,國家這麼做,不為別的,只為保護好古代文化遺產。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神秘莫測元皇陵

(成吉思汗衣冠冢)

蒙古人在11世紀曾經橫掃亞歐大陸,建立了強盛的蒙古帝國。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元朝作為為數不多的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是受漢文化影響最小的中原少數民族政權,不管是在繼承人的選擇還是其他各個方面,元朝都有自己獨有的一套制度,這其中就包括元朝皇陵的喪葬制度。

迄今為止,還從沒有一座元皇陵被發現,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元朝皇陵所特有的秘葬制度。

何為秘葬?說直白一點,就是隻有為數不多的貴族知曉皇陵的埋葬地點,其餘人是不知道的,這在當時是一個秘密,所以人們稱之為秘葬。

元皇陵的修建不像漢族皇陵那樣興師動眾,長年累月的修建,元皇陵修建時間相對很短,是將屍體運到埋葬之處後才會進行修建,說好聽點是修建,說不好聽其實就是挖個坑,將棺槨置於坑中再把土回填,因為元皇陵不封不樹,就是沒有封土堆和樹木作為標記,而是採用“萬馬踏平”的方式,慢慢的,隨著周圍植被的生長,元皇陵所在之地與周圍環境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而關於元皇陵的埋葬地點,人們所知道的信息只有三個字:起輦谷。據說,起輦谷為蒙古帝國的墓葬群所在地,元朝的帝王大多埋在了起輦谷,包括成吉思汗的墓葬,但是關於起輦谷的具體地點卻無人知曉。

隨著現代對史料記載的進一步探索,人們普遍認為起輦谷的所在地位於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北肯特省的肯特山,但是肯特山佔地面積遼闊,如沒有準確位置想要找尋元皇陵的蹤跡可謂大海撈針。

其實不止是中國史學界,就連國外史學界都想找尋到元皇陵,據說日本曾動用衛星對肯特山進行掃描,希望能找到一些痕跡,但最終一無所獲。

“幸運兒”明皇陵

(明長陵)

明皇陵主要有兩處,一處是位於南京的朱元璋明孝陵,另一處是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

明皇陵是歷朝歷代整體保存最完好的皇陵了,目前除了定陵外,其餘皇陵全部保存完好,均沒有被盜掘。

那麼為何明朝的皇陵保存的如此完好呢?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清朝統治者對明皇陵採取保護政策

清朝在剛剛入主之時根基尚不穩固,為了籠絡漢族人心,自順治開始,便嚮明十三陵派駐守陵太監,每座皇陵有4個守陵太監,並且對於盜挖皇陵的人處以死刑。

要知道,後朝對於前朝皇陵進行保護的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後朝挖前朝的皇陵,比如取代唐朝的後梁,有一個叫溫韜的節度使盜了唐朝18座皇陵,金兵滅亡北宋後盜了北宋8座皇陵,元朝滅亡南宋後盜了南宋6座皇陵,像清朝這樣對於前朝的皇陵採取保護政策的確實不多見。

二、明皇陵地理位置距離城區很近,盜掘極易被發覺

相對於歷朝歷代皇陵遠離都城的特點,明朝皇陵距離都城非常近,朱元璋的孝陵就位於城郊的鐘山上,而明十三陵距離昌平城區直線距離只有8公里,可以說就在昌平城邊上,如果盜墓賊對其進行盜掘,是極易被人發現的。

三、明皇陵地宮非常深且地宮入口不易尋找

從目前以挖掘的定陵可以得知,明皇陵的地宮是非常深的,定陵地宮深27米(相當於3米一層7層樓的高度),而且明皇陵地宮極其隱蔽,當年中國考古學家本計劃發掘明長陵,但是在長陵周圍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探測到地宮入口,定陵的地宮入口也是在挖了近一個月才發現的,可見如果盜挖明皇陵其難度之大。

“多災多難”清皇陵

(康熙景陵)

清代皇陵相對元朝皇陵和明朝皇陵來說就非常倒黴了,關內的9座皇陵被盜了5座,清朝共3座,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

1925年,孫殿英盜挖了清東陵中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這也是清皇陵第一次被盜掘。

1938年,一夥不明匪徒盜挖了清西陵中光緒的崇陵,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被盜掘的皇陵。

1945年,一夥匪軍(此處標黑,自己理解)盜挖了清東陵除順治孝陵之外的所有皇陵(注意是所有,包括妃嬪和公主皇子的陵墓,共100多座),清東陵被盜一空。

那麼同樣是皇陵,為什麼清皇陵被盜掘了這麼多座呢?

一、民族原因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是孫中山先生在1905年提出的一句話,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眾多漢族人士對清朝始終抱走敵意。到了清朝末年,賣國求和,割地賠款,更使得清朝成了眾矢之的。

而據說當年孫殿英盜掘清東陵就是因為其祖先被清朝所殺,所以孫殿英對清朝心生怨恨,關於此事的真偽現已無從考證,但清皇陵多被挖掘排滿的民族原因是切實存在的。

二、地理位置偏遠,周邊軍閥土匪眾多

清皇陵相對於明皇陵來說,位置都相對偏遠,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一處叫做馬蘭峪的山區,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的永寧山下,兩座陵墓群距離北京都有120公里的距離,遠離都城,這兩處在當時都可以算是窮鄉僻壤了。

位置的偏僻就導致了陵寢周邊治安極差,而且清朝滅亡後又處於軍閥混戰時期,軍閥之間互相傾軋。

1928年盜挖清東陵的孫殿英就是當時駐守在馬蘭峪附近的一個小軍閥,在他們看來,皇陵就是聚寶盆,盜挖皇陵就有了軍費,可以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強大自己的實力,這也是當初孫殿英盜陵的出發點。

綜合來說,清皇陵相對元皇陵和明皇陵確實是一個命運多舛的皇陵。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和你嘮嘮古人那些史,喜歡可以點贊關注哦!


小何嘮史


明朝末年,李自成燒了朱元璋祖墳,燒了定陵地面建築,但沒刨墳掘墓,不算被盜。清朝入關後,對明十三陵保護也很好。“乾隆盜木”,也只是盜用了明陵地面建築的木料,沒有刨墳掘墓,也不算盜。清朝官方沒有破壞明陵,民間更沒有人破壞。

明陵防盜設施堅固,一般盜賊也盜不了。到了民國,就更沒人破壞明陵了。因為民國要推翻的清朝,即使是盜墓,也都盯著清陵,而不打明陵的主意。這大概就是明陵無一被盜的原因。

反觀清朝,就慘咯

清朝皇帝的陵墓,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后妃墓皆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後,中國持續長達近40年戰亂。戰爭會讓人變得瘋狂,在戰爭年代,任何瘋狂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盜掘清陵的多為軍方,一般的小盜墓賊是盜不了的。在這近40年的戰亂年代,“滿清誤國”已被宣傳得根深蒂固,民間對清朝皇帝多為罵聲。正因如此,盜墓者起心動念,首選清陵。當然,在戰亂年代,其他朝代的皇陵被盜的也不少,但都是盜洞式盜墓,不像清陵那樣大規模破壞。

我覺得,盜墓這種行為,無論怎樣都是不應該的,掘人祖墳這種事做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