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杀了严世蕃,为何大臣反复弹劾,嘉靖皇帝都坚决不杀严嵩?

历史一书生


严嵩一直以来在大家的眼中便是一个奸臣形象,说他恶贯满盈,说起手段残忍,在位20年期间除掉了不少的政敌,也解决了很多反对其的势力。有人形容严嵩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有人说他是大明王朝的蛀虫,损害了朱家集团的根基,但当中的事实并没有那么的简单。

与严嵩相呼应的,还有他的儿子严世藩。严世藩可能从小便是“官二代”或是因为自己的天赋过人,在父亲的熏陶下、在身处官宦世家的耳濡目染中,这个年轻人渐渐对权谋有所懵懂,手段计谋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在严嵩老年后,严世藩更是有一种“后浪拍前浪”的态势。

最终,在嘉靖王朝的后段,严嵩的政权倒台,严家的势力散的散,反的反,俨然一副人走茶凉的态势。嘉靖因徐阶和三法司的一纸诉状,一怒之下将严世藩杀死,可在对待严嵩上,嘉靖迟迟没有动手,百官和严嵩之前的政敌看不下去了,便一起上书想要将严嵩彻底消失。可在这时,嘉靖帝面对百官的奏折是何等的平静,他没有,也不能对这个老臣下手。

嘉靖皇帝也是人,是人也是有感情的,他知道手下的文官集团都反对其修道,都在私底下说自己是在“挑战不可能”,可就是在这个时候严嵩跪在其的面前,不仅写的一受好青词讨的其开心,还拖着自己老破残躯为嘉靖皇帝试吃刚刚练出的丹药,就当夏言拿着自己赏的香叶冠不当回事的时候,严嵩却将这个头冠视作珍宝,逢人便拿出炫耀。如果抛开臣子的关系来说,严嵩简直就是嘉靖帝的知心小伙伴啊!而且这个小伙伴一陪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时间就算他是君王,拥有铁石的心肠,但也会有所眷恋。

严嵩作为一代首辅,执掌了内阁大印20年,也就渐渐成为了嘉靖皇帝想做而又不能做的凶器。例如嘉靖年间的“沈炼事件”,严嵩便是做了皇帝想做又不能做的事,所以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为了帮助皇帝逃避责任,严嵩将此人诛杀,群臣自然也就怪不上嘉靖,也就只能去找严嵩撒气。所以说,对于自己手下一个这么好用的臣子,一个这么懂得自己的人,一个敢于为了自己做人肉盾牌的人,自己又怎么会不喜欢呢,有了这份情谊,他深知严嵩的不易,所以念及旧情皇帝便没有再动这个老人

在一些清流人士中,这里包括了徐阶、高拱和太岳,他们都会说严嵩将所有的事都绑上了皇上,所以他们才不好对严嵩下手,其实这句话他们是说反了,不是严嵩非要将一些事情绑上皇上,而是皇上的一些事情都绑上了严嵩,由此可见皇帝和严嵩的默契和信任是那些臣子所没有的,而之所以在后来嘉靖皇帝会“倒严”,那是因为他自己知道,自己不可能偿命百岁,还要给自己的儿子做铺垫,其在最后没有杀了严嵩,也是出于不让替自己办过事的人寒心,不让那些大臣对皇室寒心。


木剑温不胜


严嵩抓住了皇帝这一点,不理朝政的机会,把所不喜欢和作对的人,扳倒加害,巨敛钱财,培养势力,胡作非为。嘉靖帝也抓住了严嵩的优点,听话,会讨他欢心,会办事。这就是嘉靖帝离不开严嵩的理由,投其所好,互赢互利。严嵩父子的所做所为,引起了人们的共愤,嘉靖帝心里明白,严嵩所做所为都是自己纵容出来的,千丝万缕都与自己有瓜葛,为了自己的尊严不的不丢车保帅了,给天下百姓和大臣们一个交待,把严嵩儿子杀了,沒收财产,把严嵩削职为民,嘉靖帝也不愿杀这只忠于自己的狗,必经为自己背了二十年的黑锅,什么骂什么坏事,都有这狗去做,而且任劳任愿,再说也80多岁了,活不了几天了,送个人情吧,也算沒有白替我背二十年的黑锅,算是回报吧。最后严嵩失去了儿子,狐独伤悲的从生,在人们唾骂中死去。



七星印月



森林小草


嘉靖帝朱厚熜坚决不杀的严嵩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严嵩一生所做所为没有达到嘉靖帝要杀他的程度!在清朝人编写明史时,对于把严嵩是不是列入奸臣传,还是经过一番争论的。历史上所列的奸臣都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对皇帝不忠;抑或是表面忠,但究其根本,所做所为,几危社稷,仍然是不忠。而严嵩的情况有些复杂,他唯嘉靖马首是瞻,谁与嘉靖好,他就与谁好;嘉靖喜欢谁,他就亲近谁。嘉靖的爱好,就是他的喜好;嘉靖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而嘉靖本人并不糊涂,而且绝顶聪明。对此,他是一清二楚的。杀夏言、杀杨继盛,严嵩是杀不了的,都是嘉靖亲笔裁定的。至于严嵩内阁运行中有失误,有拉帮结派表现;失误是不够杀头的,拉帮结派朝廷时时刻刻都存在。严世蕃私离讯地,违制该杀,那已经杀了。在古时信息不畅的时代,嘉靖认为严嵩没有多少责任。所以,从嘉靖的立场出发,坚决不杀严嵩是没有问题的。相反,从工作方法上说,还是对头的。试想,一个比皇帝大二、三十岁的老头,冒着被大臣们参劾的风险,早起晚睡,成天忠实执行皇帝的旨意,结果到头来,落得个杀头,那谁以后还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热情服务呢?


二曲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严世蕃为何会被嘉靖帝处死而且这么晚才动手。

熟悉明史的人都应该知道,严世蕃这个人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而且是很厉害的坏人。


但凡能够身居高位一时间呼风唤雨的人都是有着超群的智慧以及出众的办事能力,而这类人一般都是分为以下两种:

1:业务能力强悍的好人,这里面就包括被严嵩干掉的前内阁首辅夏言,现在排在次辅位置的徐阶,以及后面的李春芳高拱张居正等。这类人虽然能力超群,但是正直敢言,时不时会顶撞一下领导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提醒领导,领导虽然知道他们无过错,但是作为说一不二的最高领导人,被下属这样子说总会心里不快,但是又不方便发作,不然分分钟就落下一个不好的名声。



2:业务能力强悍的坏人,最首当其冲的就是严嵩严世蕃父子,还有后世天启年间的魏忠贤,这类人深谙领导的心思,为领导排忧解难是他们为官之道以及富贵之道,常常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让领导心里舒坦,即便是领导知道这人不是好人,但是这人好用,才是最实用的。

严嵩父子当朝以来,导演了一系列的贪污腐败以及冤假错案的大戏,朝野上下人人皆知,只是畏于权势而不敢做声,偶尔有几个胆子大的上书弹劾,也被穿了小鞋灭了口,就连身居高位的内阁次辅徐阶也是唯严嵩马首是瞻,当然,从后面徐次辅的行为来看,这些都是为了扳倒严嵩而隐忍做准备。



而终于这一天,也算是严嵩父子的气数已尽,那些藏在暗处的势力已经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成长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可以公开与严嵩父子叫板,一时间所有的弹劾奏疏纷纷递到皇帝的书桌之上,嘉靖帝这个时候才知道,要想朝局稳定,就不得不做出某种决策了。

嘉靖四十三年(1564),严世蕃被御史弹劾“通倭谋反”,嘉靖帝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严世蕃被斩 。

其实嘉靖对严世蕃的不满由来已久,只是一直忍着没有处理他,就如前面所说,这家伙特听话也特别会来事,懂得领导想要什么就默不作声的献上什么,比如嘉靖修仙想长生不老,严世蕃就献上祥瑞神兽配合领导的这种爱好,还有其它的种种揣摩领导心思而不戳破,这样的下属怎能让领导不爱。

但是时局已变,考虑到太子以后登基的环境,考虑到自己昏君还是明君的名声,不得不清除掉这些极有可能产生威胁的势力,所以,只能杀掉严世蕃。

而不杀严嵩的原因在于嘉靖一方面对他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另一方面,严嵩已经年过八十,杀掉严世蕃之后,严嵩最强有力的羽翼被剪除,已经对时局产生不了任何的影响了。

其实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里,嘉靖帝就对他的用人理念做了最好的阐释,他说:黄河之水浑浊,长江之水清澈,同样是养育着两岸的田地老百姓,岂能以黄河的浑浊而偏废。

这世上本来是黑白共存,才平衡这万事万物,如日月交替平衡着白天黑夜。

帝王之术,在于驭人之术,古今皆然。


电饭锅的鱼


所有古代的皇帝,其实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了一个政治家。

其中有成功的甚至是伟大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等。当然更多的是失败的,甚至根本不能称为政治家的。这种例子就举不胜数了。

不过我们在任何时候讨论这些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政治家”举措的时候,都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对这种举措做出客观、恰当的判断。

那么我们回到这次这个问题来,为什么嘉靖帝杀掉严世蕃以后,没有接着杀掉严嵩本人,而是放逐了他,让他自生自灭呢?

我们主要应该从嘉靖帝本人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严嵩严世蕃父子,为自己站台20多年,确实为自己挡了很多箭,接了很多唾沫,做为“功狗”来说应该算是功不可没。所以嘉靖帝看在严嵩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放过了严嵩本人;

其次,做为首恶的严世蕃已经被杀,意味着第一,严嵩背后的智囊没有了,靠自己翻不出多大水花,第二,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经是很大的惩罚,第三,严嵩已经80多岁高龄,已经是废人一个。所以杀不杀已经不重要。甚至不杀反而能彰显皇恩浩荡;

再者,嘉靖帝号称是有明一代最聪明的皇帝。他太清楚下边的大臣之间尔虞我诈的斗争。严嵩父子的被举报,在嘉靖帝看来不过是臣子之间又一次权力斗争而已。所以虽然严嵩父子的倒台,也符合他本人的现实利益,但是在根除了严嵩一方后,嘉靖帝也不想让斗争的另一方完全遂了心愿。毕竟自己是皇帝,我想杀谁就杀谁,不想杀就不杀,不是你们臣子能够左右和影响的。

综合来说,嘉靖帝通过纵容严嵩父子几十年来压制其他大臣,又通过其他大臣的抗争反过来压制严嵩父子,然后再通过对严嵩父子不彻底的处理,让胜利的一方感受到天威难测,应该说是政治手腕非常高超了


木野狐踪


朱载垕,嘉靖皇帝的第三子,嘉靖皇帝死后继位,即明穆宗。

这里为什么要提明穆宗朱载垕?明穆宗朱载垕当年还是裕王的时候,因其母亲的原因而遭嘉靖皇帝冷落,当时严世蕃还掌管着皇室宗族的岁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费。严世蕃就因着朱载垕混的背而一连三年都不发给朱载垕岁赐,可怜这位未来的皇帝还东挪西凑了1500两银子给严世蕃行贿,严世蕃才点头让户部补发了拖欠朱载垕三年的岁赐。

事后,严世蕃经常对人说,连天子的儿子都得靠给他送礼才能过活。

严世蕃太过狂妄,所以必死无疑。

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把持朝政20多年,这20年期间不断有人向嘉靖皇帝弹劾,但严氏父子稳坐朝堂而不倒,反倒是揭发弹劾的那些忠良之臣非死即废,不是被诛杀就是被发配边疆充军。

这充分的体现了一个事实,嘉靖皇帝对严氏父子的极大宠信。



后来严世蕃因“犯上”和“通倭”罪被斩首,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回乡,虽两年后病死,但最终没有被皇帝砍掉脑袋,还活了87岁,也算善终。

嘉靖皇帝斩杀严世蕃的罪名是“犯上”和“通倭”,只字不提其祸国殃民的事儿,这样一来给天下的交待便是严嵩管教不严而皇帝出面管教,彰显了皇帝的威严和公正。严嵩能生不如死的留下性命是嘉靖皇帝不想被人揭了老底儿,还得顾及自己的脸面和名声。


毕竟,严嵩父子之所以能一手遮天、把持朝政20多年是谁之过;这对父子祸国殃民几十年而不倒又是谁之过。


野钓鱼倌


明朝中后期多是腐败的君王,有些想着炼丹,有些想着做木匠,有些干脆不上朝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即使你大臣再清廉,小人看见了也会参你一本。

为什么最后皇帝不杀那个严嵩也是迫不得已,严党严党,他门生遍地。他错了,是要惩罚,但是你要杀他们头头,这些地下的阿猫阿狗就会跳出来,你就不得安宁,还不如保他一条命,还自己一个清静。

自古就是官官相护,头目被打到了,说不定就牵扯到自己了,横竖都是死,还不如出一下头,让皇帝屈服。皇帝也不傻,给自己和其他大臣一个台阶下,以后我还是你的君,你还是我的臣,大家心照不宣的和和气气过下去吧。


小彭说说那些年


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运用权力都是为了政治利益服务,杀某人,不杀某人,提拔某人,贬黜某人,无关道德,根本在于这个人符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政治利益。天下的总财富就那么多,皇帝,政府,百姓三者要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国家才不至于崩溃。皇帝想要得多,就得任用严嵩这样的人,拿得多了,政府,百姓必有怨言,则推出严嵩背锅。徐阶扳倒严嵩,一家独大,皇帝要搞政治平衡,不杀严嵩,始终留有后手,虽然徐阶乘隙杀了严世藩,釜底抽薪,最终除掉严嵩,但不久之后,徐阶就被高拱替代,权柄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所以嘉靖不杀严嵩就是为了牵制徐阶,而无关其贪墨与否。徐阶一定是要杀严嵩的,是担心万一哪一天严氏父子重回朝堂,展开政治报复,那是要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


晓说古今


个人以为,厚聪还是比较念旧的,毕竟那么些年,就是养条狗也有感情了。你看他当朝初期的张聪,帮他挣了个爹的名分,说实话张大人的水平和后边的一堆人精压根就没法比。结果聪哥仅仅是把他赶走了事,这算起来张大人的结局还算好的。

后面的夏炎纯属自己作死,一心扑在工作上,连聪哥给的香叶冠都不屑,还劝聪哥别沉迷此道,这不自己主动拉开和领导的距离嘛。

要说宫女刺杀,更主要是聪哥压根没拿她们当人看,所以激起民愤呗。至于那些心腹重臣,聪哥应该还是比较倚重他们滴,如张聪夏炎严嵩徐阶等等。

个人观点,纯属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