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有统一天下的理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都别抢,我来答。

战国时代期盼能够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的诸侯国还不少呢,可不单单只有秦国想要统一天下,实际上秦国只是作为最终的胜利者。但是在秦国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其它的诸侯国也不是单单只是想搞一个“合纵之盟”抵抗秦国,简单来说,“合纵之盟”只是诸侯国们的一种战略思想,其实它们的小算盘精着呢。

关于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阐述吧,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最后这些国家为什么又失败了。


①究竟有哪些国家想要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

随着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时代,周王室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尽管说周王室早已经名存实亡,但好歹还有一个名号挂在那里,只要周王室存在一天,那它依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诸侯们蠢蠢欲动,维系着和周王室并不稳固的隶属关系,最先暴露要取代周王室野心的是秦国,这是秦昭襄王时候的事情了。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资治通鉴》

当时秦昭襄王拉的这个小伙伴就是齐湣王,秦国的野心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整个战国时代最活跃的就是它,整天不是打这个国家,就是打那个国家。而齐国在齐湣王时代也开始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而这个时期也是“秦齐争霸”的关键时期,当时秦昭襄王害怕自己称帝也招来齐湣王的反对,所以拉拢齐湣王一起称帝。尽管这时候的齐国早已经不如齐桓公在位时代那么强大,但作为一个老牌强国,齐国多少还是有一些资本能够支持它参与到角逐天下共主的斗争中。

有趣的是,当时还有一个小国家也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就是宋国。为什么要谈到这个宋国呢?因为它后来被齐湣王直接灭国了,宋国虽小,但好歹也曾经拥有过“春秋五霸”之一的无上殊荣。宋康王时代,宋国通过一系列励精图治的改革,国力迅速变得强大起来。

《史记》中记载宋国取得的傲人成绩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可见宋国虽小,实力却不弱。取得这些傲人成绩后,宋康王整个人就变得飘飘然起来,颇有一点要朝着军国主义道路发展的倾向。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巨,必霸天下……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资治通鉴》

但宋国的行为引来齐国和魏国的不满,齐湣王也不是吃素的。就联合起楚国和魏国一起去攻打宋国,宋康王不敌三国联军的进攻,就这么灭亡了,于是各个诸侯们便少了一位竞争对手。

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资治通鉴》

灭掉了宋国之后,齐湣王也走上了和宋康王一样的老路子,整个人变得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有实力可以取代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了。南面攻打楚国,西北方面攻打三晋(韩赵魏),另外齐国在齐宣王时代还趁燕国内部爆发了“子之之乱”,命令将军匡章帅兵攻打燕国,差点把燕国给打灭国。这也导致两国之间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资治通鉴》

所以齐湣王敢于和秦昭襄王一起称帝,本身也是当时齐国迅速崛起的一个象征。但是就像宋康王一样,齐湣王很快也引来诸侯们的反感,“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这就发生了后来我们都熟知的历史事件“乐毅伐齐”,齐国也是差点被打亡国,最后还是依靠田单才复国成功,但国力却从此一蹶不振。

另外还有一个国家楚国也试图取代周王室统一天下,这是楚顷襄王时代的事情了。但当时的楚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衰败时期,他是楚怀王的儿子。楚国在楚怀王时代虽然进入了一段发展期,但是和秦国比起来显然还是差一截。正因如此,当时秦昭襄王要求楚怀王到武关去会盟,迫于秦国的政治压力,楚怀王不得不前往武关,结果一去就被扣押,最终死在楚国。

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资治通鉴》

秦昭襄王想以楚怀王为政治资本要求楚国割地,在这种背景下楚顷襄王继位,并拒绝了秦国的要求。秦昭襄王派兵攻打楚国,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资治通鉴》

那楚顷襄王为什么连秦国都打不过,还敢妄想取代周王室呢?其实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小算盘,当时楚顷襄王希望联合韩国和齐国一起攻打秦国,然后趁机取代周王室。

楚欲与齐、韩共伐秦,因欲图周——《资治通鉴》

但这件事在周赧王的主动劝说下,楚顷襄王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这个打算。当时周赧王派遣西周武公对楚国国相昭子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楚顷襄王觉得周赧王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通过上述论证,大家其实可以发现,整个战国时代每个诸侯都在蠢蠢欲动,都希望自己能够取代周王室,并不是只有秦国暴露出这种野心。只不过秦国蹦跶的最活跃,但其它诸侯国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


②那么为什么这些诸侯国们没有成功取代周王室呢?

其实这里有一个错误的认知就是:秦国成功了,其它诸侯们失败了。实际上秦国也没有获得成功,秦国最后能够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就不在此阐述。但从最初的表现来看,秦国也并没有成功的取代周王室。

秦昭襄王拉着齐湣王称帝以后,并没有当几天西帝,就在各个诸侯施加的政治压力之下被迫取消了帝号。当时,齐国比较精明,因为不想得罪秦国,所以陪着秦昭襄王玩了几天。随即就取消了帝号,然后立刻联合其它诸侯发动了攻打秦国的战争。

这一件事当时燕昭王做出了干预,他派遣苏秦的弟弟苏代去游说齐湣王,对他解释称帝的种种害处说: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资治通鉴》

最终获得齐湣王的同意,随后齐湣王联合其它诸侯发动“第三次合纵攻秦之战”,迫使秦昭襄王放弃了帝号。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战国的局势是很微妙的,周王室已经成为案板鱼肉,而秦国却成为了各个诸侯的共同敌人。

“合纵”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抵抗秦国,但秦国的强势崛起迅速瓦解了合纵之约,所以战国的形势立刻发生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变化。

究竟是“图周”还是“事秦”?

◆◆◆◆图周

取代周王室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六国诸侯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有实力把周王室取代。但实际上这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至少在秦昭襄王时代,当时的舆论环境不允许有任何一个诸侯站出来取代周王室。

原因很简单,周王室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却成为制约各个诸侯,维系某种微妙平衡的工具。谁都可以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没有那个条件取代周王室,就像当初楚国准备取代周王室的时候,周赧王如此对楚顷襄王说:

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今子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器南,则兵至矣——《资治通鉴》

这番话的内在逻辑是非常简单易懂的,意思就是说虽然周王室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但好歹还是天下共主。如果你要叛乱,试图取代周王室,那其他诸侯肯定不会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因为每个诸侯都想取代周王室,但是谁都不愿意这个人是其它诸侯国。

所以周王室很巧妙的就维系了诸侯之间的平衡,让他们彼此消耗和竞争,最终胜出的那个人才能取代周王室。这在当时是一种舆论上的处境导致的,各个诸侯们都互相不服气,谁都不承认对方有实力、有资格继承周王室。

所以即便强大的秦国触动了这种舆论,最终也招来其它诸侯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事秦

但既然谁都不想对方取代周王室,但总归会决出一个胜利者。总归会有一个诸侯会脱颖而出,在这场斗争中崛起,而秦国无疑正是这个诸侯,秦国的崛起看起来已经势不可挡,既然“图周”这条路径已经走不通了,那么唯有“事秦”这一条道路可走了。

这是秦国凭借它强大的军事实力给自己争取来的资格,面对秦国各个诸侯肯定都不愿意依附于它。但是它们又不得不面对秦国正日益强大的事实,“合纵之约”并没有维持多久便瓦解了,“连横”的目的就是要天下诸侯依附于秦国。

《韩非子》中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究竟是抗秦还是事秦,各个诸侯都有自己的打算。但在张仪的游说下,六国的合纵之约最终还是瓦解,从而选择了依附于秦国,而秦国也巧妙的利用“连横”的政策逐个击破。而这时候你会发现六国诸侯早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反而在强势崛起的秦国之下开始思考起自己国家的命运走向。

依附秦国兴许还能换取生存空间,反抗秦国却可能招来灭国之灾。可以说这些诸侯国的态度几乎经历了从“图周”到“事秦”的鲜明变化,然而“图周”并不具备舆论条件,连秦国也无法通过直接取代周王室的方式成为天下共主。

因此也就不难奇怪为什么各个诸侯国虽然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却并没有那样的实力和条件。那么这条道路既然走不通了,那就只剩下以武力来一决胜负了。而秦国显然凭借着历代君主的治理,最终让秦国成为最终的胜出者。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从来没有任何一家诸侯哪怕有过一丝机会完成统一——准确的说,应该叫兼并列国

首先要说秦灭六国,并非早有预谋,而是随着局势的演变,逐渐趁势而起。在此之前,秦国的目的很简单,秦孝公的变法是为了活下来;秦惠文王的连横是为了不挨打,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是为了捞点领土,之后的两个短命皇帝,只是为了守住祖业,熬到了嬴政,雄才伟略,再加上六国孱弱,大一统可以试试。

魏国,魏文侯和魏武侯时最有机会。当时国都在靠近秦国的安邑,夺河西逼栎阳,把秦国打的蜷缩边陲几乎灭国。如果当时乘胜追击,把秦国赶回当初养马之地,自已坐拥三秦,据山河之险,可进可退,坐大做强也很有可能。后来国都东迁,大梁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自此只求自保,锐意全无,再加上内耗加剧,几乎没有统一的可能性。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看似局面一片大好,其实并不然。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北有匈奴,东有燕国,南有魏国,西有秦国,这种情况下,自顾不暇,无力拓张。而且赵武灵王晚年出昏招,自号“主父”,本来奔向小康的赵国一夜返贫。

楚国,偏安江南数百年,虽然有最大的领土,却一直都是公卿政治,王权政令不出郢都,行政效率极低,发动举国之战的能力都没有。好不容易来个吴起变法,却是昙花一现,最终触动旧贵族利益而死无葬身之地。

齐国,安心守着大海,从来不想西进,就算是中期与魏国交战,也是为了救赵,后期抗秦国,也是自保。齐国精于计算,奉行两面政策,谁也不亲近,谁也不得罪,虽然是经济强国,却是个打酱油的,顶多这个酱油瓶大一点而已。

韩国,这个更不用说,能成为七雄之一都是侥幸。身处四战之地,对于其他六国来说,除了吃饭和睡觉,没事就打打韩国,秦国和魏国最喜欢,楚国和赵国也不闲着,齐国和燕国虽然远一点,却时不时恐吓一番。

燕国是老牌诸侯国,却偏居辽东苦寒之地,几乎没有参与感和存在感。乐毅攻齐是唯一一次爆发,这也是因为被齐国欺负得太久太狠了,再加上齐王作死。随后燕国发生内讧,致使田单凭着两城之地复国。

纵观六国,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魏国,而且只是战国前期的魏国,可惜当时大势不利于统一,辜负了独霸百年的时光。



平凡人生走出坎坷路


战国末期,秦国、齐国、赵国、楚国都很有实力。

五国攻齐连下七十于城,齐大势已去;赵国长平战败后一蹶不振;

楚国很有实力,可惜君王不给力,尽管如此,依然是秦国最大的心头大患。

三千六百多年前,楚人在商朝军队的驱逐下被迫离开中原,向南迁徙。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楚人在黑暗中苦苦等待重回中原怀抱的机会。在推翻了商王朝后,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国家,然而周昭王率军南下攻楚,楚人回归中原的满腔热情被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浇灭,楚国国君熊渠以封子为王的惊人之举发出一个石破天惊的信号:楚国要使天下刮目相看了。

楚文化不但一度在华夏大地上独领风骚,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与同时期的希腊文化交相辉映。

古希腊在航海技术、理论科学、体育竞技、写实艺术等方面比楚人擅长,但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漆器技术领先于古希腊,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度和思辨性也丝毫不亚于古希腊哲学家。那么现在就让我们翻开这个古国的八百年历史,追溯楚文明的源头。

与楚国相比,秦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外交战略,而且外交主线一直没有改变。先削弱魏国,然后拆散齐楚同盟,最后各个击破。赵国异军突起之后,秦国又及时调整战略,对赵国进行限制和削弱。经过这一系列的行动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即使六国联合作战,由于各方面的问题,也不是秦国的对手。在外交方面,楚国是非常短视的。


阿米羊


大家都知道战国有战国七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辉煌的时期,秦国有秦国的优势,其他国家也各有优势,像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可是一大霸主,经过魏文侯的励精图治,他的魏武卒在战国的时候所向披靡,哪怕是战国末期,魏国的人才也是非常多的,而赵国有在经历胡服骑射之后,是中原第一个拥有骑兵的国家,齐国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强国,楚国的地盘是最大的,那么除了秦国之外,那个国家还有可能统一天下呢?

如果是魏国的话,那么在战国初期他很有可能统一天下,之前也是提到了,魏武卒名扬天下,在吴起的指挥下,魏国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后来的在孙膑的同门师兄庞涓率领下,多次夺取河西之地,多次差点将秦国灭国,不过由于魏国的首都大梁是四战之地,所以魏国也一直只求自保,要是魏国有作为的君主能多出一点,那么魏国真的能够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统一天下。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有骑兵,成了中原军事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赵国也有赵国的缺陷,赵国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扰,而且还与燕国,魏国,秦国接壤 ,所以不大可能统一天下。而楚国则更不可能,楚国一直都是公卿政治,所以楚王的地位是在战国的时候最低的,所以有“王令不出郢都”,后来吴起变法也是失败了,所以由于贵族的拖累,楚国是最不可能统一天下。

齐国随便背靠大海,而且经济非常发达,但是齐国由于经济非常发达,所以对于西进根本没有兴趣,甚至在齐国打败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的时候,他也没有说称霸,而且秦国在灭五国的时候,齐国也从来都没有出手,所以这个齐国常常是吃瓜观众。

韩国被众多国家包围,而且地盘很小,不过韩国也有一段兴盛的时候,就是韩国当初的弩箭是七国出名的,但是由于国家小,不可能能统一天下。而燕国虽说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燕国的地盘大多是辽东寒苦之地,在七国争霸的时候,燕国是很没有存在感的,除了当时被齐国欺负的太狠了,和其他国家合纵攻齐,就没打过几次仗。

因此综上所述,只有魏国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


大志趣说历史


战国这个词语,就是来源于在这段时间内,天下大战小战不断。在战国时期,真正有统一天下的实力的是赵国和秦国,但是经过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万军队,当时导致赵国几户家家挂孝,赵国青壮几户消耗殆尽。如果不是信陵君窃符救赵,赵国邯郸就要被秦军攻占,赵国几乎灭国。自此,我完全失去了同一天下的实力,之后,秦国一家独大。


绥绥默默


春秋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约有十几个国。大国有秦,魏,韩,燕,赵,齐,楚,即“战国七雄”。此外还有越国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小国有东周,宋,卫,中山,鲁,滕,邹等。另外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分布在四周,北与西北有林胡,楼烦,东胡,仪渠,南有巴,蜀,越。

可以说魏国一直有统一的实力和理想,然后魏国中后期的国君一个不如一个,打烂了一手好牌。

楚国地大物博,然而国家内部资源从来没有整合明白。有心统一却无力实施,所以跟没有没啥区别。

赵国前期比较弱小,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拥有了跟当时超级大国秦国叫板的势力,也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只不过底子还是薄了,经过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进取的实力。

燕国的巅峰时期是乐毅跟燕昭王时期,当时乐毅伐齐,连下齐国72城,吧齐国打的就剩下两座城池,几乎灭国,但也只是差了一把火。在田单复国以后,燕国势力也逐渐衰落,也没有一点点统一的可能。所以在燕昭王和乐毅时期,算是有统一的决心,但是没有统一的势力。

齐国一直是个比较奇怪的国家,综合实力一直不是战国最强,但是可以说绝对是前三名,无论何时,但是齐国走的路太慢了,没有很好的把握时机,有统一的基础,也有统一的机会,但是感觉就是缺乏统一的魄力。

韩国一直都是最小的国家,也是四战之地,底子太薄,求得是夹缝中生存的越久,统一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估计韩国的国主也没人把这个梦想说给臣民听。

其他国家更不用说了,只为自保,也没实力和雄心争霸天下!


伍勇昌


首先我认为除了秦国之外,当时最有可能统一的国家中我认为是魏国。魏国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当时的魏国可以说是霸王般的存在。其东压制齐国,南挫败楚国,西打压秦国。三晋是其跟班小弟,名符其实的霸主。要不是其后期战略出现错误,主动毁坏三晋联盟,秦国根本不可能崛起。可惜了一代霸主啊。

除了魏国之外最可能统一的就要属齐国了。齐国是老牌的诸侯国,齐国可以说是从春秋一直强盛到战国时期,是唯一一个可与秦国并驾齐驱的七雄之一。甚至战国后期还是秦国最忌惮的国家之一,不过可惜的是齐国也是战略失误,在不恰当的时候进攻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齐国衰落。要不然齐国和秦国是绝对有的一拼的。

再有可能统一的就是赵国了。赵国前期不是很强盛,是到了后期才崛起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国力达到最强盛时期,甚至当时可以可天下霸主秦国一战。要不是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战国不败的那么惨,赵国是战国后期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






暴雪长空


虽然没有十分确切的史实资料,但是处于乱世之中,一统天下,唯我独尊的念想,六国君主都曾有过的。只不过,差别在于,有的国家不仅有这个理想,还有了理想实现的蓝图,而有的国家却仅仅停留在理想这个层次,最终也只能是美梦了。

战国初期

比较确切的,有一统天下豪情的,是魏国、秦国、楚国、赵国、齐国。

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超级大国。李俚变法之后,魏国雄踞中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甲兵强盛,是当时实打实的天下霸主。魏国此时的实力其实并不比之后的秦国差上多少,因此有问鼎天下的野心是很正常的。可惜的是身处四战之地,又频繁发动战争,没有制定合理的发展国策,魏国的强盛,最终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魏惠王

齐国虽然地处东海,但自西周以来一直是最有实力的诸侯国之一。齐桓公时代也曾称霸天下,管仲治齐更是留下无数的佳话。进入战国后,齐国也是明君层出,齐威王、齐宣王时国家实力雄厚,财货之多更是独步天下,到了齐闵王时,甚至和当时的秦昭王并称东西二帝。如此大国,自然也想着吞并天下,替代周室,做那至高无上的天子。可惜,齐闵王后期,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带领下,攻破临淄,一代雄主落得身死异乡的下场。之后,齐国虽然勉强复国,但是元气大伤,与秦赵等列尚不能够,更不用说并吞天下了。最后的齐王建甚至眼睁睁看着秦国扫灭五国而无动于衷,最后被活活饿死。

齐威王

至于楚国,那就更不必说,“问鼎中原”的成语便是来自楚国楚庄王之世。昔时楚惠王、楚简王、楚悼王开疆拓土,发展国力,到楚威王时,楚国国力已经达到鼎盛,疆域东起大海,西至巴蜀,南抵百越,北接淮泗,为七国之中疆域最大者。且国内政治清平,庶民安息,甲兵百万(真实数字应该是四十到五十万)。可以说,楚国比起秦国,是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国家,可惜的是,楚国多内乱,继位之君也少有雄才大略之主,即便如此,最后嬴政灭楚时,也是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军事力量(举国之兵),楚国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楚庄王

赵国与秦国同宗,两国国君都是飞廉的后代。赵国在战国初期并不显眼,仅仅是魏国的小弟,被三晋之盟框得死死的。之后,赵武灵王锐意改革,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国力大增,拥兵数十万,国内名将如云。此时的北方燕国、魏国、韩国早已奄奄一息,而东边的齐国乐得坐山观虎斗,事实上这段时间就是秦赵两国在争夺霸主之位。左右较量之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败下阵来,尽失国中精锐,而秦国也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事实上两国算是两败俱伤。长平之战后秦国发动邯郸之战,却被赵国击败,这便是明证。如此的赵国,焉能没有统一之志呢?

至于说韩国以及燕国,两国国力与其他五国相差太大,在战国时更多的想着是如何自保,吞并天下,只能是黄粱美梦罢了。当然,这个理想,也总还是有过的。

(全文完)


小文章大视野


齐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列国之首。战国最高学府稷下学宫在齐国临淄,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中心,留下的文化影响力比七雄本身还要持久。著名校友有孟子,荀子,申不害等等。这些人的思想学说差不多涵盖了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思想。

生命力顽强,是唯一一个被打的就剩两座城之后又成功复国的国家。同时,齐国也是唯一一个有三人入武庙十哲的国家,空前绝后。总之,我觉得除了秦国,齐国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国家,却偏偏喜欢关起门过日子,最后活活把日子过死。


大馅饺子杂粮五谷煎饼


相信每一个人都想做大哥,做了大哥也肯定想统一六国。但当时六国实力相差不大,或者受到其他诸侯国制约,而无法消灭其他国家,实际上当实力允许的情况下是有消灭其他国家的,比如中山国等。之所以长期挣地盘也是无奈之下谋求最大利益。秦国在后期有统一的想法,也是因为变法强盛后,已经远远甩来了其他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