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当年挖河的场景

平原地区的河流一般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人工挖出来的。90年代之前,河道清淤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农村劳动力还要出河工,去挖河。

1993年,我中专毕业,因为毕业分配不顺利,便闲在家里。那年刚进入农历十月,就下了一场大雪,地里的大白菜都没来得及收获,冻坏了不少。

秋收忙完之后,根据上级的任务安排,父亲和村里的男劳力都去出河工。那条河叫洙赵新河,出河工的地址在当时的菏泽市(县级市)境内。因为下了大雪,河上不能干活,中间便都回了家。待到天晴后,我便代替父亲去出了河工。那年我已20岁,虽然不太壮实,但也是劳力了。

河工们住的是临时窝棚,就是用塑料布搭建的棚子,和种蔬菜的大棚差不多,地上铺上麦秸草,再铺上一层草席。虽然睡着也还暖和,但是比较潮湿,通风也不好,感觉压抑憋闷,除了晚上睡觉,我不在窝棚里呆着。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河工住的帐篷

那时候河工分是按照段分任务的,县分给乡,乡分给大队,大队再分给生产队,生产队是最小的任务单位,我们生产队分了大概20米长的河段。这20米河段虽然很短,但是挖起来非常费劲,特别是从河底往外拉淤泥,七八个人一辆地排车,一个负责驾车,两边各有三个人把绳子套在车框上,喊着号子往河堤上拉。要一股气拉到河堤上面,中间不能缓劲,真是能累死人。还好我去了之后,也没连续干活,因为刚下过大雪,特别是一化冻,路上很泥泞,只在上午未化冻之前干半天活。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累死人的场景

记得附近有个村子叫西马亥(垓、海?弄不准),是个回民村庄,加工羊皮的很多,也是个集市。在不出工的时间我就自己溜达着去这个村子看看,农村集市卖东西的很多,也很热闹,还有斗羊的。两只羊拉开距离,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抵头,很是刺激。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羊尾巴很宽大,这种羊却叫小尾寒羊?虽然道路不好走,每次去都踩两脚泥,但还是三天两头去逛逛,因为实在太无聊了。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抵羊

锅灶是临时砌起来的,柴火则是从家里拉来的。河工的饭菜就是馒头和白菜粉条,虽然有肉,但少的可怜。因为出力大,所以饭量也大,一顿能吃三个大馒头。晚上没有电灯,一般是合黑就睡,河工都很疲惫,基本都是一觉到天明。

终于等到了完工的时间,河工们都归心似箭,把地排车、铁锨、被褥、锅碗瓢盆等工具用具,装上拖拉机后斗,连夜拔营回家。记得那时候坐在堆起老高物品的拖拉机上面,裹上大氅,一路晃晃悠悠。也不敢睡觉,生怕掉下车来。路过了都司、皇镇、沙土集、龙堌等乡镇,那时候第一次知道这些乡镇的名字,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到天明才回到家里。终于放松一口气,美美睡上一觉,还是家里好!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河工返回家的场景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挖河的壮观场面

虽然只出过这一次河工,住窝棚、干重活、吃的差,根本没法和现在的生活相比,但也没感觉太残酷,有些事情觉得当时很难很苦,但过去了再回想也只是过眼烟云,人生的一个小小插曲而已。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看淡世事 珍惜当下

这段记忆是深刻的,既有当时生活的极度无聊,也有分配工作没有着落的彷徨,虽然艰苦和无奈,但总是熬过来了。工作不可能顺心顺意,生活也不会顺水顺风,很多事情是好是坏说不清。放下一切,我们会生活的更好。

1993年应该是农村的劳动力最后一次出河工,从那以后挖河都是机械化了。

最后一次人工挖河的记忆

出河工的人山人海的场面再也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