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一文打盡:冠心病、心絞痛、心梗是什麼?

目前,冠心病是越來越低齡化,筆者甚至見過不到30歲的人就因為冠心病住院治療。我們總聽說身邊某某因為癌症而去世,但根據2016年全世界的調查數據,因為冠心病而去世的人要超過所有癌症的總和。

一文打盡:冠心病、心絞痛、心梗是什麼?

冠心病是什麼?

冠心病的全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也就是冠狀動脈異常導致心臟生病。

一文打盡:冠心病、心絞痛、心梗是什麼?

上圖那些心臟表面迂曲的紅色血管,就是冠狀動脈。大的冠狀動脈主要走行在心臟表面,就像給心臟戴上個帽子,於是得名冠狀動脈。心臟日夜不休地搏動,所需的血液就主要由心臟表面的冠狀動脈提供。冠狀動脈由於粥樣硬化(見下圖),或血栓栓塞、血管痙攣,導致管腔狹窄,下游的心肌得不到充分的血液灌注,於是就出現了冠心病的心臟缺血癥狀。

準確來說,冠心病是否出現症狀取決於供氧與需氧能否保持平衡。有些人的冠狀動脈儘管狹窄很嚴重,但是由於平時運動較少,心臟負荷小,冠心病的症狀並不會表現出來;另外一些人可能平時要經常參加體力勞動,就算冠狀動脈只狹窄了一點,也有可能在心臟負荷大的時候表現出冠心病的症狀;另外,由於上圖中冠狀動脈斑塊破裂、糜爛,可以瞬間在冠狀動脈中引發血栓,幾乎完全阻斷冠狀動脈的血流,這時的胸悶、胸痛兇猛而劇烈,甚至可能致命。

冠心病分為哪幾類?

根據目前公認的1979年WHO分類,可以將冠心病分為以下5類:

①隱匿型冠心病:檢查發現存在心肌缺血,但沒有冠心病的症狀,又名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②心絞痛:有發作性胸痛的症狀,但發作時沒有心肌缺血壞死,通常是由一過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導致,通常可以分為穩定型心絞痛和不穩定型心絞痛,二者的區別可以通過我們後面的文章瞭解。

③心肌梗死:嚴重、持續的心肌缺血導致心肌發生壞死。

④缺血性心肌病:長期心肌缺血,導致心肌逐漸壞死、纖維化,進而出現的心臟變大、心力衰竭和心跳不齊。

⑤冠心病性猝死:缺血心肌局部生理功能紊亂,釋放出異常電信號,可以導致心臟瞬間失去泵血功能而猝死。

但實際上,根據疾病發生機制與進展速度不同,我們更傾向使用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徵和急性冠脈綜合徵這種二分類的方法來對冠心病進行分類:

①慢性心肌缺血綜合徵:主要由慢性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所致,病情較穩定,包括隱匿型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

②急性冠脈綜合徵:主要由急性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血管痙攣所致,病情變化快且較危重,需要及時就醫,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性猝死。

什麼是心絞痛?

心絞痛是指由於心肌缺血所導致的胸部不適,但目前我們發現它其實並不僅限於胸部。當心肌缺血時,心肌的能量供應減低、炎症因子釋放、有害物質累積,被心臟上面的神經末梢感受到,就產生了心絞痛。這個過程有點類似於長時間高負荷運動導致的肌肉不適。

心絞痛往往不是針刺、刀割這種尖銳的疼痛,也不是字面意義上的類似於空腔臟器痙攣樣的“絞痛”,而是胸前區緊縮、感覺有東西壓在這裡,或者窒息感、胸部充填感、灼燒感,有時候無法形容不舒服性質及位置,但是患者會將手按壓在胸前正中。

心絞痛往往是一個逐漸加重再逐漸減輕的過程,這和心絞痛的發生原理——心肌缺血有關。如果胸部不適是突然發生、突然終止的,那麼這種不適很有可能並不來源於心肌缺血。心絞痛通常不會因為體位改變、呼吸、捶打胸部而加重或減輕。

心絞痛發生的部位往往不是胸前一小片區域,而是瀰漫的大片區域,通常位於胸骨後。除此之外,不適感還可能發生在上腹部、背部、肩部、上臂、前臂、手腕、手指、頸部、咽喉、下頜甚至牙齒。對於一位患者來說,每次心絞痛的部位往往比較固定;如果部位發生了變化,很可能提示冠心病有了新進展。

心絞痛可以由各種心臟負荷增加的情形所觸發,比如體育運動、寒冷、情緒變化、進食、躺倒,還有某些藥物。

時間上,心絞痛在清晨更容易出現,持續時間數分鐘,在心臟負荷減小或心肌血供改善後可以迅速緩解。

除了心絞痛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胸部不適,下面列出了一部分:

除了心絞痛外,心肌缺血還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噁心嘔吐、出汗、乏力等其他表現。

心絞痛分為哪幾類?

心絞痛的分類標準眾多,我們在這裡只簡單介紹一種對患者參考意義最大的分類方法:

①穩定型心絞痛:1-3個月內心絞痛發作頻率、持續時間、誘發心絞痛的條件、含服藥物後緩解時間保持穩定。

②不穩定型心絞痛:除穩定型心絞痛外其它類型的心絞痛。

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不穩定型心絞痛一般具有以下特點:在休息時出現,持續可達10分鐘以上;最近2個月剛剛出現,或者心絞痛很劇烈;心絞痛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一種較為危險的情況,很有可能發展為更為嚴重的心肌梗死,需要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什麼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壞死。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缺血,導致心肌急性壞死。

上文提到過心絞痛,心絞痛和心梗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絞痛的病因是短暫的心肌缺血,不伴有明顯的心肌壞死,因而症狀較輕,持續時間較短,心電圖改變不明顯,血液中心肌破壞而釋放的物質(心肌損傷標誌物)在心絞痛時也並不升高。但是,不穩定型心絞痛容易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也需要同心梗一樣進行更為積極的治療。

心肌梗死典型的表現有:

①疼痛:對於原有心絞痛的人,疼痛發生的部位和性質常類似於心絞痛,但在發作可能並不是運動、情緒激動所誘發,疼痛程度也較前加重,可持續幾小時甚至幾天,原來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片能緩解的,現在也不能緩解了。

②煩躁、低燒、心慌、出汗、甚至瀕死的感覺。

③可能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

④嚴重的心肌梗死可能導致血壓下降、神志模糊、暈倒、尿量迅速減少(主要因為心臟泵血差,腎臟血供不足)等表現。

心肌梗死分為哪幾類?

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分為5種類型:

I型心肌梗死:由於冠狀動脈本身病變(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潰瘍等形成血栓)引起的心肌梗死。

II型心肌梗死:由於其他原因導致的冠狀動脈血供減少(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被其他部位來源的血栓堵塞)或心肌對氧需求增加(心跳、血壓異常),導致心肌的氧供應小於氧需求,進而發生心肌梗死。

III型心肌梗死:突發的心梗導致猝死,不過不好確定是否由於心肌梗死而去世。

IV型心肌梗死:與支架植入(PCI)有關的心肌梗死,根據出現時間的不同可以劃分為IVa(支架植入同時導致的心肌梗死)和IVb(支架植入後形成血栓導致的心肌梗死)。

V型心肌梗死:心臟外科搭橋手術(CABG)所導致的心肌梗死。

上面5種分型不僅是產生心梗的機制不同,對心梗患者生命的威脅也大不相同。根據2011年美國和歐洲的研究,上面幾種心梗類型對應的180天內死亡風險分別是:

支架植入術目前已經很普及,但是如果在支架植入後不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在支架內形成血栓,按照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會產生最兇險的心梗類型,因此藥物是不能隨意停的。另外,如果擔心支架植入導致心梗是大可不必的,因為在需要植入時如果沒有植入,可能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兩害相較取其輕,權衡利弊做出決定最重要。

另外,根據心電圖表現,還可以將心肌梗死分為ST段抬高型(STEMI)和ST段非抬高型(NSTEMI)。一般在急性期STEMI較NSTEMI嚴重,處理也更加積極。但是,目前的研究認為NSTEMI對患者遠期生存威脅要大於STEM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