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棲霞:九天九夜吃住在隔離病區的守護者

棲霞:九天九夜吃住在隔離病區的守護者

(通訊員 言芳 海超 賈亮) 個子不高,身穿厚實的白色防護服,面戴N95口罩、護目鏡、防護帽,一刻不停的穿梭忙碌在病區裡,技術嫻熟專業,態度溫和謙卑,他就是煙臺棲霞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趙雲寬。

堅守臨床一線34年的趙雲寬,以精湛的醫術和仁者的胸懷為不計其數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面前,年近六旬的他選擇了責任與擔當,從大年初一至今,駐守一線,連續吃住在隔離病區,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

防護服下的“艱苦”

“其實從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已經是缺氧狀態了,很憋悶。”趙雲寬說。剛穿上就已經汗流浹背,沒過多久身上的衣服就溼透了,一會兒被身體烘乾,一會兒又再次被汗水打溼,戴著雙層手套,手心裡也全是汗。

更艱難的是,趙雲寬對病區裡噴灑的消毒液出現了過敏反應,耳朵、眼睛、手背都起了細密的紅疹,疼癢難忍,但穿上防護服後就只能忍著,“我身體這點小事兒不算什麼,況且忍著忍著也就忘了,只顧忙患者了。”說起自己身體的不適,趙雲寬很淡然。

全副武裝的在病區裡行走,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戴著口罩跟同事、患者交流,聲音悶悶的很小,必須使大力氣說話,通常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趙雲寬總是不厭其煩,向患者認真做好病情的解釋,向同事們及時傳達上級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反覆提醒大家注意防護,一天下來嗓子都是啞的。

同時,由於長時間戴著防護口罩,防護裝備層層疊疊,趙雲寬和同事們的臉部、手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壓痕,脫下後大概需要一個小時才能慢慢褪去,但沒有一個人抱怨喊累,還紛紛笑稱這是身為醫者“最光榮的印記”。

防控一線的“戰士”

“趙主任,剛剛接診了一位外地回來的發熱、咳嗽的男性患者,已經被緊急送往隔離病區……”1月26日中午12點38分,正在錄入醫囑的趙雲寬接到了發熱門診醫生的電話。

“外地、發熱、咳嗽”這幾個關鍵詞印入趙雲寬的腦海,他快速進入戒備狀態,憑著對疫情的瞭解及職業敏感度,第一反應就是該患者必須馬上進行隔離。“這種患者接觸的人越少越好。”他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

情況緊急,他迅速按照流程和規範安排患者留院隔離觀察,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採集標本送檢,下醫囑用藥……一切工作有條不紊。細心的趙雲寬還觀察到,由於發病突然,該患者來院時沒有攜帶任何生活用品,且精神高度緊張、焦慮,他轉身打開自己的櫃子,拿出了充電器、衛生紙、點心、水盆等生活用品送進了隔離病房,並對該患者反覆進行心理疏導。

“人的情緒狀態與免疫力密切相關,穩定的情緒是抗擊病毒的強有力屏障之一。所以,我們不僅僅擔任防疫、治療工作,也是心理醫生,既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也要安慰隔離的患者,幫助他們減輕負面情緒。”趙雲寬說。

“其實,說一點不害怕是不可能的。”趙雲寬表示,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感染這個專業,在人民需要的時候,自己沒有理由退縮,也絕對不會退縮,必要時獻出生命亦無悔。

從事感染科工作幾十年,接觸的大多是患有乙肝、甲流、肺結核等具有高危感染風險的患者,始終身處一個“特殊的戰場”。因此,在接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令時,他憑藉精湛的醫術、豐富的經驗以及比常人多一份淡定與從容,率先垂範帶領科室團隊“戰”在了疫情防控最前線。

舍小為大的“堅守”

趙雲寬的女兒是一名上大五的醫學生,“能夠治病救人,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是她當初選擇這個專業的理由,她也確實從沒忘記初心,學習努力刻苦。”提起女兒,趙雲寬很欣慰也很自豪。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多,被一通緊急會診電話叫到科裡,就再沒回過家,在隔離病區奮戰的九天九夜裡,他錯過了與女兒、妻子的團聚。即使這樣,家人還是對他的工作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我明白她們的擔憂,所以每次簡短跟妻子、女兒通個電話。電話那頭,她們反覆囑咐我做好防護,說家裡不用我操心,安心工作就行。對於她們的支持,我非常感激。”趙雲寬補充說。

不僅僅是家人,院領導每天都會過來走訪查看科室情況,甚至深夜還會打電話詢問,給我們提供了充足的防護物資和生活用品,沒有了後顧之憂,更要積極投身到這場戰鬥中去。

“我堅信,歷經數千年磨難屹立不倒的中華民族,一定能打贏這場關係國運的沒有硝煙的戰爭。而能在和平年代有機會為國而戰,是我身為一名醫者的榮幸。”趙雲寬信心滿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