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周世宗柴榮在儀徵

探訪儀徵古蹟之鑾江口

2017年9月24日,六合歷史文化愛好者駱遠榮(我們同在“顧炎武祠會祭”群,從未謀面)介紹上海聯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湘瑾來儀徵,跟我見面談她要拍三十集電視劇《亂世英主周世宗柴榮》。因下大雨,幾個點草草看過就走了,國慶後10月13日她再來儀徵,文化局和方誌辦的領導陳志鴻、鄧桂安、張天宇等和她見面交談,下午我又陪她參觀博物館,她特別喜歡五代的展位,方誌辦還送給她一本簡體版《道光重修儀徵縣誌》。我百度了一下,她做柴榮研究居然有二十多年了,真不簡單。

鑾江口是史書上多次提及的儀徵地名,柴榮第三次徵南唐時,在鑾江口打過仗,儀徵是運河入江口,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司馬光《資治通鑑•後周紀五》介紹,柴榮欲引戰艦自淮入江,受阻於北神堰,轉而想開鑿楚州西北的鸛水,手下七嘴八舌都議不行。柴榮親自勘察地形,確定了可行方案,立即發動楚州民夫施工,很快打通了運河,當鉅艦百艘到達江口的時候,南唐人大驚,以為天神降臨。然而由於長江江灘漲坍變遷,五代時的入江口已經無法考證,我帶著吳總到現在的運河入江口、宋代的潮河(蓮花池)、唐代用以“鎮白沙”的天寧寺塔、宋代真州南門寧江門(鼓樓)、柴榮曾經駐蹕的北山,探訪一下有關遺蹟。

周世宗柴榮在儀徵

【作者陪同吳湘瑾探訪運河入江口】

大家都習慣說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記得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其實在朝代更替的中間,大都存在著短暫的分裂混戰時期,而唐朝與宋朝之間,就曾存在過為期53年(907-960 )的混亂時期,這短短的五十三年裡,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過五個朝代:“梁唐晉漢周”,與此同時,在中原地區的周邊,還先後建立過十個國家:“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間雖短但很重要,大唐廣袤的國土被割據分裂,後晉的石敬瑭是個大漢奸,對契丹稱兒皇帝,割讓燕雲十六州(北京天津河北大部),直到四百五十五年後的明朝建立,才恢復為漢家勢力範圍;西夏逐步獨立並建國兩百多年;最可嘆的是越南從此脫離中央走向了獨立。

儀徵在五代十國時期先屬南吳,江都府永貞縣,縣城白沙鎮,南吳第四代國主楊溥順義四年(924)時,改名為迎鑾鎮,再屬南唐、再屬後周,直到宋朝建立,升級為建安軍、真州。

周世宗柴榮在儀徵

【儀徵博物館 “迎鑾”銘文磚】

儀徵自古是運河入江口,自從五代南吳將白沙鎮更名為迎鑾鎮後,入江口就有了“鑾江口”之稱,儀徵也就有了個別稱:鑾江。

柴榮(921-959),邢臺人,後周太祖郭威養子,顯德元年(954)繼位,東伐西討、南征北戰,為後世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在位六年病逝,享年三十九歲,廟號世宗。

柴榮有三徵南唐之舉,第一次是顯德三年(956)一月,取滁、揚、秦、光、舒、蘄六州,侍衛馬軍指揮韓令坤收取揚州、泰州,因久攻壽州未下,調兵西進,揚、泰復為南唐所據,此役為期五個月;第二次是顯德四年(957)二月,克壽州後還京,為期一個月;第三次是顯德四年(957)十一月,連降濠州、漣水、亳州,十二月再佔揚州、泰州。打得南唐主李璟“遷陳覺奉表陳情,獻貢品,被迫譴人獻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歲輸貢物十萬,以求息兵。柴榮悉平江北,得州十四,縣六十。南唐去帝稱號,只稱江南國主”。此役為期五個月。

周世宗柴榮在儀徵

【顯德五年全國形勢圖】

儀徵與柴榮的交集,當是第三次南征。

顯德五年(958)春正月,柴榮抵達揚州,隨後來到迎鑾鎮,耀兵江口。(劉文淇《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卷二十三•武備志》)

二月戊辰,柴榮派遣官員前往已故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墓、昇府節度使徐溫墓祭祀,二月癸酉,幸揚子渡,觀大江。(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周書九•世宗紀第五》)

楊行密的墓在《資治通鑑綱目》、《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和《道光重修儀徵縣誌》上都有記載:在儀徵縣西七十里,墓號興陵。對應里程應該在今六合。因宋代真州管轄六合、揚子兩縣,所以縣誌有載。《嘉慶合肥縣志》等志則記載“楊行密墓,在合肥城西北六十里吳山廟東”。楊行密是南吳奠基人,徐溫是楊行密手下大將、南齊奠基人、南唐烈祖徐知誥(李昪)的養父,五代十國時期,弒君篡位事件層出不窮,南唐李家即是篡奪南吳楊家、南齊徐家而得,柴榮派員祭祀楊、徐,就是佔領輿論制高點,斥李家得位不正,為“討唐有理”造輿論。其實後周太祖郭威,也曾是後漢的樞密使,搞“清君側”起兵,開“黃袍加身”先河,從而建立的後周。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柴榮去世後,手下大將趙匡胤也來了個黃袍加身,奪了後周天下,建立大宋。

三月辛卯,柴榮又來到了迎鑾江口。派遣右武衛大將軍李繼勳率舟師至江島,觀察敵情。癸巳,柴榮在江邊望見南唐戰船數十艘,立即命令趙匡胤率領戰艦迎戰,南唐軍戰敗退去,趙匡胤直抵南岸,將南唐軍的營柵一燒而光,凱旋而回。(薛居正《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八•周書九•世宗紀第五》)

此時的趙匡胤還是北周的忠實戰將,深入江南勇猛作戰,頗有戰果。司馬光《資治通鑑•後周紀五》也記載:“辛卯,上如迎鑾鎮,屢至江口,遣水軍擊唐兵,破之”。

三月丙申,南唐元宗李璟聽說柴榮駐蹕在迎鑾,生怕他南渡進攻,又恥於降號稱籓,就派遣兵部侍郎陳覺,帶著表冊趕到迎鑾鎮,請求柴榮准許他傳位於太子弘冀,從此使聽命於大周。當時周軍攻淮南還有廬、舒、蘄、黃四州未下,柴榮順勢回答說:“朕這次興師,目標是隻取江北,現在南唐能舉國內附,朕復何求!”丁酉,柴榮在賜唐主書中,稱“皇帝恭問江南國主”,確定了南唐的臣屬地位。辛丑,又賜唐主書,諭以不必傳位於子。壬寅,柴榮從迎鑾復如揚州。(司馬光《資治通鑑•後周紀五》)

柴榮第三次征伐南唐共五個月時間,在儀徵則陸續待了兩個多月,取得了掃平江北、南唐稱臣的戰果。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卷四•輿地志》援引《歐陽文忠集•錢鏐傳》:周世宗徵淮南,詔錢俶攻取李璟。俶治國中兵以待,璟聞周師將大舉,乃遣使安撫,境上皆戒嚴。周師渡江,俶乃益兵,使邵可遷以舟兵出瓜步迎鑾鎮長風沙,與周師會。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地名:長風沙。儀徵江邊常有沙洲,有些地方就以某某沙命名,如縣城所在地就叫白沙,新城南面叫珠金沙,鐵釘港附近叫豬鉤沙,這個長風沙在迎鑾鎮,縣誌有進一步說明,在六都。而六都則曰“沙河裡”,在珠金沙以南,舊港沿江一帶。

除鑾江口外,另一處可能是柴榮遺蹟的是儀徵北山扃岫亭。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卷四•輿地志》載:扃岫亭,在壯觀亭東,發運使張汝賢立園北山,其侄嗣昌創亭山腰。汝賢《記》曰:“一日,請名於予,以‘扃岫’命之,意取(南朝孔稚珪)《北山移文》所謂‘扃岫幌’云爾。或曰:‘叢然眾岫,掛於簷前,帟幌張設,誠佳致已。然是可扃乎?矧茲迎鑾舊壤,周世宗昔嘗駐蹕……”。

北山位於儀徵縣治北二里,如果從北門向北測量一下,二里處應該在今沿山河路。縣誌說,這裡屬於蜀崗中部,其西俗傳為康王墩,土色黃潤可用,人每盜取,致傷本縣龍脈。諸生孫永烈等,呈請知縣胡崇倫,立碑禁止。許承遠捐資買山傍地,並屬於官,脈始得培。

這康王墩對應今天的郵政局、北山花苑一帶。

在縣北三里還有城子山,測量一下,對應今天的汽車站、黎明小區。縣誌說,其狀如城,故名。魏文帝築東巡臺於此。城子山與北山相連,其狀如城,岡阜靡迤二十餘裡。西迎大江,北走天長,宋兩京故道也。

縣誌還註明一下,蜀岡、北山、城子山,三山相連。

北山是真州八景“北山紅葉”之地,古蹟眾多。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與北山相連的城子山觀江,築有東巡臺;北宋政和年間真州郡守詹度建在北山之巔建有壯觀亭,米芾書匾並作《壯觀賦》;北宋發運副使張汝賢在北山建有北山園,他侄子張嗣昌在山腰壯觀亭東側,建有扃岫亭;北宋少宰吳敏在北山建有永慶寺,內有宰相井,他的墓也在這裡; 陸游《入蜀記》記載北山有澄瀾閣、快哉亭;南宋發運司判官趙師擇,於北山創漏澤園(北山阡);清代北山建有祭祀神農、財神等的八蜡廟,其西側建有劉猛將軍(原型有劉宰、劉錡、劉承忠三種說法)廟,劉猛廟前還有報功祠,祭祀宋苗在成、元劉承忠、明黃得功。北山還有一些名人墓冢,並有眾多詩文流傳於世。

柴榮駐蹕後周在前,扃岫建亭北宋在後,縣誌所載張汝賢《扃岫亭記》中“周世宗昔嘗駐蹕”句,應該並不是特指扃岫亭此地,而是泛指以扃岫亭為代表的北山甚至迎鑾鎮地區,而柴榮曾駐蹕儀徵,則無疑為真。

《道光重修儀徵縣誌》中還有幾條與周世宗南征有關的信息。

有一位叫朱昂的人,字舉之,衡山人,博學有才,人稱“朱萬卷”,居住在迎鑾鎮。周世宗南征時,侍衛馬軍指揮韓令坤統兵到境,朱昂謁見,面陳他的治亂方略。正是兵荒馬亂的時節,人口逃亡過半。朱昂想方設法安撫人心,採取系列安民措施,召回逃亡者七千餘家。韓令坤大加讚賞,上表周世宗,授予他永貞縣令。儀徵在他的治理下,很快恢復戰爭創傷,人民安居樂業。宋朝建立後,朱昂升官為殿中丞,翰林學士。

宋太祖趙匡胤當初隨周世宗徵南時,在江上作戰。眾人看見有龍自水中向他奮躍,大家都認為,這是真龍天子即將出現之兆。

顯德六年(959),淮南大饑荒。周世宗柴榮下令,給饑民發放大米,先貸後還。手下有人擔心說,他們窮死了,恐怕以後不能償還啊。柴榮說:“老百姓是赤子啊,咱們是父母官,哪有看見子女倒懸而父母不去解救的道理?何必追究他一定要償還呢?”

在五代十國諸多的帝王中,柴榮不愧為一代明君。《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評價其“知用兵之頻並,憫黎民之勞苦”;《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評論其“為人明達英果,論議偉然”;《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評價“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可惜天不假年,三十九歲就去世了,否則必能一統天下,哪還有大宋趙匡胤什麼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