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禮貌是我們自古以來倡導的優秀品質,家庭學校從小就教育孩子要講文明,懂禮貌,很多時候,中國人對別人表現出來的禮貌,首先考慮的不是客人的感覺,多是為了顯示自己懂得待人。甚至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生活中仍然有大部分父母,不經意間用這些“禮貌”傷害了孩子。

小明三歲以前特別活波,見到陌生人也不會害怕,總是很有禮貌問好。大家都覺得這個寶寶以後肯定有出息。然而等到小明三歲半的時候,開始變得十分害羞,見到陌生人只想著躲在父母的身後。即使寶媽提醒他叫"快點叫阿姨",小明就是不叫,弄得局面很尷尬。每個父母都希望寶寶有禮貌,懂得基本的禮儀。可是有時候強迫寶寶有這幾種禮貌,會讓孩子十分受傷。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第一種禮貌:強迫孩子和別人打招呼。

孩子見到陌生人不能夠主動打招呼,無非是這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比較害羞,二是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對於不認識的陌生人自然不願意叫。如果孩子不想要打招呼,家長不要認為沒有禮貌。不要逼著孩子打招呼,很容易讓寶寶感到無助,甚至排斥見外人。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其實孩子不愛打招呼不是不禮貌,只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當聊天的氛圍變得親切、輕鬆,和別人熟悉後,孩子就會卸下心理防備,願意與他人交流。這種心理變化需要一個過程。

怎樣讓孩子學會禮貌打招呼,家長不必過於心急,在生活中自己首先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給孩子做好榜樣。

相信寶寶們慢慢就會學會。

第二種禮貌:逼迫孩子為大家表演。

這樣的場景真是不少見,尤其是走親戚的時候。記得過年總是能夠看到長輩強迫孩子表演節目,當寶寶很樂意表現的時候,大家就說這個寶寶聰明。當寶寶不樂意當著大眾人的面表演的時候,你會發現長輩就開始給寶寶貼標籤,"沒有出息""不愛說話"等。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這些對孩子的心理會有特別大的傷害,要知道誰都屬於個體,不應該把寶寶當做大家取樂的對象。讓寶寶學會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關鍵,是尊重,最有效的辦法是示範和引導。孩子怕生,內心掙扎是很正常的。要想幫寶寶度過這一關,父母不要指責,要有耐心,要幫孩子。

第三種禮貌:父母總是過於謙虛。

當別人誇獎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的表現真的不可取。會當著外人的面說:沒有你說的那麼優秀,她可笨了,還需要更好的學習。理解父母害怕寶寶們過於驕傲,可是這樣的話,會讓寶寶認為自己不夠好。容易打擊積極性,父母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表達方式。孩子很單純,父母說話不能太過於謙虛。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孩子年齡小,對自我的認知基本來自於父母和身邊人。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靈,他們否定自己或是悅納自我常常取決於父母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一個細節。

為什麼國外的孩子不論外在條件,或是綜合素質如何,總是展現著自信滿滿,不卑不亢的良好風貌?

正跟國外父母平時對待他人的誇獎和與孩子相處時的賞識教育有關,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則有點膽怯、畏畏縮縮、不夠自信。

強迫孩子這幾種禮貌,就是傷害,家長別再做,不經意間傷害了孩子

在別人誇獎孩子時,家長大可大方接受別人的讚揚。比如誇孩子成績好,家長可以回應“孩子平時學習比較自覺,一直願意付出努力,所以成績可以保持一個良好的水平。”

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孩子努力這一行為的讚賞和成績優異的肯定,孩子聽了也會在心裡給自己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