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你知道哪些關於先秦時期的成語?有何分享?

吉耶221


先秦時期的成語很多,在《史記》中,光一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就有14個成語:

涉及趙括的成語:紙上談兵

涉及趙奢的成語:狹路相逢

涉及廉頗和藺相如的成語:刎頸之交、布衣之交、白璧微瑕、玉石俱焚、兩虎相爭、價值連城、怒髮衝冠、完璧歸趙、澠池之功、負荊請罪、廉頗老矣和將相和。


孤舟釣江雪


【百家諸子】: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諸子:指孔子、老子、莊子、荀子等。後來對先秦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

【九流賓客】:先秦到漢初有法、名、墨、儒、道、陰陽、縱橫、雜、農九種學術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種人物。

【九流十家】:先秦到漢初各種學說派別的總稱。

【愷悌君子】:愷悌:平易近人;君子:先秦時代對諸侯卿士的美稱。泛指品德優良,平易近人的人。

【諸子百家】:原指先秦時期各種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個派別,後用來對先秦至漢初各種流派的總稱。


東派閣主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揹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竊符救趙

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臥薪嚐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

  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嚐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抱柱之信

出自《莊子·盜蹠》尾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樑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裡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髮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等等等太多了!!!

  



尋思啥呢


成語很多,分享三個。

春秋時,吳公子季札有一次訪問各國,到了魯國,因為魯國是禮樂最完備的國家,季札便要求全面的欣賞一下週朝各國的歌曲。

據"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和"史記,吳太伯世家"載,當時魯國就特地為季札舉行了一次演出,樂工們把各國代表性的音樂,歌曲依次一一演奏和表演,真是個個精彩。而又各有特色。季札的欣賞能力很強,每聽完一個國家的歌曲,總要讚美一番,評論幾句,而且說的非常內行。例如他聽完齊國的歌曲時,說道:"美哉!洋洋乎,大風也哉"(好啊,宏大極了,真是大國的風度呀!)。

後來,人們形容大國風度,就叫"洋洋大風"。

季札看到美妙無比的歌舞時,還曾讚歎道,"觀止矣!若有他樂,我不敢請已!(太好了!如果繼續演奏下去,我絕不要求停止!)。

後來人們以"歎為觀止"作為讚賞之詞,來讚美某件事物好到極點,沒有比他更好的了。

當時季札這樣逐一欣賞讚美,並且逐一發表評論,輪到末了,演奏檜,曹等小國的歌曲時,他就不再說什麼了。即所謂"自檜以下,無譏也"。檜,也寫作鄶,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在今河南密縣東北。曹國也很小,在今山東曹縣。對於那樣的小國,是不能和其他國家做同樣要求的,所以"自檜以下"的小國,季札就沒有表示什麼意見了。

後來人們對於不屑評論的等而下者,就稱之為"自檜以下"。





木山文


中國成語太多,而且絕大部分熟悉的成語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而來。

四經五書

諱莫如深

買櫝還珠

鄭人買履

守株待兔

畫蛇添足

杯弓蛇影

邯鄲學步

葉公好龍

圍魏救趙

人盡可夫

刎頸之交

負荊請罪

紙上談兵

一鳴驚人

一飛沖天

管鮑之交

高山流水

半渡而擊

一字千金

徙木立信

一鼓作氣

。。。。。


小何才漏尖尖角


先來了解一下兩個最,一個是總有最多成語的人——韓信,他不是先秦時期,不說他。還有一個是總有成語最多的城市——邯鄲,她擁有的成語基本上都是先秦的。

邯鄲學步、邯鄲匍匐、邯鄲重步、負荊請罪、竊符救趙、奉公守法、曠日持久、完璧歸趙、盛氣凌人、不遺餘力、紙上談兵、一字千金、南轅北轍、鹿死誰手、鷸蚌相爭、瓜田李下、驚弓之鳥、不翼而飛、狗尾續貂、路不拾遺。

夠了嗎?


花間閒度3


一、道家經典。

《老子》:根深蒂固、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哀兵必勝、得寸進尺、金玉滿堂、虛懷若谷、知足常樂、出生入死。

《列子》:高山流水、迫在眉睫、杞人憂天、愚公移山、朝三暮四、一毛不拔。

《莊子》: 相濡以沫、莊周夢蝶、鵬程萬里、白駒過隙、越俎代庖、扶搖直上、望洋興嘆、邯鄲學步、失之交臂、捉襟見肘、庖丁解牛、東施效顰、井底之蛙。

二、儒家經典。

《論語》:愚不可及、舉一反三、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後生可畏、巧言令色、察言觀色、欲速則不達、當仁不讓、盡善盡美、循序善誘、欲罷不能、過猶不及。

《荀子》:青出於藍、開源節流、積土成山、兵不血刃、約定成俗。

《孟子》:杯水車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揠苗助長、五十步笑百步。

《禮記》:負薪之憂、杜舉、杞梁之妻、苛政猛於虎、嗟來之食、節哀順變、美倫美奐、玉不琢不成器、孤陋寡聞、教學相長、半途而廢、固執、特立獨行、同志。

《詩經》:憂心忡忡、新婚宴爾、信誓旦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孔武有力、萬壽無疆、風雨飄搖、桃之夭夭、袍澤。

《周易》:否極泰來、歧途同歸、無妄之災、突如其來、匪夷所思、革命。

三、法家經典。

《韓非子》: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智子疑鄰、三人成虎、令行禁止、濫竽充數、買櫝還珠、分桃。

四、雜家經典。

《呂氏春秋》:竭澤而漁、掩耳盜鈴、一鳴驚人、刻舟求劍。


國學經典推廣


先秦時代就是秦朝成立以前吧,現在能想起一個來:

秦晉之好

摘抄如下:公元前676年,晉武公之子姬詭諸繼承君位,即晉獻公。獻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齊桓公女兒齊姜,齊姜則與當太子的姬詭諸有私情。姬詭諸繼位後,把庶母齊姜娶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後來的秦晉政治聯姻中嫁給秦穆公為夫人,這便是所謂“秦晉之好”的開端。在此後二十年間,又有過兩度“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但後來漸漸將男女之間的婚姻也稱作結為“秦晉之好”。


巭豸刂


【哀兵必勝】哀兵:指由於受壓迫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由於被壓迫、受欺侮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語本《老子》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寶,指身體。)一說,“哀”有慈愛、憐惜的意思,“哀兵必勝”又可解釋為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必勝。所以《老子》六十七章中說:“慈故能勇。……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比喻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

【愛屋及烏】語本《尚書大傳·大戰》“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意思是愛那個人而連帶地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後來也以比喻愛那個人而連帶地喜愛跟他有關係的人或物。

【握苗助長】ya miao zhu zhang攝:拔。《孟子·公孫丑上》裡說,宋國有個人嫌莊稼長得太慢,就把苗一棵棵地往上拔,回來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了趕忙去看,苗都枯死了。後來就用“揠苗助長”比喻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楊柳145822138


知道三個。一個是"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是春秋時期晉國未分開時,趙氏宗主趙無恤手下有個謀士姓張,幫助趙氏打敗了荀氏,發展了經濟後,請辭時說的一句話,大意是縱觀歷史,功高蓋主的人,幾乎都沒好下場,我不敢忘記。第二個是"俯首甘為孺子牛″,也是春秋時期,強大的齊國諸侯齊景公為小兒子孺子當牛騎,磕掉門牙仍滿面笑容。三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春秋時期,晉國,有人給魏氏宗主送去幾個漂亮的舞女,他想留下。為了勸諫他,有兩個謀士在他家吃飯時見什麼吃什麼,亳無禮節。然後指著肚子對魏氏宗主說,您不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意思是你不能像我們一樣,什麼也往肚裡塞,於是魏氏宗主退掉了舞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