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越來越多的人疲憊在大城市的生活中,總想著看看這大世界,遠的不說就國內而言,很多人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被金錢困擾就是被時間困擾,每次看到別人出遊的美照,心中難免有些許的失落感,然而這都是正常的!

有的遠方雖然此刻不能說走就走,但深入瞭解它也許以後有機會去呢?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說起大西北不得不說的就是張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出名,古稱甘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也是河西四郡之一,歷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活動中心,在絲綢之路上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方,但因張藝謀的一部《三槍拍案》而出名,成為全國乃至國外眾多驢友來張掖必打卡的美景地,吸引著無數攝影者翻山越嶺而來。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但很少有人把張掖深度瞭解,大多數人的行程莫過於西北環線,只會途徑丹霞地貌而去往下一站,其實此地真正的精髓已經全然錯過,眾多的歷史文化在這座城市依舊屹立不倒,等待著更多人的探索和瀏覽!


張掖臨澤縣丹霞地貌

位於臨澤倪家營南臺子村,距張掖市40公里,可自行搭車去倪家營村,也可以包車前往,讓張掖丹霞地貌一夜成名的是2009年底上映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景採集工作即使在張掖完成。在方圓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與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丹霞地貌屬於紅層地貌,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遊客在景區內能看到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特別是在陽光的照耀下,各處造型奇特的山地丘陵色彩斑斕、氣勢磅礴。這讓景區攝影愛好者的天堂。雨後放晴的丹霞色彩更加濃烈。每天拍攝時間是在下午景色更好,這時的丹霞有層次感,景區內有很多觀景臺,而4號觀景臺是拍攝日落和日出的最佳為主。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山丹縣焉支山

位於位於甘肅山丹縣城東南40公里處,張掖市區出發一個半小時大巴可到達,路途可觀賞祁連山下平原以及遠眺祁連雪山,來回八十元大巴費用,焉支山出名,始自西漢,那時匈奴盤據河西,阻塞西域通道,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大軍征戰河西,直抵焉支山下,幾番鏖戰,逐匈奴於大漠之北,於是就有了匈奴那首“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千古絕唱。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大軍在青海高原北重傷吐谷渾,取道大斗拔谷進入張掖郡焉支山下,設觀風行殿,會見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設等27國貿易使節。高昌王和伊吾設慕中華和隋王朝的富庶,各獻地數千裡,裴矩提出的‘“皇華遣使,弗動兵車,渾厥可滅,混一戎夏”的目的基本上達到了。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焉支山位於祁連山下北,屬於獨立的山脈,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屯兵的重要位置,主峰磨盤山頂海拔近4000米,登臨山頂,縱目眺望,可一覽河西走廊千里地域,常年溫度在二十度左右,儘管是五六月山簡仍然有冰雪未融化,成為夏季登山徒步以及避暑的勝地。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經過近年的旅遊開發,焉支山以及擁有完善的旅行徒步登山線路,一路上經過的地方樹林叢生,非常清爽舒適,石頭與木板的道路徒步別有一番滋味,徒步線路的海拔2900多米,山頂可遠眺祁連山脈,置身於戈壁的綠洲感受清爽。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市區大佛寺

位於張掖市區中心地帶,緊靠甘州市場和廣場,距離汽車東站以及西站兩公里左右,大佛寺又稱睡佛寺,寺院始建於公元1098年,曾為佛教勝地,室內臥佛涅槃像長34.5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是全國僅存的四大皇家寺院之一。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西夏崇宗帝李乾順繼位時,母親梁太后信奉佛教,常常與信男善女在焚香拜佛,梁太后去世後,崇宗敕建大佛寺,供奉佛像為母祈福。

公元1103年,西夏乾順帝賜“臥佛”之額;

公元1419年,明成祖賜“弘仁寺”之額,

公元1427年,明宣宗賜“寶覺”之名;

公元1678年,清康熙帝賜“宏仁寺”之名。

位於市區中心參觀方便,而且是全國保存較好,佛像以及牆壁的壁畫都保存的較好,是當地善男信女祈福的地方。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木塔寺

位於張掖市區廣場,多路公交均可經過,始建於北周以及更早時期,現存木塔重建於1926年,為張掖市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據《重修萬壽寺碑記》載,“釋迦涅盤時,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萬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據《甘鎮志》記載:後周時已有之,隋開皇2年(公元582年)重建,唐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敕尉遲敬德監修,明清均有補修,其建築技巧集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製作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木質結構靈活設計,結合了當地環境而建造,可抵禦大風屹立不倒,每年的元宵節花燈與木塔寺燈光格外亮眼,有人不遠千里專程前來觀賞此塔。

塔高32.8米,八面九級,每級八角有木刻龍頭,口含寶珠,下掛風鈴,塔主體為木質結構,外簷系樓閣式建造,塔身內壁空心磚砌,每層都有門窗、樓板、迴廊和塔心,窗上雕有花飾,門楣嵌磚雕橫額。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全塔沒有一釘一鉚,全靠差斗拱、大梁立柱連結,縱橫交錯,相互拉結渾然一體。其建築技巧集世界之木工、鐵工、畫師技法於一體,製做精巧。登上塔頂,扶欄遠眺,全市風光盡收眼底。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

位於張掖市區東北處56公里,號稱中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與丹霞地貌有著同樣的異域風情,近幾年新開發的景區也被不少人所忽略。

交通目前可選擇包車前往,旅遊專線每天僅一趟通往景區。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平山湖大峽谷海拔高度1500至2550米。其地質構造屬於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岩”,距今已有一億八百萬至兩億四千萬年。峽谷以流水溝壑為基本特徵,山勢低且平緩,以沙石山為背景。主要以紅白和赭紅色為主色調,色彩略顯灰暗。多呈圓錐或柱狀,造型奇特。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自從開發以來曾多次舉辦戶外徒步活動,也受到很多徒步戶外的愛好者光臨,景區內主要為棧道徒步為主,可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季都可以徒步的地方,尤其冬季的雪景更為美。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張掖肅南馬蹄寺

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北距張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

當地流傳著,傳說曾經天馬飲水在此留下一個腳印,稱為馬蹄寺,天馬留下的蹄印至今還被供奉在馬蹄殿裡。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兵擊敗匈奴收復河西后,有人說祁連山下的大草灘是天馬與人間馬生兒育女的地方,因為有天馬帶來的基因,這裡的馬膘肥體壯,能征善戰。個個是良種,匹匹是寶馬。人們給這種馬取名山丹馬,大草灘變成了漢軍養馬的地方,後來逐漸變成了歷代養馬的基地,變成了亞洲世界第二的馬場。

「西北篇」去到這些地方,這趟張掖旅行無遺憾

領略大西北的風情,張掖是不容錯過的一站,想必喜歡大西北的人們也都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妨住上幾天深入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