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上科大一期”畢業,新型研究型大學怎樣培養科創人才?

“上科大一期”畢業,新型研究型大學怎樣培養科創人才?

“上科大一期”畢業,新型研究型大學怎樣培養科創人才?

上海科技大學首屆本科生畢業

辦學規模不大,卻接連在《自然》《科學》等頂尖期刊發表科研成果;招生不多,超七成學生選擇在科創路上繼續深造,並紛紛獲得世界一流高校的青睞。2014年的夏天,上海科技大學迎來了首批本科生。那時,學校僅有一幢宿舍樓,校園建築還只是一張藍圖,常任教授隊伍也尚未建立……但依然有一批學子放棄原本穩妥的推免路,選擇和這所年輕的學校共成長。而今,位於浦東海科路的上科大,已經成為張江科學城中一抹充滿活力的亮色,一個響噹噹的新地標。

“上科大培養的學生有什麼不一樣?”“上科大培養科創人才的模式能成功嗎?”這些好奇的聲音,在上週末的首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38%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前往國外攻讀研究生,已獲得錄取通知書出國深造的畢業生人均收到2個以上世界知名大學的邀請;34%的畢業生選擇在上海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繼續深造;17名2014級本科畢業生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等身份在知名學術期刊或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0篇。畢業典禮上公佈的這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這些“上科大造”是如何煉成的呢?

“上科大一期”毕业,新型研究型大学怎样培养科创人才?

陳安琪與導師林柏霖在實驗室

6月5日,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來上科大調研時,來到師生中間,同大家交流互動。物質學院的陳安琪作為優秀畢業生的一員,暢談了自己在學校學習、科研和實踐感受。這位被點讚的“女學霸”可謂名副其實。她不僅保持著全院第一的好成績,今年2月還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雜誌姐妹刊《焦耳》上發表論文,對二氧化碳減排提出了顛覆性的結論。“我這篇論文是分析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在火電減排中的可行性。接下來希望將該技術產業化,應用於高碳排放行業的減排上。”

無獨有偶,還有不少敢於挑戰、勇於創新的上科大學子在世界舞臺展現自己。今年1月,上科大2014級信息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胡海旻迎來了他科研之路上至關重要的一步:在導師的指導下,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學術論文被美國控制會議接收,他將參加該會議並作口頭報告。在這篇論文中,他與課題組成員合作,設計出了運轉週期在毫秒級別的實時控制算法,併成功地在一個複雜無人機模型上實現了仿真模擬,驗證了算法的優異性能,填補了這一領域空有理論但沒有軟件實現的空白,在諸如輸電網絡、自動駕駛以及航空航天等前沿工程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科生搞科研也能“大幹一場”

對上海科技大學的本科生而言,要找一個字形容四年的學習生活,那一定是“忙”。除了必修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中華文明通論”“世界文明通論”“科技文明通論”等人文社科課程也讓上科大學子覺得“真的不容易”。很多自然科學基礎課和專業課都依據國際標準設計,採用英文教學,同步使用原版經典教材。

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是上科大“國際化無縫銜接”培養特色的一個縮影。除了在校內推行國際化的本研教育,上科大還積極與國際一流大學開展合作,構建國際化的學習網絡。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紛紛加入上科大的“朋友圈”。

國際化教學模式的成果顯而易見,出國交流的學生往往能迅速適應國際一流名校的教學模式。2016年,奔赴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交流的六名學生,都拿到了全A的好成績。四年前放棄清華大學,選擇上科大的上海男生王一帆就是其中一員。“有一門大課有300多人上,滿分120分,平均分60分。我拿了115分,全班前五!”他很是驕傲。

“上科大一期”毕业,新型研究型大学怎样培养科创人才?

生命學院學生在做實驗

“科研無縫銜接”是上科大培養的另一大特色。2014級生命學院本科生陳鎮榮入學後驚訝地發現,導師之一就是iHuman研究所執行所長劉志傑教授,在導師的指導下,陳鎮榮早早進入實驗室,培養了不俗的科研實力,在收到包括康奈爾大學等名校的多份錄取通知書後,陳鎮榮說:“跟這些學校溝通的時候,他們都提到了我的實驗室經歷,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點。” 選擇就業的同學同樣感受到了“科研無縫銜接”帶來的競爭力。2014級信息學院本科生燕柯宇畢業後將到某半導體公司工作。她提到求職中的一件趣事:“在面試結束確認錄取後,面試官才發現我是本科生,他大呼不可能,本科生怎麼會有這麼多接觸科研項目的機會?在上科大,只要你願意學習,學校會盡全力為你提供一切資源和平臺。”

據介紹,截至今年5月,上科大已選聘469位教授,包括293名特聘教授和176位常任教授。這其中有4名諾貝爾獎獲得者、3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物質、信息、生命三個方向已經初步建立了高水平的科研團隊。(郜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