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你觉得,养鸡、养猪一年能赚多少钱?

10万、20万?100万?

不,70亿!

在中国有这么一家养殖场,去年靠着养鸡、养猪,纯利润竟然达到了70亿!!

不开玩笑,这家养殖场,每年出产8亿只鸡,连起来可绕地球6圈,去年全年营收更是高达555.57亿。

卖8亿只鸡。。。营收555.57亿。。。纯利润70亿。。。对养殖户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但确实被这家公司做到了。

这家名叫温氏集团,中国最大的畜牧业公司,公司的创始人温鹏程,做了一辈子农民,超级低调务实,又会经商,2016年的百富榜上,有8人都是来自温氏集团。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因此这家公司也被外界誉为“农业里的华为”,养猪、养鸡竟然全球第一。

一家畜牧场,凭什么与华为这家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公司之一相提并论?吸金能力为何比一些高大上的五百强和互联网公司高出几条街,背后的企业家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了解温鹏程,这位畜牧业养殖大王的奋斗史。

01

时间回到2015年11月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

当时针指向北京时间9时25分,开市宝钟洪亮响起,宣告温氏集团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整体上市。

上市当天开盘市值突破2000亿元,6700多位温氏股东非富即贵,诞生13个亿万富翁。

恐怕连温北英老先生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企业,竟能靠着养猪养鸡,成长为市值千亿的温氏帝国。

1957年,反右派斗争在全国划定了55万余名右派分子,父亲温北英没有躲过这一劫,黯然回到粤西老家,新兴县石头冲村务农。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消沉一段时间后,温北英突发奇想,为何不养鸡为自己谋一个出路?

但在物资匮乏捉襟见肘的年代,创业异常艰难。

缺资金,他就硬着头皮四处奔走;缺饲料,他就下河捞鱼捞虾,用自己的口粮喂鸡;缺疫苗,他就上山采集草药;缺场地,他就把自己老宅改造成养鸡场;缺采暖,甚至让鸡与家人围在一起取暖过冬……

但老天却总是和他作对。每逢肉鸡长大准备上市,都会降临一场瘟疫,连续三次,温北英眼睁睁看着千辛万苦养大的鸡口吐黄水,闭目缩颈的死去。

瘟疫把温家家底掏空了,连余粮都已经喂鸡了,一家人抱头痛哭,成为村里人讥讽的对象。

面对这些冷嘲热讽的言语,温北英心碎不已,又看看饿得头昏眼花的儿女,他必须得强忍着不能垮掉,幸运的是,妻子梁焕珍始终无条件地支持他,于是温北英决定拿出最后一点积蓄,再赌一把。

后来温北英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赚了不少钱,曾经讥讽过他的村民,反过来低三下四地请教他养鸡技术,晚年的温北英回忆起那段往事时,他说其实他很感谢那些嘲讽过他的人。

从一介匹夫到千亿帝国掌门人,这对父子主要用了以下三招:

第一招:

“公司+农户”模式

父亲的一切艰辛和不易,儿子温鹏程都看在眼里,18岁的他,在别人都要抢着考大学的时候,毅然回到农村和父亲一起养鸡!

上阵父子兵,温北英二话不说,带着一家老小跑到簕竹农场安家落户,准备找一块地方实现他一生的抱负。

温北英联合七户农民,再加上儿子温鹏程一共八个人,每人集资1000块钱,筹办起了簕竹鸡场,这也是“七户八股”的由来。

办场初期由于经费不足,设备极其简陋,但这都难不倒温北英,他先是把一块荒蛮之地挖成鱼塘,在塘面上建鸡舍,利用鸡粪养鱼,塘边种果树,由此形成了一个鸡、鱼、果立体式的生态系统。

但仅仅是凭借一些小聪明,温北英依旧弥补不了资源缺失的短板,开场开了两年,簕竹鸡场的种鸡饲养规模仍然只有1000只左右。

闭关苦思冥想之后,温北英终于憋了一个大招!他找来自己的农民兄弟姐妹们跟他们说,”亲,来做我的小伙伴吧。"于是这句话诞生了让现在无数人争相模仿的温氏模式——公司+农户。

“公司+农户”模式不但实现了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大量低效率、小规模的农户由散兵游勇的状态变成一股合力,使农户真正参与产业化竞争。

这样一来,簕竹畜牧联营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公司总产值1986年为36万元,1987年上升为100万元,1988年再度飙升为235万元;养鸡利润也由1986年的5万元上升到1988年的37万元。

变革的推行,使股东们都成为了“万元户”,这在当时来说有如神话。

具体做法也特别简单,就是温北英提供鸡苗和技术,农户负责建养殖场去养,这种模式不仅把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充分激活,而且还调动起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消除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市场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那时候根本没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而温北英这一招,正式时下最流行的“轻资产”模式。

这一模式让温氏模式备受瞩目,2014年温氏实现上市肉鸡4亿只、肉猪95万头,整体销售规模达到了63亿元,合作养户获利6.3亿元。

第二招:

“科技兴农”

没有高科技作支撑的农业

永远没前途!

社会上对农业行业认知偏颇,甚至还停留在“低端,土包子”的认知上,但温氏集团,处处都是高科技。

在创业初期,温鹏程也是门外汉,对养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建猪舍、买猪种、购饲料到巡栏、喂料、防疫,温鹏程对每个环节谙熟于心,硬生生摸索出一套养猪经验。

除养猪外,温鹏程还要亲自杀猪,带头卖猪肉。总是天没亮就起来嚯嚯磨刀,宰杀一头猪,再把猪肉分成几份,吃完早饭便和亲戚分头出去卖猪肉。

几个年轻人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车的尾架上架了两个箩筐,上面置一块厚木板,那个年代吃猪肉是个奢侈的事情,一小块一小块的卖到很晚才能回家。

二十出头的他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猪倌。

但只要瘟疫一来,他所有的努力都会化为泡影,一切从零开始。

温鹏程与父亲两人当年就默契地意识到:农业要想发展,必须科技先行!

然而,他们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其他股东的认同,因为,引进科技意味着大成本的投入。这一次,又是温鹏程坚定地站在了父亲的背后,顶住一边倒的巨大压力,与反对派展开激烈的论争。

在父子俩的坚持下,公司很快便建起了漂亮的每个单位三房一厅的“专家楼”,准备筑巢引凤。

几经周折,温氏终于成功邀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相关专家及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加盟集团。

这一年,温氏父子毅然拿出公司10%的股份换取对方的技术支持。

无疑,此后公司的发展,作证了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公司的快速扩张提供了动力。

专家的加盟使公司的发展如虎添翼。请专家前,公司年纯收入是120万元左右(1992前),可请专家后,年纯收入马上达到246万元以上(1992年后)。扣除30万元请专家费用外,净赚220多万元。这个成果,让原本认为自己太吃亏的股东反对派们心悦诚服。

温鹏程在集团内的威信日益高涨。

在温氏父子的领导下,公司尽管遭受了非典、禽流感等行业危机的双重打击,在同行企业先后倒掉30%、50%的情况下,温氏集团却逆风飞扬,保持持续增长。

2004年,温氏仍实现上市肉鸡4亿只、肉猪95万头,整体销售规模达到了63亿元,合作养户获利6.3亿元。

第三招:

“让利于农”

坚持不与农户争利,

动不动就给农户补贴36亿!

自古常言英雄命短,1994年3月,温北英因为长期积劳成疾驾鹤西去,温氏集团的接力棒就交到了温鹏程的手里。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温鹏程

而温鹏程也不是个等闲之辈,他谨遵父亲的教导,拥抱高科技的欲望甚至比他爹还强烈,早在1991年,温鹏程就敢投资17万干信息化建设,每一个养殖农户领取一次鸡苗、饲料、疫苗等都会在电脑上进行完整的记录。

等到自己真正熬出头了,温鹏程便在信息化武装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他先后斥资建了两个云数据中心,共100多台服务器,甚至还拥有高达130多人的开发团队,即便是一些高科技公司也不敢相信这是一家传统农企的配置。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现代化的温氏集团)

也就是说,从一只小鸡苗入库开始,到它的一天三顿饭、打针吃药,再到生孩子或进入社会,都不用人们担心,以前养5000只鸡可能需要四个人,而如今只需要一个人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对养殖场的整体管理,还不耽误吃饭约会。

这家鸡场一年净利润70亿,你瞧不起的行业里,有人正在闷声赚钱!

温北英去世10年后,中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禽流感疫情,养鸡户损失惨重。

放在普通人身上,肯定要让农户承担大部分损失,可温鹏程却坚持认为不能与农户争利,也不该将市场风险转嫁到养殖户身上,于是他就把在养猪赚到的钱拿出来,赔了36个亿给养鸡农户,这相当于一年下来全白干。

2013年,温氏再次遭受了禽流感的袭击,当时温氏每天的亏损额近3000万元,华东市场甚至全部瘫痪,累计亏损超过30亿。然而即便是在亏损严重的情况下,温鹏程仍然向所有合作养鸡户保证,每只鸡至少有一块钱的收益。

经此一役,温氏彻底奠定了在养殖户心中的地位,如今在5万多个养殖户中,有95%以上都与温氏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经此一役,温氏彻底奠定了在养殖户心中的地位,如今在5万多个养殖户中,有95%以上都与温氏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只有传统的产业,没有传统的企业和企业家。

为什么温氏能做这么好?总结起来十二个字:全员持股、重视科技、让利于农。

如此一来,哪怕是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也能孕育出一家独特而伟大的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