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亚父范增要杀刘邦,为什么自己不杀,为什么一定要项羽杀呢?其中还有什么故事?

房眼世界


亚父范增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岁,但他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所以在项梁、项羽带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在会稽起事之后,范增就去投奔了项梁。

后来陈胜死了,范增给项梁分析陈胜为什么会败,陈胜打着楚国的旗号,却不立楚王的后代,而自立为王,这样的结果,就是陈胜的部下也有样学样,而项梁是项燕的后代,而项燕在楚地威望很高,所以大家都来依附他。

只要项梁能够找到楚王的后代,然后立他为楚王,那么就会有更多人来支持他们,项梁就听从了范增的意见,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然后立他为楚怀王。

公元前208年,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而楚怀王不甘心做项家的傀儡,所以就让宋义担任上将军,项羽做次将,而范增为末将,项羽之后就把宋义给杀了,那么楚军就到了项羽手里。

楚怀王与大家约定,先入咸阳的,大家就立他为关中王,但是他们又怕项羽抢了这个功劳,所以就项羽北上救赵,去打秦军,而让比较仁厚的刘邦西进打咸阳。项羽有巨鹿之胜,刘邦也趁机攻入了咸阳城。

范增这个时候就劝项羽说,刘邦这个人在老家的时候,是很向往过奢靡的生活的,但是到了咸阳城,却没有这样做,将这些东西都封存好,说明他的志向不小,而且我看他,有天子之气。

范增虽然是亚父,他知道刘邦是个人物,他特别想杀刘邦,可是这个诸侯联军的统帅是项羽,而且刘邦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自己显然无法杀刘邦,他也指挥不动大军去攻打刘邦,毕竟项羽还在呢。

既然项羽后来听了项伯的劝,没有率大军攻打刘邦,所以就摆了鸿门宴,而刘邦也确实来了,兴许范增与项羽之前有讨论过,掷杯为号,然后杀掉刘邦,可是刘邦一过来就是一番解释和服软,项羽又犹豫了,范增就多次拿出玉诀,给项羽打眼神,让项羽要下定决心。

可是项羽就是无动于衷,显然还是犹豫了,范增就赶紧叫项羽的堂弟项庄过来,吩咐他舞剑助兴,然后找机会把刘邦给杀了,这种意图显然很明显,项伯看出来了,也出来舞剑,阻止项庄,项庄自然不能成功。

张良就赶紧让樊哙过来,樊哙对项羽一通批评之后,项羽心生惭愧,最后刘邦假装上厕所就逃走了,然后留下张良向项羽和范增献上礼物。

可见,范增当劝不动项羽的时候,他自己也行动了,就是要杀刘邦,可惜被项伯、张良两个人联合化解了,这个就是他想杀,而办不到了。


历史简单说


千百年来,鸿门宴的事情存在众多争议,更多的说法认为,项羽身为贵族血脉,不屑于做出龌龊之事,但真相与范增有很大的关系!


霸王项羽设下鸿门宴,而刘邦敢于赴会,必然有所依靠;此次的宴会目的其实很简单,起义军取得胜利之后,众多势力应该妥善分配领土,然而刘邦却一口吞掉;此次会面让刘邦也知道自己不能独自享受,只好打开函谷关进行赔罪,而项羽则不费丝毫力气就取得偌大的好处!从而就没有必要斩杀刘邦。

而范增煞费苦心安排的局势,怎么会如此便宜了刘邦,多次提示霸王开始行动,但项羽不为多动;无奈之下便让项庄舞剑助兴,从而完成计划;但依旧未能如愿,被刘邦发觉后找借口逃离了,那么范增为什么不直接将他斩杀于此呢?



这时候纪要说起霸王与范增的间隙了;在史料记载中表明二人多次发生分歧。而所谓的鸿门宴也许就是给项羽挖的坑而已,因为在大局未定之前,就算杀了刘邦,也不能将汗军收编,从而其他势力如果消化这庞大的力量,那么将是极大的威胁。也会给楚怀王借口,从而顺应局势杀掉项羽。

那么范增为何不设下人手,将刘邦袭杀于此呢?不是他不想这样做,而是不敢;由于种种是事件,导致项羽与他已经没有信任可言,虽然表面没有任何异常,但私下里关系已经疏远了;如果真的出手,那么自己的下场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使在之后的战役中围困刘邦,也未能擅自动手!



而苏东坡曾说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从中就可以断定,他们之间存在的鸿沟再也无法翻越,从丧失项羽信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小伙伴们认为呢?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哦~


大秦国治粟内史


在军队中主帅的命令或是意愿有着绝对的权威,是不可侵犯和违背的。

楚汉时期奇才能人无数,说起范增不管是在史记还是汉书中他都是被附加于项羽本纪里,史料中并没有为其单独列传,表面看来范增好像是项羽方面不可多得的谋士,其实由于项羽个人过于自负骄傲,所以对于自己的谋臣大将有一种警惕不信任感。项羽从来没有把范增当作真正的亲信幕僚,在这一点上范增可能也有所察觉。楚汉争霸中范增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和出彩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真的很普通,甚至不如广武君李左车和后来劝说韩信三分天下的蒯彻。


史记只是简单一句“好奇计”概括了范增其人,可他的奇计在项羽面前一回也没起作用,项羽怎么可能信任他呢?范增以七十岁高龄出士,我想他并不是为的将来拜将封侯功成名就,实际只是想证明或者验证一下自己一生所学罢了,结果是他所投非人所学不精。如此说来范增也是个略有悲情色彩的可怜人。

我们就来看看范增仅有的几次谋略还遭失败的过程:第一回就是著名的鸿门之宴,范增又向项羽打手势又指使项庄舞剑也没有把刘邦留下。第二回范增就想既然杀不死你刘邦,那就困于巴蜀死地吧。计策是高明的,他他不该让秦国人都憎恨的章邯、司马欣、董翳等人去守关中,如果换成龙且、季布、钟离昧的话结果会大不一样。也许刘邦会更加艰难。第三回彭城之战刘邦失败后,项羽不听范增劝说对刘邦继续追击,错失最后打败刘邦的良机。



总结范增谋略屡遭破产的原因是:他不善于根据项羽的性格委婉回旋的提出建议,从而使项羽乐于接受,总认为只要是计谋正确就是可行的;还有就是范增没有杀身成仁勇于担当风险的勇气。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年逾古稀的亚父范增一眼就看穿刘邦是什么货色,所以和项羽说好要借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于是有了后来的鸿门宴,但是席间三次举玉玦暗示项羽杀刘邦,见项羽不为所动,离席安排意在沛公的项庄舞剑,结果被项伯从中作梗没能得逞。



可见范增是下了一定要项羽杀刘邦的决心,见项羽不成,也进行了越俎代庖的安排。题目问为什么自己不去杀,试想一个提刀都难的古稀老人怎么可能自己去杀张良在侧的刘邦呢?后来悍将樊哙出现,那就更不可能了。范增作为项梁的谋士,项羽的亚父,一切被尊重的地位都是项家给的,之所以给他,也是因为这一大把年纪的他不会再为金钱美色所驱了,只能用感情来让他拼死为楚国的复仇大计献策。他自然明白君为臣纲的道理,所以一定是要在项羽指令下行事,而他一心为公,看透刘邦小人得志将葬送项家一切努力,急火攻心,不顾君臣之礼私下安排项庄舞剑,刘邦逃走后更是气急败坏的说“竖子不足与谋!”这时候已经完全出言不逊没有人臣之礼了!



其实,项羽怎么会不懂得斩草除根的道理?当初杀宋义,坑秦卒他又何尝心软过?只是项羽身上肩负太多国仇家恨,只要对推翻秦朝有利的他都会去做,刘邦和他算是一起打秦朝的战友,本来就有“关中王”的约定,现在杀了他不仅陷自己于不义而且失去一个可以借用的同盟。楚国尚武不尚德的文化让他也对自己将来能控制地痞出身的刘邦充满自信,而且即便杀了刘邦,当时的乱世还会有更多的“王邦”“李邦”出现。而他自己因为项梁缘故待范增如父,却不能容忍范增真正把自己当儿子,所以后来陈平离间计可以得逞,还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最终备受心灵和病痛折磨的范增落得客死他乡。



墨梅逸清寒


首先,亚夫范增自己杀过,并不是没有杀;其次范增是谋臣,还是要讲规矩;最后只有项羽亲自下命令杀刘邦,才能震慑群雄,也不担心身后事。

范增自己是一介文臣,所以让范增亲自动手,那不现实,也成功不了。但是范增在项羽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依旧安排了项庄,利用项庄舞剑之机,打算除掉刘邦。可惜项羽军营中有太多的老好人,而有一个老好人的身份还特殊,是项羽的叔叔,这个老好人就是——项伯(千万不要认为他是内奸,不可能的,最多不过傻)。项伯以身挡剑,保护了刘邦。所以不是范增没有自己杀,而是没有杀掉,摊上这样的队友,也难怪最后范增说“竖子,不足与之谋”。

第二,范增是谋臣,不是老大,他有建议权,但是决策权在老大的手中,他不能越俎代庖。如果作为一个谋士,替老大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主,那么结果就是比较悲催,事实上,范增最后也是要求项羽太多,所以被项羽嫌弃,也落个悲惨结局。

第三,项羽的政治智慧太低了,如果说范增直接杀了刘邦,那么范增的结局会更惨。首先项羽心胸狭隘,必定不能容忍这类事情发生,这种越俎代庖的事情,定会让项羽反感。其次,刘邦被杀,如果不是项羽所杀,其它诸侯必定要有言论,项羽为了平息言论,必定需要替罪羔羊,这时候杀刘邦的人就是替罪羔羊。(范增早就想到这些,想依靠自己亚父的特殊身份,看能否逃过一劫)

最终是没能杀死刘邦,也正与范增所预言的一样,都成为了刘邦的阶下囚。还是范增说的对“竖子,不足与之谋”。


帝国烽火


刘邦与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比项羽先攻占咸阳。其实,攻灭秦军主力主要是项羽。项羽的实力远远大于刘邦。在那个强者为王的战争年代,刘邦如果相信那个约定,霸占阿房宫里的财富,自己擅自宣布为王。必将是死路一条。刘邦审时度势。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封闭宫室,派遣使者下书邀请项羽到咸阳主事。项羽看到的是刘邦对自己的臣服,而谋臣范增看到的却是刘邦的野心。在鸿门宴上,范增说服项羽诛杀刘邦,而刘邦的反复表白与恭维,使项羽打消了杀掉刘邦的念头。范增做了努力,并没有达到目的。他一介书生,不习武功,加之年岁已大,他没可能亲自上阵搏杀。况且,项羽没有点头,他怎么能够动手呢?!


渔岸踏歌


范增与项羽预先埋伏了刀斧手,只等项羽掷杯为号!但是刘邦的一番表演让项羽不忍下手,手中的酒杯迟迟不肯扔下去,不得已范增找来项庄舞剑,让他找机会杀刘邦,又被项伯搅黄了!

我倒认为,项羽从头到尾都没想过要杀刘邦,反而是他暗中放水!为什么这么说呢,项羽带着一众诸侯浩浩荡荡向咸阳进发,被阻在函谷关,是英布攻城打败了樊哙,这时候的项羽只是楚军的上将军,与诸侯王们等级还差一大截,大家也只是同盟,这时候他们的共同敌人是刘邦一人,大家都对刘邦窃取胜利果实独享秦皇宫财富的不满...一致要求进攻刘邦,于是项羽宣布埋锅造饭第二天出兵,这期间项伯暗中告密很有可能就是项羽指使的,否则怎么可能项伯没受到任何处罚呢?


靖安智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不是他不想这样做,而是不敢;由于种种的事件,导致项羽与他已经没有信任可言,虽然表面没有任何异常,但私下里关系已经疏远了;如果真的出手,那么自己的下场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即使在之后的战役中围困刘邦,也未能擅自动手!

而且范增是项羽的军师,这也算是一个计谋,老大都不同意杀,你属于人臣怎么能违反老大的意思。





小史微课堂


某种程度上来说,范增不如王猛,一个金刀计让慕容家族遗祸三代,斯大林手下有个元帅总结过一个规律,他深知斯大林好抬杠(一如毛)凡事反着说,最终反能达到目的,伴君如伴虎,踹摩领导意图,落到奸逆身上就如严嵩严世蕃父子,落到良臣身上就如那谁来着。。


稗观野矢


项羽与刘邦在闯荡咸阳城时,曾结为兄弟。

范增为了项羽能完成复楚大业。就劝项羽动手杀死刘邦。让项羽为天下大业放下自己的私人情感。。使之让项羽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私人情感,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