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一般人只知道明朝在南京、北京建过都城,不知道朱元璋还在他的家乡安徽凤阳建过一座都城,凤阳的都城称为“明中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位称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洪武二年九月,下诏以凤阳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明中都选址在临濠(府名,治钟离县,今凤阳临淮镇)西20华里的凤凰山之阳。朱元璋派韩国公李善长、中山侯汤和筑城并“董建临濠宫殿”,下设行工部,集全国各地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等近百万人,营建7年之久。后以“劳费”为由,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此时,明中都已经基本形成。

明中都城的设计方案,并不是朱元璋凭空臆想的,无论城池布局、庙坛规格、宫门坐落、殿堂结构,以及宫殿的名称、制度都依据《周礼·考工记》。明中都的建设,直接为明朝后来的南、北两京提供了蓝本。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城建筑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12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更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明中都皇城城墙与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浙江临海城墙、安徽寿县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8处古城墙,被联合打包为“中国明清古城墙”列入申遗名单。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明中都残存城墙(网上下载)

10月15日用过早餐,驾车来到凤阳县老城,此行要去看一看明中都遗存的一座鼓楼。鼓楼建于明洪武八年,当时它是中都城重要的附属建筑,它与西边的钟楼相距6华里,遥遥相对于中都城中轴线两侧。凤阳鼓楼周围,已发展成繁华的商业区,“口”字形商业街将鼓楼围在中央。我们驾车从楼东街驶入,街道狭窄,商业繁华。慢慢驶近鼓楼时,见路边有个空档,便停下车来抢拍了一张鼓楼后景。高大的台基犹如一道城墙,下面设有三个拱门,上面是两层城楼,中间的城门洞上方镶着一块石匾,刻“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明中都鼓楼朝东面

对着鼓楼的东面拍过照,上车继续向前,慢慢绕到鼓楼的西面。西面是鼓楼的正面,门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停好车,站在广场上欣赏。凤阳鼓楼确是非常雄伟,高大的台基,下宽上窄,梯形结构,显得非常坚固。上面两层楼宇,三层重檐,歇山式屋顶,雄伟而兼具玲珑,庄严而不失大气。据说,楼额“万世根本”四个字是明太祖朱元璋御笔。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明中都鼓楼朝西面

有介绍说,凤阳鼓楼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25米,由大型城砖砌筑而成。台基下面有东西向的三个拱门,门洞外侧镶有10厘米厚的汉白玉门边。凤阳鼓楼是我国最大的一座鼓楼,它的朝向与别的鼓楼不同,坐东朝西,与相距6华里的钟楼遥遥相对。明中都鼓楼命运多舛,崇祯八年(1635年),中都鼓楼被张献忠农民军焚毁,唯剩台基,崇祯十二年修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又修缮过一次。清咸丰三年(1853年)二月,农民军李开芳、林凤翔率领北伐军经过凤阳,攻占府城,中都鼓楼被焚毁。“文革”期间,鼓楼遭到再次毁坏。1998年,凤阳县政府按旧制在遗存的台基上重建楼宇,基本恢复了明代的原貌。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鼓楼周围都是商业区

1982年,明中都鼓楼台基,以及皇城午门台基、西华门台基、明中都城墙等明中都遗迹,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国内外历史爱好者有考古工作者的关注。

明中都城的建筑,虽然大部已湮没了,但是人们只要看到这座雄伟的鼓楼,便可以想象明中都城当年是何等的规模。

安徽凤阳明中都鼓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