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大佛普拉斯》无疑是台湾电影史中不小的惊喜之作。

导演黄信尧改编自己在2014年的短片《大佛》,在有限的拍片经费下,

运用黑白与彩色的镜头交替,诙谐逗趣的旁白,草根乡土的国骂,

一一道出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哀歌。

电影有黑色喜剧的自烂自嘲,看完有点好笑,却又有深沉的余音在心头环绕。

就像结尾从大佛里传出的敲响声久久不能散去。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斩获5座金马奖,包括最佳电影的《大佛普拉斯》,是台湾36年来,再次有全台语的电影出现。

也是继1998年林正盛执导《美丽在唱歌》后,另一台湾导演作品获此殊荣。

《大佛普拉斯》由本为纪录片导演黄信尧2017年执导。本片思想性和口碑均是上乘

因着自身在多元职业之间流转的经验,看尽人生百态,自能从社会最底层的视点切入,用黑色幽默拍下了每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人的幽微。

电影中有佛像,同时又充满色欲的车震、血淋淋的杀人、粗口横飞...

擅拍纪录片的导演黄信尧,透过电影问一个问题:

”佛里头,装了什么?法律里头、道德里头,又装了什么?“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全黑白电影,全台语对白,景色荒凉,主角们活得简朴,甚或堕落。

没有现代性的繁华,像异境,像梦,也似旧时代。

在画面浮现的虚幻中,不禁要问:还有人是这样活的吗?

一切仿如脱离现实,又像到了一个极乐世界一般。

是的,我们过分习惯注目于光鲜与漂亮,这些活在底层的人,往往脱离了周遭的水平线,以及城市人的视线。

但再问深一层,我们心知肚明,很多时这种生活是能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我们所忽略,甚或不能理解的。

这种生活样貌其实并不只属于旧时代,也不只属于第三世界。

反而一直存在,反而愈加暴烈的发生在世界每一个角落,

贫富悬殊导致的生活差异,就在我们周遭。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社会常说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这四个字,毕竟连捧饭碗的力气都没有,哪有时间讲那些有的没的。“

三刷《大佛普拉斯》,它仍是我除了《血观音》最喜欢的台湾电影。

《大佛普拉斯》有一种非常诗意的气质,尽管全片的讲述似乎都脏、乱、差

至少黑白画面看起来真没什么美感可言。

但它却与现实主义的那种真实有一定的距离,在影片中给观众很大程度上的是意境遐想。

走不出的困境,奇奇怪怪的边缘人,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与陌生,甚至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长吁短叹。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我喜欢里面不怎么涉及的人性褒贬,都轻描淡写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之上。

故事完全没有说教的味道,多得那几份荒唐却也恰到好处。

《大佛普拉斯》也没有将观众带到“疯狂”的黑色幽默之上。

电影情节其实非常稚嫩,可导演的叙事和镜头传达出了十足的信心,对自己的故事和表达颇为自信。

影片直到最后才有稍微一点点的“得意”流露出来,情节上太多的疑问堆积起来,几乎都没有得到回答。

莫名其妙和不可知的荒诞多少变成了观众的困惑,太多的未知对于表达稍微有些不负责,给予观众的交代也少有不足。

但这也可以算做导演的一处妙笔。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从预告片中看,黄信尧的旁白就很精彩。

在电影里不时跳出旁白,略带磁性的台语,有味道的与全片下港人生接连。

他在影片中说:“有钱人的人生是卡乐佛(Colorful),没钱的人只能跟着人喊万得佛(Wonderful)。”

短而精的一句话,正是《大佛普拉斯》要呐喊的台湾底层人的心声。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导演有提到这是一部将悲剧演成喜剧的片子。

确实如此。这部片最大的特色,在于贯穿其中的导演旁白,导演几乎像是破哽一样,将此片内容当成说书似的讲。

但也因为这说书般的旁白,这部片才有点喜剧的调调。

如果拿掉那些旁白,我会觉得此片会变成非常严肃、宛如台湾新浪潮一般的台式电影。

毕竟,即便有了人物旁白,影片到最后,仍然有种沉重的气息。就算要当成喜剧,也是很难笑的出来。

或者说,这是一部不严谨的黑色喜剧。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有钱的人生是彩色的,贫穷的人生是黑白的。

这句话看来荒谬可笑,可在现实社会当中,这样的一句话好像说来有几分道理,至少在你我认知的现况中,那种”出生没有含着金汤匙没关系,靠着努力照样能出头天“的成功有多少?

虽然总是说”人生来平等“,但其实我们都明白,这句话只是说来安慰他人用的。

没权没钱的我们,跟很多富二代相比,真的就像一台老旧的黑白电视机或狗仗人势那只狂吠的狗。

讲这种话对他们也许不公平,只是从一出生开始便已失去了比较的意义,不是吗?

由此看来,黄信尧用的黑白镜头尤为明智。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充满无奈的电影,从里到外、从上至下,没有一处不让人感到无奈,很想大口叹息的那种无奈。

在各种脏话逗得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其实夹杂着不少不甘心以及无能为力,男主角肚财那句”人家就能叫启文,我只能叫肚财“,听来格外心酸。

这种不对等在电影中到处可见,黄信尧可说火力全开的嘲讽着台湾社会上层菁英与底层百姓的不平等。

只是他用了幽默到不行的剧情、对白、角色去和缓一切。

只是当最后一景落幕,到头来会发现,这样的方式也许是导演观察过后,用最能代表着底层百姓面对无力扭转的社会现况的心情——苦中作乐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电影为什么要叫《大佛普拉斯》?

因为导演曾经拍过一部片叫《大佛》,这次的电影就是由《大佛》延伸的,然后又因为比较长,所以就叫”大佛+“(音译Plus)。

不过,虽然片名是大佛,大佛出现的镜头也很多,但跟佛,跟佛教,其实没有很大的关系。

主要还是借此在谈台湾底层人物某种幽微的氛围。

这也可以看出台湾人对佛教文化的陌生。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台湾电影似乎很擅长描写民众底层复杂的生活。

阶层落差所产生出来的张力,是很值得处理的课题,所以也不是只有《大佛普拉斯》做过。

但黄信尧导演用的联系点确实很巧妙。

一是借宗教信仰来反映台湾社会中所存在的权威,即使荒诞,仍不能反抗。

二是用时下流行的行车纪录仪来做故事线的连结,非常有时代感。

如此小成本高票房电影,这在台湾影史上很是少见。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影片的两位主角分别叫做肚财和菜埔。

肚财,意思是肚脐,以捡垃圾为生,就是我们常说的拾荒人。

菜埔是一名铸造厂的门卫,闽南语中萝卜被叫做菜头,晒干的东西叫埔,菜埔也就是萝卜干的意思。

从俩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处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人。

肚财没有亲人没有朋友,除了在菜埔面前装装蒜,其余时刻都是唯唯诺诺讨生活。

菜埔有一份收入低廉的工作,还有一个年迈患病的老母亲,每天除了开门关门,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事做。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一晚警卫室的电视坏了,肚财突想叫菜埔拿他老板车上的行车纪录仪看有什么养眼的东西。

几晚下来,看得津津有味,听到老板的车震,与神秘女子的情事、官商勾结事。

更意外听到老板的性事秘密,见到老板杀人的恶事,结果引来杀机...

无权无势的肚财与菜埔不敢报警,终日提心吊胆,只好四处求神拜佛,请神明指点。

影片最后来到护国法会现场。善男信女诚心礼佛,葛洛伯文创艺术打造的大佛金光闪闪,眯着眼、似笑非笑地俯视众生。

突然,惊闻阵阵槌打声从大佛腹中传来,众人诧异:不知佛肚子里装了什么东西?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透过两个没钱的黑白人生,偷看老板黄启文的有钱彩色人生。

《大佛普拉斯》很有创意异想的以”行车纪录仪“的眼,来看社会百态的丑陋。

行车纪录器有什么好看的?对底层的人来说,偷窥上层人的彩色世界,是养眼有话题的。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在一趟别人生活的窥看中,充满着对性的渴望、对未来的想像。

而玩味在我们同时于银幕中窥看肚财与菜埔的人生,也同样可能是穿越阶层的超前思想。

如果电影里头有什么可以触动不同阶层的众生,那就是电影最可贵之处:

让人觉察人性中共有的幽微纤细,跳脱自我,了解并成为他人。

黄信尧用画面与对白雕琢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亦刻画出外在万象、戏谑社会的荒诞。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大佛普拉斯》的结局没有交待肚财究竟是如何被解决,也未在追究出谁是凶手。

不过观众也心知肚明,但为何不替肚财伸张正义?因为是无用的。

在《大佛普拉斯》的社会里,法律是无用的,有钱有势的人,都能轻松摆平。

这也是看完《大佛普拉斯》会有深沉感,社会底层的人怎么反扑?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影片一开始,菜埔那始终不在拍点上、让人听了极度烦躁的鼓声打破沉默。

他因为表现不佳,被领班一脚踹到地上,咒骂他的无能。

送葬结束,菜埔穿着乐队制服,骑着机车,到即将下班的卫生所接生病的老母,此时车上还挂着点滴,回到残破不堪的家。

导演用这几个画面,逐步铺陈一个以荒谬为主轴、以痛苦为质地的故事。

他忠实地呈现了岛屿之外的我们、他们,或我们更不熟悉的他者的日常及百态。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大佛普拉斯》开场与结束都有出殡画面。

开场出殡仪式告一段落,乐队坐着路旁休息,有人用力踹了担任鼓手的菜埔一脚,骂他鼓点落拍影响演出。

接着电影转入下个画面,骑着摩托车的肚财紧接进场,仿佛暗示肚财可能会面对的命运。

一是苟安,一是永远落拍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首歌,有些人的人生歌曲奏起来悠扬动听,有些人的人生音乐不成调又荒腔走板。

肚财大概是后者,坐过监牢,无父无母无妻无子,只能靠回收瓶罐或是他人的施舍度日。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电影尾声,肚财”意外“身亡,他的朋友们为他办了场简单葬礼。

肚财的遗照是当初被警察刁难而一脸狼狈的画面。

他的出殡乐队只有两个乐手,喇叭手吹奏着哀伤乐曲。

担任鼓手的菜埔一如往常,老抓不准击鼓时间,老是落拍。

想想,肚财若能看到这一幕,可能会骂个几句,接着释然地笑开吧,因为无依无靠的自己,身后能有几个朋友送一程,已是这落拍寂寥人生最好的礼物。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这假发我戴了好多年,现在我一天不戴假发就觉得不安心,好像这才是真发。“

这段台词写的相当好,很无奈也很讽刺。

老板启文跟菜埔的一席话,表面上讲顶上假发,实际是威胁菜埔不准将秘密(凶杀案真相)说出去。

用假发隐喻自己心境,太习惯装模作样的自己,一旦少了假发,也就不知道怎么在社会走跳。

假发也指身份,也是导演喻指的上流社会人模狗样。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现在是太空时代,人类已经可以上月球,但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

肚财偷窥老板启文的行车记录仪,他的心情或许与戏院里观看电影的我们差异不大。

观看行车记录仪,不只满足肚财的偷窥欲望,更是赋予观众做梦的养分,一窥无缘过上的彩色人生和风尘往事...

肚财死后,菜埔来到肚财的家,肚财睡觉的舱房内,挂满美女裸图和肚财夹到的娃娃。

我们回想起肚财在片中说过自己为何这么爱夹娃娃,“因为疗愈啊”,他说。

肚财尽管有释迦、菜埔和土豆三个朋友,但他不会在人前展露自己的寂寞,或许是想维护仅剩一丝的自尊,也或许是不想给朋友造成麻烦。

所以肚财为自己搭起一个小小空间,藉由照片和充气娃娃,填补他的寂寞心房。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为富不留仁性,三分靠作弊,阿弥陀佛

成佛难度苍生,七分靠背景,我佛慈悲

《大佛普拉斯》或许是最能代表台湾的一部电影也说不定。

原因不是它全片有百分之九十都在讲台语的缘故,而是它确实的点出台湾社会不可思议的丑态:官僚贪腐、政治操弄、媒体乱象、资源不均等等

有权有势者呼风唤雨,没权没势者只能等死。

或者说死了也没人理你,任由你躺在路边等人发现,就像遭逢”意外“过世的肚财死在水沟一样,他的死乏人问津。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老板只是因为与叶芬如(被他杀死的女人)关系亲密的缘故,而被请到警局问话。

于是立刻就有副议长出面关切,更生气指责警方的不是。

因为”怎么可以如此对待像启文这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呢“

最后当然就理所当然地离开了警局,一点事也没有。

不久后便若无其事的去到菜埔的警卫室问候他,关心他的薪水够不够、他的母亲身体还好吗、住的地方还可以吗之类的话。

实际上就是用权势压迫菜埔,要他安静闭嘴。

这种看似很平常的细节,被导演放大后的淋漓尽致。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黄信尧用他的独特方式,诉尽了他眼中的台湾社会,透过电影传递他的不满,还有无能为力。

《大佛普拉斯》草根性重、共鸣性强,观众会随之欢笑,也会随之沉重。

电影前半段是欢笑不断,任何一点小地方都能让人笑出声来。

直到肚财死后,后半段的剧情都沉默了起来。不是笑点减少了,而是观众都看进心里了。

有的人甚至会把自己投射在肚财或者菜埔身上,去从这些真实存在台湾各角落的小人物身上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地方与境遇。

黄信尧放过启文,不是因为他宽宏大量,相反的他赐死肚财,也不是他格外残忍。

而是因为这就是现实,没办法,你知我知所有观众都明白。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导演的自口白导全聆贯穿,同时也确保了想让观众看到的点:

平时威风的艺术家,遇到握有他钱脉的特助时,也只会唯诺地说是是是;

平日在其他地方畏缩,到了菜埔两呎半的警卫室时却变得很威风的肚脐。

不管在哪个层级,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活在两种完全不同态度下的双面人。

或者是,我们一直在履行我们时刻变换的角色身份。

在工作上你是个没人看得起你的透明人,回到家以后却是当老大,对家人大小呼声;

平常对下属颐指气使,可是一遇到上司就变成一条哈巴狗。

这也是导演想传达的一个重点:就算再如何亲近,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其他人的内心。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电影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上人带着众师兄师姐巡视刚做好的大佛,上人一句话未说,但身旁的师姐挑东挑西,跟社运起家。

但现在色欲薰心的国会议员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这段对白冲突感十足,令人浑身不舒服,在场的每个角色都有许多细节值得品味。

众人你一句阿弥陀佛,我一句阿弥陀佛的嘴脸也是虚伪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另一个段落就是片尾的大佛启用典礼,众僧人口中念经,额头上汗珠直冒。

听不懂他们在念的是什么,但我确定我感受到的绝不是平安喜乐,一种聒噪一种蛙叫。

镜头给到了在场信众的表情,各个眉头深锁,接着画面深暗。

电影结束在这个点实在是太好了,我忍不住叫了一声 nice 。

可惜导演最后还是在上字幕的时候补了菜埔进废墟找杂志来看的片段。

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确比较讨喜,但也抹煞掉整部片为了化解第四面墙的安排、窥中之窥所带给观众的投射、反思与启发。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电影以大佛为隐喻,诘问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信仰到底是什么?而事实上又有什么是可信的?

无论什么阶层,都有各自忧心的问题。

肚财、菜埔为生活而忧心、为家人而忧心、为无意戥破老板杀人而忧心。

而老板启文则为女人、为钱、为权力地位而忧心。

正如电影所说”有钱的人怕失去一切,没钱的人内心需要救济“。

结果大家无人无物无事可靠时,只好诉诸宗教。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虽然电影直指台湾社会这令人无力的实况,但导演仍企图呈现温情。

全片最暖心的场景,是好心老板娘送给肚财那盘附了鸡腿、名为”面会菜“的最后一餐。

它代表了生而不得志之人,生命中的一点温暖以及满腹的辛酸无奈。

肚财心满意足地吃着鸡腿饭,露出片中难得一见的笑容。

老板娘面带微笑、不发一语,看着他吃完这一餐。

没有洒狗血的精神勉励,只有热腾腾的一顿饱足。

紧接着的下一幕,却是肚财散落一地的垃圾回收物件、倒在地上的机车,以及尸身轮廓的白线。

此时的配乐《有无》,除了为剧情添上一丁点温暖,更为小人物死无人知的辛酸画龙点睛。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社会常说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命中并没有这四个字,毕竟他们连捧饭碗都没有力气了,哪里还有空去说这四个字。“

电影尾声时正是一众看似德高望重的僧侣与一众异常虔诚的信徒围着这尊新佛像颂经,并进行仪式。

电影最终并没有给予我们想要的答案。

但,我们大概会想到,老板不就是把尸体藏到佛像里头吗?

只管信,不要问,不要问佛像里头到底是什么...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大概,在一个什么都不可信的世界:亲人不可靠、政治人物满口谎言、男女关系不可信—在政治腐败、道德衰亡的时代里,当人性显得苍白无力时,神明自有其角色。

电影中,色欲与宗教、富与贫、高与低、男与女、平凡与不凡、正与邪、小恶与大恶等很多看似对立的质地纷沓而至。

到头来却反映了人自身破碎而又繁杂的存在。

黄信尧敏锐通透地解读出一个个的自我和其时代激出的火花,并且真诚的面对自我,因此他能达至那种自然流露的戏谑式的效果。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在这部片中我也感受到传统信仰对近几年台湾影视有深刻的影响,

主角看到「拍咪啊」,首先是去鸾堂「问事」,然后再去「祭改」...

这是迷信吗?我觉得不是,反而更像台湾人在不信任政府的情况下,唯一的解决方法。

这或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这种看似迷信的东西,仍根深蒂固存在台湾乡村地区。

因为管治他们的人,从来就不是可以保护他们的人。

台湾传统信仰之外的深层社会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很轻松的呈现出来,这或许是黄信尧纪录片拍摄经验下身经百战特有的效果。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很多人说台湾的市场太小,必须要结合内地的市场,还要有充裕的资金,才可以做大,如何如何...

但我觉得这都是空话。与其想着如何跟内地合作,不如去想要如何找出正确的切入角度,真正激发出台湾的票房潜力。

之前有《台北物语》成为台湾cult片代表,在极端粗制滥造的影片内容下,居然有着三百万的票房,戏院更是应观众要求将放映时间一延再延。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可资参照的例子,但确实说明,只要抓到了观众的胃口,是可以确实反映在票房上的。

这在《海角七号》时,其实就已经显现出来。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这种本土的、底层的题材,确实是个很好发展的路线。

因为这种题材有很多种可能性,而且有着台湾特有的文化内涵。

可能福建一带的乡村,也有类似的氛围,我想,但内地是不可能把这种底层生活,阶级之间的对抗,以及人民在这当中所受到的压迫跟苦闷当作题材的。

这是所谓市场之外,自由被剥夺的另一个现实。

我想在其中出演卖力的戴立忍,应该心有戚戚兮吧。

其貌不扬的好片,斩获5座金马的《大佛普拉斯》,到底好在哪里?

不论时代的巨轮如何滚动,从这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我们看得到的是:

人们仍然有相同的遭遇、梦想与憧憬,为相同的挑战感到苦恼挣扎。

电影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质地和力量,开启了敏锐的感官去观念理解、聆听触碰他者与世界。

在这里,我们不需借着窥探他人生命中的色彩而得到刺激,也无须因为他人生命的亮光过于刺目而闭眼。

在这个厌世的时代,此电影荒谬十足,但我想,这却是人心最渴望的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