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貴陽曆史上的“三大家族”究竟有多牛?

貴陽印象


在下不才,作了三首詩來解題。


屯田北衙百餘年,無獨有偶高家谷。自有廷瑤置田地,富甲一方夢成真。

百萬家業為民營,救國濟貧三代生。擔子一去釋千斤,報國無門華家銀。

誰人不知唐家頂,百年大院今朝在。成山之處出才子,亂世古物尚猶存。

這就是我對廣為傳播的民謠:“高家的穀子、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裡面這個貴陽三大家族的一些概括。

貴陽是貴州省的省會。雖說省會,但貴州這塊土地處於西南地區,山高水深,道路崎嶇,對於現代來說交通仍然是較不發達的。那麼這三大家族是如何在交通更不發達的清朝,發展起來並且在清朝廷獲得名聲較高的呢?

高家的穀子

上文提到的“自有廷瑤置田地,富甲一方夢成真”便可知,高廷瑤在高家發展史上還算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高家花園

高廷瑤字青書,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中舉人,開始了他的為官生涯。高廷瑤在任期間,為官正直,辦事認真,判案公平。曾平反過不少冤假錯案,政治名聲頗高,所到之處,吏畏民懷。

當然高廷瑤必須還得擁有強大的經濟頭腦,才能將高家的事業發展到頂峰,才能使高家名聲赫赫。

在高廷瑤之前,高家祖輩就屯田北衙,經營農業已經有100餘年,並且在定番(貴州今惠水縣)、廣順等地方已經擁有大量土地。

在當時已經稱得上農業大戶,這也為高廷瑤將高家農業生產發展到高潮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高廷瑤當官,俸祿不少,但高廷瑤和其他朝廷官員不一樣,別人是將俸祿揮霍,及時行樂。但高廷瑤卻將多餘的錢財用來購買土地,置辦產業。並且兢兢業業,精心經營農業,漸富甲一方。


高廷瑤時期高家到底擁有多少土地,高家的後人不太清楚,也沒有史書記載。但僅憑北衙十三寨的田地就能收地租兩千多擔,約合二、三十萬斤糧食。可見高家土地擁有量是非常之多。

在那個生產力比較落後的時代,已經算是很大的一個數據了。由此可知高家是有多厲害多牛了,不然怎對得起“高家的穀子”這個稱號呢?

華家的銀子

清朝同治初年,因為要避亂,唐家人遷居西南地區貴陽,並且在貴陽經營起了一些產業,並且通過鹽業積累了百萬資產。

俗話說“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要想獲得更大的資產光經營鹽業是不可能的。

華家也算是非常有經商頭腦的人,雄心勃勃的華家人便開始了其他產業的經營。其中投資最大的就是永豐抄紙廠,耗銀60萬。兼經營的還有文通書局,煤礦等其他實業,成為了當時著名的企業家。

華家的產業不是一朝一夕就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三代人。華家產業始於華連輝,苦幹多年,為華之鴻擴大生產奠定了經濟基礎。



華之鴻接手時, 國禍當頭,侵華戰爭已經開始,列強不斷地打擊民族企業家,戰亂不斷。在這樣及其艱苦的條件下,華之鴻不畏艱險,堅持開展民族企業,為我國民族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並將華家產業經營到了黃金時期,華之鴻時期也是華家的積蓄最多,最厚實,產業發展達到了頂峰。

華之鴻過後華家產業仍有發展,但在華問渠期間就從市場消失了,但這不是華問渠無能,而是另有原因。

唐家的頂子

在赫赫有名的三大家族中,專家對高家、華家的家史、家業等方面的研究均基本明瞭。唯有在對唐家的歷史研究,只知道一些碎片,詳細的講解並沒有形成體系。

唐家人做官有很長的時間,從明萬曆四十五年開始至今,成山唐氏已傳十餘代,時間跨度達四百年之久,唐家的頂子便以此由來。

以唐源準、唐樹義、唐炯為代表的成山唐氏才子,在歷史長河中風采依舊不輸前人。至於唐家人是如何到達貴州貴陽發展,並且成山有所發展,並沒有史書詳細地說明。


但有關成山文化發展倒有一說。據說清道光、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起事,貴州少數民族之間發生了戰亂。出於保護祖宗之地的需要,唐氏家族成員對“別業”所在地是不提的,對外僅以“成山”二字掩飾。

“成山唐氏”只有少數人知道,但這些人辭世後,除了唐炯的兒孫輩,外界幾乎無人知道“成山”的具體地點。在厚重的歷史煙塵掩蓋下,迷霧重重。“成山唐氏”漸漸遠去,尋找成山真面目的道路更加曲折,不知真跡。

這三大家族在貴陽風生水起,名揚在外,但都有不同的結局。

高家後代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然不是擁有更多的土地。日本局部侵華戰爭開始後高家子弟在祖國陷入危機之時,踴躍參加革命,保家衛國,視死如歸,可謂是後代有為,為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

此外,作為名門望族的高家,也算是門庭森嚴,戒備有加。於是在當家人高言志的建議之下,貴州省革命工作委員會把高家花園選為了革命工作地點。

唐家人可謂忠於祖國,恪於職守,在民國時期也積極參加到建國之中。


據歷史唐氏家譜有關資料記載,唐炯一位孫子唐瑞銅留學日本回國後在民國二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的中國銀行總行行長。此後他還參與籌建了中行貴州分行、重慶分行,是中國銀行的主要籌備人。

華家的子孫同樣對祖國有著重要的貢獻,但結局卻最悲慘。華問渠一直經營家業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在抗日期間也為國家做出了不少貢獻,一直堅守著民族企業的發展。

但在1957年,華問渠就被劃分為了右派。三代創業,一心為國,卻蒙冤退出歷史的舞臺。這不僅僅是一個民族企業家的不幸,更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探尋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的損失與沉痛的教訓。

失去的永遠不可能再回來,愛國人士的心也會碎,我們應當吸取教訓,不忘歷史之痛。

華家的冤屈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得到平反的。我想華家被冤死的靈魂終於可以安息,愛國之人的淚終於可以不白流,願愛國人士長眠時不再怨恨。


史之策


題主說的並不全,完整的是:

“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華家的銀子、何家的書箱子”

說的是唐家官多勢大,高家田廣谷豐,華家商賈鉅富,何家讀書人多。


唐家

貴陽三大家族中的唐家因世代在朝為官多,被坊間稱為“頂子多”,即官位,頂戴花翎,而唐家也以此為主要標識,並流傳至今。

拒資料記載,自清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唐氏一門有功名者二十餘人,其家族中的唐源淮、唐樹義、唐炯在清朝末年仕途上頗有建樹,可謂官宦世家。

高家

俗稱高家花園,曾為中共貴州省工委舊址。介於貴陽市雲巖區文筆街,曾是貴陽赫赫有名的大公館、大花園,為清乾隆以來高氏聚居的住宅。高家田產多,在當地曾擁有大片田地,穀物滿倉。

高家花園又叫怡園,坐北朝南,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為高廷瑤所建。現在,以被列為貴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了。

華家

華家以錢多而聞名。以華之鴻為代表的貴陽華氏家族,清同治年間因避亂遷居貴陽,開始經營永隆裕鹽號致富。至華之鴻時已達頂峰,其時已成為清末民初貴州最大的企業家,也是當時貴州政壇的重要人物之一。(圖為華之鴻)

清末民初,華之鴻開始辦實業,涉足多個企業,成為當時貴州最大的民族資本家。

華家大院位於貴陽電臺街,1924年建成,為私家園林。現在已被列為革命舊址和文物保護單位。


朝聞歷史


貴州貴州,先有思州,才有貴州,而思州的代表就是田家,隋末田氏宗顯先人入黔逾千年:

田宗顯 ,今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德江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等一帶地方人,是黔東北土家族田姓始祖。

隋開皇元年(581),大臣蘇威以田宗顯才智過人薦舉於朝廷,欽賜思州事。旋即茲土大治,民有太平,授兵部職。隋開皇二年,朝廷採用“以夷制夷”、“以土官治土民”的羈縻政策,授田宗顯為黔中刺史。隋末陝西白蓮教金頭和尚倡亂,朝廷調田宗顯帶兵致天鵝山與戰。金頭和尚潰敗,奔成都,田追及,金覆敗,走渝城,潛往小河,踵至漆地(今沿河自治縣後坪、金竹一帶)。田宗顯適金頭和尚首後,卜居石馬(今沿河自治縣城西約七十多公里的中寨鄉轄地騾子巖)。武德初,田宗顯被授宣慰節度使,其轄地包括今黔東北和川東南邊境鄰近的沿河、德江、印江、思南、石阡、務川和酉陽、秀山等縣地。田宗顯卒於唐貞觀七年(633)癸巳歲,葬於今沿河縣西北客田鎮蓮花壩一兩絲,享年七十二歲。



小田同學的粑粑


對於貴陽來說,也算得上歷史名城,據說春秋時期的貴陽便屬夜郎國屬地。而且貴陽向來有“金築”之稱,因盛產竹子,善作“築”樂器得名。在清末民國之清,貴陽還曾出現了著名的“貴陽三大家族”,這三戶人家,一個比一個牛,所謂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說的就是這三大家族了。

華家代表人物華之鴻,經商不忘教育,最終卻看破紅塵,皈依佛門

貴陽三大家族之首當屬華家,因為今天赫赫有名的茅臺酒便出自於他們家。當然,若將華家全族發展,人物傳記一一描述有點累贅。但可以從代表人物華之鴻來講起,關於華家的榮耀、發展走向以及最終結局,都在他身上有所體現。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華之鴻從政期間的業績一般,相反退出政界之後,他的事業才呈現出蒸蒸日上之象。

當時,華之鴻從政界抽身之後最早創辦了文通書局。據說總投入約20萬兩白銀,印刷機器都來自於日本。這在當時的貴陽絕對稱得上頭一份的先進了,家裡有錢好辦事真的一點也不假。

很快,文通書局便擴大了規模,圖書部成立之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圖書、儀器等都源源不斷的通過文通書局出現在川貴等地。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

華之鴻在經營著書局的同時,還投資創辦了酒廠,也就是茅臺酒廠的前身:成義酒廠。眾所周知,當年茅臺酒是三分天下的,但華之鴻的戰略眼光之高就在於是他推動了其他酒家的運作,從而才成就了茅臺酒的出名。

1915年,茅臺酒走出了國門,在巴拿馬的萬國博覽會上,一舉成名,從而讓世人知道了中國茅臺酒,知道了貴陽這個中國小城市。

華之鴻不只是經商頭腦好,同時還是個胸有大格局的人物。他非常清醒地看到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走向問題,從而出資興學,辦報,讓文化實業在貴陽之地發展、振興。

在此不得不提一下華家的“大覺精舍”,這是華之鴻當年修建的,其佔地面積約五千平米之蕊,最高閣樓為25米。

不過,當時受時代發展的影響,軍閥混戰,華之鴻“平素自奉極薄而性好施與”而惹禍上身。很快自己發展的實業經濟被打壓、關閉,這讓華之鴻大為失望。

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自晚年時的華之鴻已經對現實不抱希望了,他毅然皈依佛門,終日與佛相伴。大覺精舍便是最佳的理佛之地,用來放佛經,講佛論道,放佛書,開僧舍等等。一直到華之鴻去世,他的佛舍就變成了後來的貴陽職工中專。好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大覺精舍已經是貴陽文物保護單位了。

唐家清雲直上,後代子孫高官厚實祿直到民國,可惜唐家公館今已衰敗

如果說華家銀子多來自於經商,那就不得不說一個官運亨通的家族:唐家。人家唐家經商能力一般,可為官卻青雲直上。這就是不同人不同命運的說法吧,各精一道。

唐家也是官宦世家,最早的從官記錄似乎是起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唐家前輩唐源準當年憑著自己的學問出道,成為嘉慶朝的舉人,一點一點積累,最終做到了欽州知州的位子。

有了唐源準在前開山拓路,他的兒子為官就方便多了。唐樹義在父親唐源準之後,很快就成了唐家光宗耀祖的人物:官至湖北布政使。最為重要的一點,當年唐樹義的兒女親家就是張之洞。

不管是出於唐家人自己的能力,還是朝內名臣的提攜,反正到了唐家孫輩唐炯時,他就是雲南巡撫了。俗語說青出於藍,很快,唐炯的後代以更加奪目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唐爾錕於民國時期任貴州護軍使,他的弟弟唐爾鏞為北洋教育司司長,三弟爾銅為中國銀行總行長,四弟唐爾銘是任安順專員。

看看,滿門清一水的高官,難怪人家都說唐家“頂子”多,這官帽一頂比一頂大,一頂比一頂高呀。

雖然唐家世代為官,也沒忘記涉足商業,當年就與華之鴻一起辦過《黔報》,還自己開創了“同濟堂”的藥店。與此同時,唐家興辦私塾,只是比起華之鴻,唐家在文化產業上的名聲被官聲蓋過去了。

那唐家的公館在哪裡呢?其實除了人們都知道的唐公館,據說座落於貴陽烏當區水田鎮竹林村的蔡家寨成山別院才是唐家老屋。所以只要到蔡家寨打聽一下,沒有人不知道成山別院的。

但世人皆知,中國曾經歷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的運動。因為這場運動,很多被稱之為文物的單位受到了損毀。唐家因其出身,也不能倖免。

所以,如今再走近成山別院,已經完全沒辦法從中看出昔日唐家之顯赫了。那所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已經處於搖搖欲墜之間,雖然門前被立上了“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可唐家的成山別院還是衰敗不堪。

高家的顯赫,石板鋪出貴陽第一街,高家名氣有多響,花園就有多大

所謂民以食為天,不論你做多大官,掙多少錢,沒有飯吃那都不現實。大概正是因為了解了這一現實,所以貴陽高家便走了與眾不同的發家之路:置辦田產。

傳說高家於清朝嘉慶年間為官,雖然只是個小官,但卻積攢了不少的積蓄。按著當時時代的潮流走向,高家開始置辦田產了。據說只是北衙十三寨一處,高家一年就可以收20萬斤的穀子。

這是個什麼概念?反正以當時那個畝產出量不足百斤的時代,高家這些收入至少是整二十萬畝的數量了。

不過,翻閱史料時可以發現,這些田地其實並不全是由嘉慶年間開始積累的。高家祖上高廷瑤最早在乾隆時期就中了舉人,雖然官位不高,但很是清名。

但按高廷瑤這樣的清名個性,想要積下如此家底不太現實。資料顯示其祖輩早年囤田於北衙,一心一意打理農業已經有百年之餘。這也就說明,高家的田產應該是來自祖上一代又一代的積累,而非高廷瑤創造。

後來,因為高家小官不斷髮展,置辦的田產也就越來越多了,在定番、廣順等地也都出現了高家的地盤。

高家人後來富到什麼程度呢?當年的時代特性人們都懂得,到處都是土,哪怕是有錢人家。可高家硬是用石板鋪出了一條路,這就是現在貴陽著名的文筆街石板街道。

以高家當時的經濟實力,修房子、修路完全就是小事一樁,據說文筆街兩側的樓宇全是高家的,大石板路,大高樓,這就是自己家造了一個城市的樣子,絕對的壕呀。

高家花園究竟有多大?以今天文筆街的面積來看,從北面的忠烈街到東面的鄔家巷,再至西邊的文明路,這中間全都是高家花園的面積。高家花園佔據文筆街六個門牌號碼,開三門對外,總面積約為三萬平米。如此之面積,是我們這種人小物想也不敢想的。

有人問了:樹大招風,高家在後來的運動中怎麼沒受損毀?嗯,這是高家又一次高屋建瓴的操作,當時高家後代投身於革命,從而沒受到波及,是不是奇蹟?

也正是因為如此,現在的高家花園不只是文物,還是貴州省工委舊址。這在革命史上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據說早在革命時期,高家花園的藏書樓便是地下黨的活動地。一些重要的機密文件以及宣傳品,都存在那裡。

這就是貴陽三大家族的過去與現在,昔日如此之全盛,至今日之寥落。讓人嘆息的同時也證明一個道理:再盛大的家族也不可能永固。時代變化註定要改變不同家族的命運,天底之下何曾有永恆不變之說呢。


汗青正浩


國酒茅臺,全國人民都知道,產自貴州,但很多人不知道茅臺的前身分為華茅,賴茅,王茅,建國後被政府收購整合為國營茅臺酒廠,其中華茅的接班人華問渠,就出自於貴陽三大家族之一的華家;湖北布政使、雲南巡撫、貴州護軍使、教育司長、中國銀行總行長等顯赫的高官爵祿均出自貴陽三大家族之一的唐家;今天的貴陽老街有一條叫文筆街,當年唯一的石板街道,由高姓族人在此修建,樓宇林立,車馬填咽,人稱“高家花園”,此為貴陽三大家族之一的高家。

圖為當年貴陽首富華家的佛堂,名為大覺精舍,也稱華家閣樓。

以上就是貴陽人街談巷議的清末民初三大家族,華家、唐家、高家,其中又以華家會經商、唐家會做官、高家田產多,而流傳著華家的銀子、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之說。其中華家從清末同治年間靠經營鹽巴生意起家,代表人物為華聯輝、華之鴻、華問渠等人,華聯輝協助四川總督丁寶楨整頓四川鹽務,把生意擴展到貴州、四川,他也是華茅酒的創始人,華之鴻在民國初期創辦文通書局是當年全國七大書局之一,當年的貴州銀行、治理烏江航道、大覺精舍、建貴州公立學堂(貴陽一中)、籌建大漢貴州軍等都是出自此人之手,華問渠接手家業後,促成了華茅合併為國營茅臺酒廠,解放後任貴州工業廳長。

圖為貴州同濟堂,由唐家人,時任雲南巡撫唐炯創辦於1888年。

唐家,貴陽官宦世家,從嘉慶年間一直到民國時期,唐家一直有人在朝為官,且官越做越大,從最早的唐源準在嘉慶年中舉人,做到欽州知州,其子唐樹義官至湖北布政使,還與晚清名臣張之洞結為親家,其孫唐炯為雲南巡撫。到了民國時期唐家四兄弟在官場上大放異彩,唐爾錕任貴州護軍使,唐爾鏞任北洋教育司長,唐爾銅任中國銀行總行長,唐爾銘任安順專員。當年的貴陽第一圓林就是唐園,貴州最早的報紙《黔報》就是唐家人創辦的,中華老字號“同濟堂”就是唐家人創辦的,今天的貴陽十九中就是以前唐家人私塾。

圖為貴州省工委舊址,原為高家花園。

高家,貴陽大地主。嘉慶時期高廷瑤中了舉人入仕廬州知縣開始,在其40年官宦生涯所得錢財均用於老家貴陽置田產,後人高以廉、高培谷、高可亭等人均在朝任職,官不大,都是知府、知縣一類的,都和先祖高廷瑤一樣,回鄉置田產、築高樓,清末時僅北衙十三寨,高家一年能收穀子20萬斤,今天的文筆街就是當年高家族人的宅址,稱為高家花園,這樣的大地主雖然時常積公賑饑,救濟社會,但在土改後肯定是打擊的對象。幸好其族人高言志、高言善、高昌謀等是我們的人,革命時期我們貴州省工委就隱蔽在高家花園,高家為民族事業作出了可貴的貢獻,高家花園作為貴州省工委舊址被保存完好。


圖文繪歷史


管他什麼“家”,到現在啥“家”都沒有了


你的取款機


貴陽四大家族不知道怎麼又出了個何家?如果在貴陽還有真正在老貴陽城內長大的,現在大概80歲左右的老人大多都知道貴陽四大家族是唐、高、華、文,也就是唐家的頂子,高家的穀子,華家的銀子,文家的鋪子!文家在清中業因官任職,由江西牽到貴陽,後在清末民初時生意已經做得很大,家族其中一個曾是解放前貴陽商會的會長。同時文家與高家、華家均為姻親關係,這些還可以由高家與華家的老人可以佐證!這才是真正的貴陽家族歷史!


用戶豈曰無衣


哼,曹汝鑫呢?官至

兩江總督。貴陽市的曹狀元街就是他老家?


鑄造機


說的是唐家官多勢大,高家田廣谷豐,華家商賈鉅富,何家讀書人多。

拒資料記載,自清康熙年間至光緒年間,唐氏一門有功名者二十餘人,其家族中的唐源淮、唐樹義、唐炯在清朝末年仕途上頗有建樹,可謂官宦世家。


俊女


唐高華何,貴陽之著。唐頂高谷,華銀何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