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院士專家暢談中國航天夢

從航天育種到空間納米技術、從5G產業化到未來雲工作、從區塊鏈到AI工業互聯網……一場國家級大型科技產業化會議在穗召開。眾多院士專家和企業家會聚廣州科學城,共赴一場科技界的“達沃斯論壇”精神盛宴。

昨日上午,第二屆中國高科技產業化高峰會議在廣州高新區開幕,15位“兩院”院士出席,就科技產業化熱點話題展開“頭腦風暴”。而深耕於航天科技的多位院士專家學者,分享了“征服星辰大海”的艱苦旅途和未來暢想。

通訊員龍昊、黃於穗、賴偉敏、李宗澤

會上,15位“兩院”院士圍繞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這個主題,從商業航天和太空經濟、雲工作、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未來網絡和5G產業化發展前景等方面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

“一小時全球到達”不再遙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理事長包為民作了《開發地月空間的若干思考》講話。

“這將是一場人類出行方式的革命。”他介紹的航班化運輸系統,利用航天航空技術進行亞軌道飛行,從地球上任何地方出發到任意地點,都可在1小時內完成。“以後我們就可以早上去紐約開會,中午去巴黎吃大餐,晚上回家睡覺。”

他還提及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因為未來必須降低成本提高航班化的發射,來提高人類進入空間的能力和運輸能力。因此,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是解決的重要方向。包為民透露,我國正在探索可重複使用航天器,預計在2030年前後完成基礎技術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

“創新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是我國運載火箭與航天工程技術專家,主持和參加了五項國家重點工程中運載火箭與導彈的研製。

他回憶道,20世紀70年代,我國正在研究第一代衛星通訊工程,為了將衛星送到離地面三萬六千多公里的高軌道上,團隊面臨著兩條道路,或是選擇創新技術含量低的已有技術,或是率先研發低溫高能液氫液氧作為末級推進劑,而這正是我國技術薄弱所在。

“思考過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後一種創新方案,哪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經過10年努力,我國在1984年成功利用自主研製的氫氧推進劑火箭——長征三號甲火箭,成功發射試驗通信衛星。

“創新都是源於想法,要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龍樂豪總結說道。他認為,創新必須瞄準國際最前沿,“必須要有前瞻性,不能停留在國內或者國外現有水平,要眼光放得更長遠。”

“神舟之父”戚發軔:

“要為創新營造容錯寬鬆環境”

有著“神舟之父”之稱的戚發軔,是我國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他重點講述了“航天夢”對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意義。

“‘航天夢’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不懈追求,是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方向。”戚發軔說,“創新不是科學家或者工程師的事情,是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在他看來,國家、社會、企業乃至研發人自身,四個方面都要考慮到技術本身能夠帶來什麼,隨後四個方面都要充分發揮應有能力與資源,“特別是人才資源。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必須要他們充分發揮自身本領本事。”

“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需要人才、夢想,還需要全社會要為創新營造容錯、寬鬆的環境。”戚發軔說,中國航天事業也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上的,“因為所有的進步都是建立在中國人沒有做過、外國人也沒有做過的基礎上的,所以要允許失敗。”

專家建言:

航天技術助力大灣區建設

在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也需要技術人員腳踏實地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衛星導航、新能源……這些新興技術,正在廣州特別是廣州高新區蓬勃發展,區裡湧現了一大批相關領域的創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

在圓桌會議上,原航天工業部副部長、原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首任局長劉紀原對廣州高新區的發展表示讚賞。他說,廣州高新區的發展為大家帶來啟迪,依靠創新科技園區來帶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可以加速發展大灣區的科技一體化進程。

事實上,廣州高新區正緊緊把握機遇搶佔新興產業制高點,在區塊鏈、AI工業互聯網、5G產業化、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前沿技術領域均率先佈局,取得良好發展態勢。目前,全區擁有科技企業2萬家,匯聚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000家,高新技術超過2000家,佔廣州市七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