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因為哥哥叫陳布達,所以我叫陳佩斯。

布達佩斯,那是我哥哥出生時,父親正在演出的地方。

1954年2月1日的長春,陳佩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

父親陳強是中國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因為《白毛女》中那個有著兇殘醜惡嘴臉的惡霸地主黃世仁一舉成名。隨後又因為《紅色娘子軍》中的地主南霸天,獲得了第一界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父親常年在外拍戲,和陳佩斯的關係疏離,但是陳佩斯很崇拜父親。但從小陳佩斯就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經常和老師對著幹,也因此,時常遭到父親的批評教育。

而這一切,在他15歲時,都改變了。

“如果你是一個好人,怎麼能把壞人演的那麼真呢?”

看起來是不是一個很好笑的理由,可就是因此,陳強被拖上了批鬥臺。打上了“黑幫”的標籤。而陳佩斯也因此,下鄉到了內蒙古插隊,在沙漠地區的建設兵團幹了整整四年。這四年裡吃不飽穿不暖,讓他痛苦不堪。

為了能讓他回城,父親讓他入行演戲。後來他也先後報考了北京軍區文工團、總政話劇團,但因為陳佩斯長相普通,而當時陳強仍被認為是黑幫,這兩家單位都沒有錄取他。

幸運的是在1973年,因為電影演員田華的引薦,碰巧八一廠準備招收新學員,陳佩斯終於考進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

自此,他的演員生涯開啟了。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因為外貌的原因,剛入行的陳佩斯只能跑龍套。但是他對錶演有著很大的興趣,總是想方設法的給自己“加戲”。也因為他“戲多”且“戲好”,所以他也得到了不少的機會。

1980年,陳佩斯首次做主演,和父親陳強合作了喜劇片《瞧這一家子》。為了演好這部片,他的床頭都貼滿了人物分析,但是在片場時還是時常遭到父親的批評,父親手把手的教他演完了這部戲。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作為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喜劇片,該片一經播出就火了,還獲得了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陳佩斯一講起笑話,無論語言還是動作,總是比別人可樂,有把人逗笑的天賦。”

就這樣,喜劇電影將陳佩斯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喜劇演員,從此,陳佩斯的一生跌宕起伏,和喜劇再也分不開了。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提到陳佩斯,我想大家第一刻想到的應該就是他的老搭檔:朱時茂。

陳佩斯和朱時茂是在八一廠相識,兩人在八一廠時,為了給觀眾帶來點“不一樣”的東西就根據平時自己的訓練日常編排了一個喜劇短劇《吃麵條》。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這個節目笑料極多,無論去哪演出都能惹得大家捧腹,評價也極高。也因此,引起了春晚導演黃一鶴的注意,邀請他們把這個節目帶到春晚上表演。


就這樣,《吃麵條》火了,而陳佩斯和朱時茂,一夜爆紅。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1986年,因為傳統電影工廠不願意拍喜劇,為了能做出更多的喜劇,陳佩斯離開了八一,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開拍喜劇電影。

在接下來的10年裡,陳佩斯和朱時茂,整整上了10年的春晚。

他每年一半的時間拍電影,一半的時間準備春晚小品。而他也靠著他的作品,他豐富的面部表情和生動的表演,征服了觀眾。

《吃麵條》裡,明明是一個空碗,可是他卻吃的“噴香”,讓人看著也想要來上一碗,而且從“從容”到“吃撐”,單單靠著動作表情,就詮釋了出來。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胡椒麵》裡,僅僅兩句臺詞,他就是對著一個空碗,純靠肢體語言生動演繹出了“吹餛飩”。笑料百出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巔峰之作《主角和配角》,那句:

“隊長,別開槍,是我!”

“皇軍託我給您帶個話。”

至今還是經典。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你會發現,他的作品裡,清一色的全是小人物,而且和朱時茂多是“一邪一正”。他的小品總是“接地氣”的,沒有那麼直白的“教育意義”,沒有那麼的“主旋律”。

他就是以一個又一個讓人討厭,滿身毛病的小人物和朱時茂所代表的“主流”“權威”所對抗,用這種衝突矛盾來製造笑點,演盡了小人物的鬼點子,投機、狡黠,還有他們生活中的心酸和無奈。

但是奇怪的是在看完後卻讓人產生懷疑:“到底這兩種人物裡,誰才是那個虛偽、可笑的人呢?”



好像最終真的找不到絕對的定論。

陳佩斯11年的春晚之路,在1998年演完《王爺與郵差》後戛然而止。

原本只是退出,而到了第二年,就變成了決裂。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同時期,陳佩斯的影視公司也關閉了。

“當時偷瞞漏報票房的情況非常嚴重,我們當年派出5個組到河北去監票,有的地方演7場卻只報3場,有的地方100%到80%的上座率,但上報卻只報40%上座率,非常混亂。”

每部電影盈利的,只剛好夠下一部開機。如此算下來,拍一部虧一部,還要為此去負債。

到處都是“灰色地帶”,四處都是“潛規則”,周圍充滿著打壓。無奈的他只能選擇關閉公司。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但是無論是多難,他都沒有低頭。隱姓埋名,迴歸田園生活,種了果樹......那又如何?舞臺上不去,電影拍不了,那又如何?

相比較物質來說,那時的他更在意的我想是如何在周身充滿著煩悶、戾氣、悲傷、憤怒時抽身出來,讓自己靜下心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所以在那幾年裡,他讀書,他研究喜劇,最終,他終於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那就是話劇。

在2001年,話劇最不景氣的時候,他將朋友被托兒欺騙的經歷,改編成了話劇《托兒》。開始了全國巡演。120場,上座率高達95%,觀眾多達17萬人......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可是在風光背後卻隱藏著殘酷的現實。

資金短缺,演出場地簡陋,狹窄的後臺,毗鄰著廁所......

就連老搭檔朱時茂在參加了33場演出後都受不了了,坦言:“我就吃不了他這個苦,太累了!太寂寞了”

很多人都在勸陳佩斯,讓他去拍電視劇拍電影。時間短收益高,以他這樣的腕兒,拉來投資不是問題,何必要受這委屈。

可是陳佩斯還是拒絕了,執著的做著“付出多回報少”的話劇。《陽臺》《雷人晚餐》《戲臺》等多部話劇,累計500場次,觀眾超70萬人。多次創造了話劇界的票房奇蹟。

他說他知道電視電影行業“水有多深”,不願意去冒那個險,不願意去“害”投資人。



在這句話背後,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曾經的電影電視人對行業的失望,更多的是一份傲氣,一份責任。不屑於同流合汙,不屑於攀權附貴。



而這恰恰是現在最缺的。



喜劇大師陳佩斯傳奇



陳佩斯在參加《楊瀾訪談錄》時,被問及金錢話題他說過這樣一番話:

陳:我對物質沒那麼高要求,掙完了幹嘛呀?

楊瀾:買房子呀。

陳:買完了幹嘛呀?

楊瀾:買車子呀。

陳:買完了幹嘛呀?

這下,楊瀾沉默了。

“多貴的車不都還是四個軲轆。”

“多少個房子不是也只能睡一張床。”

“如果花了很多的錢買了一個房子,可是睡完之後卻腰痠背痛,連醫生都建議不能睡這個床,那麼這麼多錢花得值得嗎?”

聽到這或許就能感受到他與很多人的不同之處。

每個人都有側重的部分,有人是錢,可也有人更在乎的是別的。

錢很重要,但人活著一輩子如果滿腦子只有錢,那還有意義嗎?

而無奈的是,在這個圈子裡,多少人腦子裡只有錢。

拿著幾千萬上億的片酬,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演技到底配得上這些錢嗎?

為了賺更多的錢,實現利益最大化,多麼骯髒的交易都已經能做的出。

充斥著等級、奉承、潛規則、兩面派......

但我想,不僅僅是影視圈,各行各業都是一樣。

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我們這行就這樣,接受的了就留下,接受不了趁早轉行。我們不缺人,多的是人往裡擠。”

也因為這句話,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存,選擇了妥協。

無論是哪個圈,圈裡的人都對潛規則心知肚明,你想要在這個行業生存下去,你就得或多或少的接受、忽略、忍讓一些潛規則。接受不了那你就趕緊逃離。但你想要和大環境抗爭,想要把這股歪風邪氣掰正了,或許比登天還難。


但我想這或許也是陳佩斯之類的人讓人敬仰的原因吧?

因為大多數的我們,沒有那個勇氣去鬥爭。

所以才會去崇拜,那個不顧一切的孤膽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