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1987年法門寺唐塔地宮的發現,使珍藏了1000多年的唐皇室瑰寶重現於世。地宮共出土金銀器121件(組),其中100餘件為唐懿宗、唐僖宗父子所供奉。這批金銀器有唐代宮廷作坊文思院打造的御用品,也有江南地區的貢品。其高超的製作技術、豐富的器物造型、精美的裝飾圖案反映了唐王朝發達的金銀工藝和奢華的宮廷生活。這批金銀器中包含了一批茶具,如銀籠子、茶碾子、茶羅子、銀鹽臺等,是研究唐後期飲茶方式和茶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由兩個半球組成,以合頁鉸鏈相連,由鉤狀司前控制開合。下半球內裝有兩個同心圓機環和一個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機環與外層球壁連接,小機環分別與大機環和香盂相連。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使用時,由於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兩個同心圓機環的機械平衡,無論香球如何滾動,裡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狀態,香灰不會傾撒。香囊通體為鏤空的闊葉紋樣,上下球體均飾五朵雙蜂紋團花,冠飾四蜂紋團花,球底飾折枝團花,香氣就是通過這些鏤孔嫋嫋散發出來的。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法門寺物帳》在記錄金銀器時兩次提到有『香寶子二枚』,總共有4枚,分別為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2枚和鎏金伎樂紋銀香寶子2枚。關於其用途,有人認為是唐懿宗、唐僖宗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貯藏器。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發掘報告稱可能是薰香與醫療有關的器物。實際上,《法門寺物帳》是將香爐與香寶子一起登錄的,說明它們可能是一套。這件鎏金人物畫銀香寶子是盛香之器具。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燻爐及爐臺,爐底有同心圓旋痕並鏨刻:『鹹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匠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外底鏨文『三字號』,蓋內沿鏨文『一字號』。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這套香爐及爐臺是唐懿宗專為供奉佛骨所造,燻爐可置於爐臺之上組合使用。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出土時,爐內不僅置香匙,還殘留有塗香等物。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法門寺物帳》記有『香爐一副並臺蓋朵帶共重三百八十五兩』,兩相對照,分量基本相符,其名稱可以確認無疑。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鈑金成型,紋飾鎏金。盒體呈菱弧型,直壁,淺腹,平底,圈足。盒蓋、盒身形制相同,上下對稱,以子母口相扣合。蓋面高隆,邊緣飾一週蓮瓣紋,蓋面以連珠組成一個委角菱形佈局,其內鏨刻兩隻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西番蓮和纏枝蔓草,施魚子紋地。圈足呈喇叭形,與盒底焊接。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盒蓋內底墨書『內庫』2字。盒底外壁豎鏨4行33字:『進奉延慶節金花陸村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進。』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鎏金雙鳳銜綬紋御前賜銀方盒,捶揲成型,紋飾鎏金。盒體成扁方形,直壁,淺腹,平底,圈足。盒蓋與盒身形制相同,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高隆的蓋面邊緣飾一圈蓮瓣,中心鏨飾口銜綬帶、相對翱翔的雙鳳團花,角隅飾十字綬帶花結紋樣。盒側上下散點扁形團花。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盒底內、外有同心圓旋痕。蓋面墨書『隨真身御前賜』6字。盒底外壁堅鏨『諸道鹽鐵轉運等使臣李福進』12字,旁鏨『內府』兩字。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玻璃茶盞及茶托,淡黃色,透明,稍泛綠色,有小氣泡,內外壁光潔。茶碗與宋代耀窯中的小平底侈口碗相似,系典型的北方瓷碗形狀,因公元9世紀飲茶之風尚未西傳,故茶具應為國產玻璃無疑,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玻璃茶具。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按地宮內出土《法門寺物帳》載:『調達子一對,稜函子三,玻璃缽子一枚,玻璃茶碗柘子一副,玻璃疊子十一枚』,可知這套茶具是唐僖宗於公元874年供奉給釋迦牟尼佛指舍利的。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吃茶時,必須將茶餅碾碎,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碢軸為碾茶所用。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茶槽架底座鏨刻:『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並蓋,共重廿九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轄板等處有刻文『五哥』『十六字號』等字樣。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同出的鎏金團花碢軸,軸面鏨文『碢軸重一十三兩』『十七號字』,並刻有『五哥』字樣。軸杆為兩端細中間粗,一端鏨刻『十七字號』及『五哥』字樣。『五哥』為唐懿宗小名。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鎏金銀龜盒是一種可以開啟盛放茶葉的容器。造型仿龜狀,龜首昂起、尾向下彎曲、深腹、平底左足前掌履地,似在向前行走。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盒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龜甲為蓋、龜腹為盒,龜蓋內側焊有橢圓形借接口,構成子口架,使龜蓋和腹扣合緊密。龜腹、四足中空,系用一銀片鈑金壓模成型。另用銀片壓模出管狀龜頸,插入龜內,並且和龜體焊接。更為巧妙的是以鏤空手法表現出龜的鼻孔與豆粒狀眼睛,既逼真又有透氣的實用性。也有學者考證其為香具,定名鎏金銀龜香爐。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金銀絲結條籠子也是一件茶具。中國飲茶法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粥茶法、末茶法和散茶法三個階段。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唐以後,粥茶法漸為世人不取,這時貴用茶筍、茶芽,春間採下,蒸炙搗揉,和以香料,壓成茶餅。茶餅平時要懸掛高處,涼爽通風,保持乾燥。取用時還要焙烤,將放置茶餅的籠子置於炭火上方,焙去茶葉中的水汽,以保持其色、香、味,然後再將烘烤後的茶餅碾碎成末進行煎煮。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鎏金卷草紋長柄銀勺為烹茶時擊沸湯麵之工具。捶揲成型,紋飾鎏金。勺面微凹,呈卵圓形,勺柄扁長,上寬下窄,柄上段套箍銀片。柄面自上而下分別鏨飾三段蔓草紋,其間以凸起的蓮蕾作界。柄背光素,中部束鏨『重二兩』並有刻劃『五哥』字樣。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碾出的茶末要過羅。羅細則茶浮,因而對羅孔的粗細有嚴格的要求。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呈長方體,由蓋、羅、屜、羅架、器座組成。蓋面鏨飾兩隻首尾相對的飛天,羅架兩側刻飾頭束髻,著褒衣的執幡駕鶴仙人。羅、屜均作匣形。羅分內外兩層,中夾羅網。屜面飾流雲紋,有環狀拉手。羅架下焊臺形器座,座上有鏤空的桃形壼門。座底鏨刻:『鹹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羅子一副,全共重卅七兩。匠臣邵元、審作官臣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另有『十九字號』鏨文兩處,墨書、劃刻『五哥』各兩處。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盤絲座葵口素面小銀鹽臺,鈑金成型,五曲葵口,平底,淺腹。腹壁豎鏨五條凸稜,煙臺座以銀絲盤曲三週,與盤底焊接。根據《茶經》記載,唐代飲茶必須加鹽等佐料,其檯盤上應該是放鹽的。

法門寺地宮佛寶展現出的大唐風華


注1:文中照片皆為作者四庫全叔拍攝。

注2:文字參考展覽說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