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水滴籌模式再遭質疑:公益與商業如何“攜手言歡”

日前,互聯網籌款平臺“水滴籌”被曝出,向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逐個病房“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並藉此形成的流量來推銷公司保險。更讓網友憤怒的是,地推員們對募捐金額填寫隨意,對求助者財產狀況不加審核,對捐款用途缺乏監督,籌款模式漏洞百出。一時間,水滴公司陷入了“打著公益旗號謀高利”的質疑聲中。

不可否認,水滴籌作為一種互聯網生態下公益慈善事業的創新模式,能夠在短時間內為困難戶籌到數額可觀的醫藥費,零手續費、零服務費、隨時可提現,相比傳統大多數理賠方式為“先看病,後報銷”的健康險,從水滴籌獲取先看病錢確實更解燃眉之急。人多力量大,也的確有成千上萬的家庭在最困難的時候,通過水滴籌平臺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援和幫助,平臺也因此達到了“公益”的目的。

但由於法律法規的滯後性,眾籌平臺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發展之迅速,必然會導致很多問題處在法律、制度和規則之外的“真空地帶”,不規範、違規甚至違法的情況容易發生,比如信息審核、費用監督還有變相搭售、業務提成等。如此一來,便出現了公益行為與商業盈利的衝突,引發公眾質疑,公司是否為了謀利而放寬對籌款人投放信息的准入門檻?前段時間德雲社吳鶴臣在水滴籌的募捐風波,也暴露出這一問題,水滴籌平臺背離“救貧救急”初衷,消耗了公眾愛心。但在我們一味地爭論做公益是否該謀利時,更應該想到,水滴公司首先是一個創業公司需要盈利,公益行為也需要商業力量的支撐,只是如何把握二者邊界,讓公益與商業兩條腿走路,才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平臺應該儘快完善審核機制,讓商業模式迴歸公益土壤,讓愛心能夠肆意澆灌。水滴籌創始人沈鵬曾強調過“天平模式”,即公益與商業並重,他說,“我們要可持續地做公益,天平的一端是公益,一端是商業,如果只有公益就不可持續;只有商業,公司發展就會偏離初衷,同樣地不可持續。”作為眾籌平臺,承載的不只是求助者的生的希望,也是愛心人士的滿滿溫暖,若以公益為名實施不法謀利,破壞的不只是眾籌平臺的管理秩序,更可怕的是消費了公眾的愛心,造成對人的善良的傷害。平臺要加強對籌款人信息的審核,對所籌善款的用途的監督,完善保險營銷機制,制定可行的盈利模式,以合理的方式為公司謀取利益,才能讓商業能夠更好的服務於公益。

在現實生活中,公益模式似乎一旦與商業盈利掛鉤,難免會引發爭議。我們也應該反思,是否對於公益的思維觀念過於狹隘,認為公益就只能是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公益與商業能否攜起手來,更好地為處於困難中的人提供幫助。對於合理盈利的公益企業,我們也應轉變觀念,不必過分苛責,以更開放的心態和理性的思考去審視公益與商業的合作,社會各方聚合力,營建良好的公益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