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两兄弟用力,把这个大家伙拉到了中山站

近日,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通过海冰运输,成功将“雪龙”号上的卡特雪地车运抵中国南极中山站。


卡特雪地车自重达20多吨,原车产自美国。这款重型雪地车的原型是农用拖拉机,为适应南极内陆恶劣环境,雪地车进行了适当改装,发动机外部、车辆底部加装了防护钢板,驾驶室里加装了副驾驶座椅,车辆的电瓶、机油箱等部位加装了加热系统,以防部件在严寒天气中被冻坏,如今成为各国在南极考察现场使用的主力车型。


两兄弟用力,把这个大家伙拉到了中山站


在南极现场进行科考作业和工程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支撑。但受南极海冰冰情、登陆点位置等因素影响,把大型机械装备成功运送到南极考察站并非易事。近年来,中山站外围陆缘冰距离远、冰裂隙多、冰山多,中山站码头时常被冰山包围,小艇难以开展作业,这批卡特雪地车此前被“雪龙”号3次运到南极,但都因海冰、气象等原因无法登陆。以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为例,受严重冰情影响,“雪龙”号只能停泊在距中山站44公里之外的海冰上进行卸货作业。为了保证安全,卡特雪地车只能“望站兴叹”,没能登陆中山站。


本次南极考察队利用“雪龙2”号、“雪龙”号协同作业,将“雪龙”号与中山站的卸货作业距离缩短至10公里,考察队员将卡特雪地车等重型装备安全拖运上站,将有效提升我国南极内陆考察运输能力,为科考作业和考察站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重型雪地车,卡特雪地车不仅体积大,在物资运输、工程机械作业等方面能力也很强大,南极内陆考察的重型雪橇全靠雪地车拖曳,一次可拖运约60吨物资,并装有吊车、雪铲等装备,如果雪地车出现故障,不仅物资运不上去,部分科考项目也将难以开展。


除了卡特雪地车,中国南极考察队还配备有原产于德国的PB系列雪地车。PB系列雪地车最初设计目的是用于滑雪场维护,近年来在南极科考中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我国南极科考中,经过改装升级的雪地车主要负责拖拽装有生活舱、发电舱、科考仪器、生活设施等的雪橇。由于PB系列采用专业的钢制履带,因此在雪面和冰面上都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在雪面满负荷拖拽时,平均时速为14公里,一天只能行驶约100公里。该车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加装铲斗、雪铲、吊车、雪犁等特殊设备,以便装载、铲雪、起吊和平整雪面,功能齐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考察装备也在我国极地科考中大显身手。近日,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也随船奔赴南极考察现场。


两兄弟用力,把这个大家伙拉到了中山站


“南极2”号是南极科考现场正在使用的全地形车“南极1”号的升级版。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的南极,全地形车是名副其实的科考“利器”,水陆两栖、适应性强、速度快,可以承担人员物资运输、冰盖探路、人员搜救等任务。


4年前,詹阳重工和极地中心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极地全地形车“南极1号”。4年来,“南极1号”驰骋南极冰原,充分发挥水陆两栖、适应性强和机动运输能力强的特点,有效改善了考察队员野外工作条件,降低了作业风险,被队员们形象地称为南极“公交车”。


两兄弟用力,把这个大家伙拉到了中山站


根据考察队员应用反馈,“南极2”号在“南极1”号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该车针对南极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还进行了极地低温启动、电气元件耐低温、车体保温等多项技术改造,应用了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低温性能和耐磨性能,能够在零下41摄氏度的环境中工作,其后车厢还加入了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有效改善了车厢“小环境”,让考察队员乘坐更舒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