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有人不喜歡儲殷。

談不上具體理由,就是不喜歡,一看就不喜歡。

有人則能說上幾點原因:

“那張臉,長得有點刻薄”

“說話時,像在嘲諷誰”

“看起來就油膩的中年男人”

“觀點不新穎,都是些大家知道的觀點”

“總以過來人自居”

“像我爸媽,在那說教”

不喜歡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或者無需理由。

然而,光憑這些去看待一個人,否定一個人,這個人一出場,就跳過不看,很可能讓自己失去學習的機會。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蔡康永節目中說:《奇葩說》不是在說那些被大家認同的觀點,而是要創造出新的觀點。

然而,我認為新的觀點不僅僅是曾經沒有過的,也包含我們曾經認為理所應當的觀點,出現了新的解讀,或者有了新的感悟。

那麼,光憑這一點,儲殷就是符合的。

有人不解,反駁道:《奇葩說》就屬儲殷最沒新意。

然而,最新一期的《奇葩說》,儲殷卻讓我們看到了舊觀點後的新感悟。

原來,並不是“我知道”,而是“我以為我知道”。

不理解父母,因為我們還未真正成為他們

這週六的辯題是決意離婚的夫妻,要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後嗎?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儲殷所在的正方觀點是要等到高考結束後,再告訴孩子。

其中有一個理由,非常打動人。他說:

你知道父母為什麼要騙你(不告訴孩子離婚的事情)?不是說我要為你好。

他人到中年,要離婚了,生活解體了,沒有意義了。

他唯一感覺到的自己還有尊嚴,還有體面的地方是什麼?

在這場殘酷的沒有底線的離婚大戰中,他唯一的底線是什麼?

他感覺到他還能為他的孩子做點什麼。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一位網友,看了儲殷這段話,悔不當初。

父母關係不好,我知道,但他們為了我不離婚。

我對媽媽說你們離婚吧,不要再這樣委屈下去了,當時,媽媽只是沉默,沒有說話。

我當時以為她不想說話。

現在想想,那一刻媽媽感到非常挫敗吧。我直接說破,之前她所做的那些變得毫無意義。

現在,我很後悔。

如果不是親身感受過,誰會想到父母的堅持是想再為孩子做點什麼?

如果不是到了父母的年齡,又怎麼會理解他們的選擇呢?

即便我已為人母,但尚未到他們的年紀,如果不是儲殷這段話,也看不到他們選擇背後的隱忍。

也許,我們不接受,不理解他們的做法,但請尊重。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我們知道的那些道理只是道理,卻是父母們的經歷

《奇葩說》的觀眾,年輕人佔多數。

年輕人,不喜歡“過來人”大講道理。

年輕人,有著一股子反對主流的想法,不願同於多數人,強調新時代的價值觀,獨立自由。

有時,遇到父母、長輩的勸告,會不耐煩,反感,或直接打斷。

父母說:

工作要求安穩,不要換來換去。

結婚,最好找家境好的,不用那麼辛苦打拼,生活輕鬆一些。

找對象,最好找門當戶對的。

兩個人在一起吵吵架正常,不要動不動就想離婚,能過就過下去吧!

而我們,往往不這麼認為。

愛情當然比麵包更重要。

趁年輕要多折騰,多換幾份工作,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

吵架,就是對方不愛我,不願為了我去讓步,這樣的婚姻不如沒有。

但是,父母為什麼要那樣說?

因為,他們經歷過。

他們知道,嫁給家境困難的人,自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孩子也很可能跟著承受生活的艱辛。

他們知道,嫁給一個不門當戶對的人,很可能會因為成長背景差異過大,產生矛盾。

他們知道,如果頻繁換工作,攢不住錢。

他們知道,生活中總會出現摩擦、矛盾,在這個過程中面對與成長,比逃避問題更有益。

相比從書本上看到的一句話,在別人那裡聽的一個道理,父母告訴我們的那句話中,有他們過往的經歷、體驗、感悟、情感,以及教訓,當然最重要的是愛和期待。

期待你能生活的更好。

但我們會說:時代變了,父母跟不上時代,想法落後。

或者一句“這些我都知道”,就將他們的話,當做一個道理,一句話而已。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當我們真正走過那些青春歲月,我們會發現所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或者父母所倡導的那些價值觀有一些真的有道理。

很多人會有這個時刻:我要是當初真的聽了那句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了。

為什麼那時沒有聽父母的話?

因為當初我們會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那句話,符合我們既有價值觀的,認同,不符合的則拋之腦後,而非真的聽進去了。

畢竟那是別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我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試一下。

人年輕的時候,有衝勁,有想法,有時間,要去闖,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沒問題!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都可以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

退一步講,父母說的也不一定都正確。

只是,我們不能內心自動的就去對立、牴觸、嘲諷那些想法,而將自己的想法自然的認為先進,正確。

我們所認為的先進想法,不正是前人一代一代進步而來的嗎?

我們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但請尊重他們

李誕在最後總結時說:在家庭中,子女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子女追求自由、自我,父母追求家庭、責任。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這是兩代人,兩種身份下,不同的價值觀,能分出誰對誰錯嗎?

顯然不能。

人們的價值觀受個體生活、工作經歷等多方面影響。而不同時代的人,社會大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更加重要。

因此,不同時代的人之間就產生了代溝。

這一次《奇葩說》,父母陣營一直都在按住紅色鍵,支持正方。

無論是辯手還是觀眾都在感慨,真的很難改變父母這代人的想法,反方說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都得不到票。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發現,現實生活中,與父母有不同的想法時,想去改變他們實在太難了。

但,為什麼想去改變他們呢?

因為我們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念是正確的。

然而,每個人終究只能對自己負責。

父母的意見,我們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但無需總想去改變他們。

改變來源於他們內在是否有意願,我們能做的是尊重他們,求同存異。

就像李誕所說,在一些小問題上,不要在乎對錯。

我想起,之前每次回家,媽媽總會讓我帶點什麼回去,有時哪怕只是一顆大白菜。

我不想要,心想想吃自己就去買了。

後來,我才意識到,她知道白菜我能買得起,只是,在她心裡,總想給孩子點什麼。

其實,很多家庭都是如此。

如春節過後,有網友曬出父母給自己裝了滿滿一車的東西。

《奇葩說》儲殷,讓我明白的三件事

這些,我們沒必要和父母去計較。

比如媽媽囑咐我們天冷,多穿件衣服、一個人在外面,好好吃飯,別總省錢......

我們就多穿一件,這樣更暖和、對自己好點,不虧著自己。

有時,按照父母說的做了,自己又能失去什麼呢?

事實上,有些事情上,並不需要堅持自我。

這並不代表我們迷失了自我,失去了邊界,而只是說明,有些地方並不是方方面面都需要邊界。

比如親情。

為什麼親情能讓人感到溫暖?因為有愛。

如果這份愛中,多一些尊重和在乎,將更加深刻綿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