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今年是殲-10戰機首飛20週年,作為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國產三代機,殲-10出現之初,總會和一種戰機聯繫在一起,那就是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的“獅”(Lavi)式戰鬥機,在氣動佈局、機載雷達、航電架構等方面,殲-10的確參考了“獅”的很多優點,但作為中東第一種三代機,“獅”的命運是很悲慘的,1986年末首飛,造出3架原型機,耗資11億美元后就被下馬。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首先需要提一點的是,“獅”和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山寨幻影III的“幼獅”(Kfir)是完全兩種戰機,但兩種都是承擔對地攻擊任務為主,有繼承關係。

1980年2月,以色列政府正式批准“獅”項目之初,它就是作為一種輕型戰鬥轟炸機設定的,主要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用於取代“幼獅”和A-4“天鷹”,畢竟當時以軍已經把具有更強制空作戰能力的F-15和F-16引進了,因此“獅”式戰機原型機都是雙座的,這一點和制空任務為主、單座構型居多的殲-10戰鬥機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關於“獅”的性能,介紹文章已經很多了。整體而言,除了使用性能相對落後的普惠PW1120型渦噴發動機之外,“獅”是很標準的三代機,鴨式靜不安定氣動佈局、電傳操縱系統、E/LM-2032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和數字化航電,不過由於PW1120加力推力僅9噸,“獅”的最高飛行速度僅1.8馬赫,完全無法和殲-10相比,殲-10採用二元可調式進氣道等設計,也是為了大幅提高截擊性能,這些細節和“獅”有較大不同。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但不可否認的是,殲-10在很多地方的確參考了“獅”,特別是電傳操縱系統、機載雷達和航電系統方面,以色列人充當了成飛的老師,對比“獅”和殲-10的座艙佈局,你會發現它們的“一平三下”座艙佈局有很多的類似之處,相反兩者氣動佈局方面的外形差異還更大一些。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畢竟,1986年12月31日首飛的“獅”,和1998年3月23日首飛的殲-10中間差了近11年,成飛可以根據中國空軍實際的技戰術指標需求做出優化,取長補短,但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國產三代機的迷夢卻在1987年8月徹底歇菜,項目被取消,一方面由於項目已耗資11億美元,另一方面是因為以色列軍費很大程度上是美國承擔的,美國難以忍受在出口市場上出現新的競爭者。

這種戰機被寄予很大希望,耗巨資首飛一年後為何被迫喊停

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一共製造了3架“獅”式戰鬥機原型機,前幾年,以色列空軍引進了意大利的M346型高級教練機,按照慣例為其起了希伯來文的綽號,再次命名為“獅”(Lavi),可見猶太民族內心,依然深藏著自己的先進戰鬥機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