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讀懂古詩文一定要理解古代詩歌中的“倒文”現象

古代詩歌閱讀歷來被稱作高考考生的“殺手”,而“倒文”現象是造成讀者閱讀困難的一大障礙。

什麼是“倒文”呢?古人在創作詩歌時故意顛倒詞句的順序,以達到加強語勢,協調音節或使句法錯綜等效果。這種修辭手法就是倒文。

一、從詩句的結構上看倒文,倒文可有一下幾種情況:

1、主語後置

崔顥《黃鶴樓》中有兩句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其實是“晴川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

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溼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象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濛濛霧氣彷彿沾溼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裡的“溼”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

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臥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

又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3、主賓換位

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

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4、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詞組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

其一、定語挪前

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游《晝臥》詩:“香生帳裡霧,書積枕邊山。”(帳裡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其二、定語挪後。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詞組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5.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詞組,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

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髮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其他如: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如“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亦是倒文。

讀懂古詩文一定要理解古代詩歌中的“倒文”現象

二、從修辭的角度看倒文,倒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平仄

如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是“目欲窮千里”的倒裝,這是為了與下句“更上一層樓”形成對仗和適應詩歌平仄要求而改變了語序。

如李商隱《安定城樓》“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句中的“歸”因和下句的“入”構成對仗而倒裝,否則正常順序“永憶江湖白髮歸”和下句既不對仗也不合乎格律的要求。

又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裡有:“淮水東邊為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的詩句,其前句“淮水東邊舊時月”正常的順序應為“舊時淮水東邊月”,詩句顛倒後,平仄正好與下句相對,既合乎格律詩對於平仄的要求,又使句子音律和諧,聲調優美。

2、押韻

如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其中的“路八千”正常順序應為“八千路”,顛倒為“路八千”是為了與“九重天”協韻。押韻是格律詩的要求,因此,韓愈必須運用倒文,否則詩就不合乎格律的要求。又如蘇軾詞《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其中“綠水人家繞”應為“綠水繞人家”,這裡“繞”字後置主要是為了與“小”“少”“草”“道”“笑”“惱”押韻。

3、節奏

如白居易《長恨歌》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的詩句,若按正常順序寫作“行宮見月色傷心,夜雨聞鈴聲斷腸”則不像詩而像散文了,因而作者運用倒文,不僅為了押韻,還改變了詩句的節奏,從而使詩句富有節奏感,音律美,給人以深刻的藝術感染力。

4、藝術表現

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詩句:“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中說笑喧鬧,是洗衣服的女子歸來了;水面上荷花搖動,是打魚的小船從遠處划過來了。其正常的順序應該是:漁舟下,蓮動;浣女歸,竹喧。但作者偏偏寫作:“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不僅使詩句的平仄押韻合乎律詩的要求,還創造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

又如北宋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中“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兩句,後一句應為“黃花報霜信”。此處將“霜信”提前,表面上是寫景物的淒涼,實際上是為了強調突出自己晚年生活的“悽楚”情懷。而王昌齡的《從軍行》中“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兩句,後句應為“遙望孤城玉門關”。“孤城”即“玉門關”,把“孤城”提前,既強調了“孤”,又和後面的“遙望”一起突出了在外守衛邊疆城池的士兵遙望著內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情懷。

再如唐代大詩人杜甫。他是善用倒詞的行家裡手。前人曾評論說:“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顛倒用之,語峻而體健,意跡深穩,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露從”兩句出自杜甫《月夜憶舍弟》一詩,原句意思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而一經顛倒,則造語新穎得體,寓意深遠,蘊含著濃烈的懷鄉思親之情,富有深刻的哲理意義,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真可謂點石成金!杜甫《秋興八首》之八里“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的詩句,更是妙用倒詞的典範。正常順序應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詩人巧用心思將賓語前置,從而強調了香稻粒的寶貴,碧梧枝的優美,引起了讀者美妙的想像,開拓了詩句深邃的意境,並使句法奇崛有致,構思新穎,整首詩富有情致。

總之,倒文是古典詩詞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其具體原因,或是因為平仄,或是因為押韻,或是因為節奏,或是因為對仗,或是為了表達,需要我們認真品味,“洞其竅奧才能得其意境,知其規律方可明其氣格,解其妙處才能曉其神韻

”,因而在鑑賞古詩時應注意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