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1926年3月18日,段琪瑞政府屠殺了愛國學生。這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給了魯迅極大的刺激。他一方面沒料到反動統治者竟會如此兇殘對待手無寸鐵的學生,另一方面也痛感文人的軟弱無力,任人擺佈。與此同時,他個人也遭受到了反動勢力猛烈的攻擊,處境越發艱難。這也迫使魯迅不得不深刻反省原先的思想主張和戰鬥方式。魯迅就在這迷茫仿徨的狀態下寫了《朝花夕拾》。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朝花夕拾》的概述

《朝花夕拾》這本書共收入了回憶性散文10篇,分別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這些是魯迅“想從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題材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是魯迅對自己過往生活的追憶:仇視家貓的緣由,飼養隱鼠的驚喜,感念長媽媽的情懷,質疑《二十四孝圖》的禮教,批判封建家長的專制,喜愛活無常的“大戲”,展示兒時樂土“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的生趣,勾畫了庸醫對父親造成的影響,離鄉異地求學接觸新書《天演論》的驚喜,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懷念,回國後對辛亥革命的失望,對友人範愛農死亡的痛心等等。

在對孩童時代的追憶,對自我人生的審視,對故鄉風土人情的敘述中,展示了魯迅情感細膩一面:對童年生活的珍愛,對鄉土人情的感懷。從而使一個情真意切的魯迅深刻在我們讀者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這部散文裡,我們瞭解了幼年魯迅的生活情景,青少年魯迅愛國情懷滋長的生活環境及其擁有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思想基礎。這不是一般的個人自傳體,而是魯迅或帶著濃重的深情,或以嘲諷的口吻,或以辛辣的筆調,述說著記憶中發生的一切,使這部作品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戰鬥氣息。

透過這部作品,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的日趨瓦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里人們的心裡特點;也看到了“百日維新”的虛弱幻滅,“學堂生活”的雜亂無章。革命黨人的失敗,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敗,對魯迅來說更是刻骨銘心。

二、賞析魯迅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學創作

下面我們就以“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無常”、“藤野先生”、“範愛農”為例來具體賞析魯迅的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文學創作。

①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對長媽媽是有感情的,在好多篇章都會提到長媽媽,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專門回憶和紀念她而寫的。阿長是個連名字也不為人所知的底層勞動婦女,是魯迅小時的保姆。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中魯迅用了雙重眼光來看待阿長,小時的眼長和寫作的眼光。用小時眼裡的長媽媽是“常喜歡切切察察”,沒有文化,有點粗俗,人又寬又胖,睡相不好,大大咧咧。而筆下的阿長,她又是質樸 、真誠、喜愛孩子的,是個很不幸而又希望過好小日子的底層婦女。儘管她在思想上、性格上有很多迷信、不可取的地方,但那是封建思想長期侵蝕的結果,與其說是她的過錯,不如說是她原生家庭的創傷。

魯迅舉了具體事例來展示人物的特點,寫了元旦的古怪禮法,寫了她滿腦子的繁雜道理,寫了她給“我”講的“長毛”故事,寫了她謀害“我”隱鼠,寫了她幫“我”費力搜尋得來《山海經》。最後魯迅仰天長嘯,“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思念和關心,也暗示了魯迅對底層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②《二十四孝圖》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傳統的兒童讀物,是宣傳儒家“孝”的範本。小時的魯迅剛收到這個禮物是開心的,然等他翻看完後就覺得不對勁了,大大刺激他對“孝順”的認識。原本他覺得做到“聽話”、“從命”就是孝順父母。然這本書宣揚的孝順難度係數太高,高到要以命示範,這是讓人恐懼的地方。文中魯迅虛擬自己仿效“哭竹生筍”、“臥冰求鯉”的情狀,更坦言反感“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抨擊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字裡行間,表達了對孩子和年輕人的擔心。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猶記得,在《狂人日記》裡,魯迅痛心疾首高呼過“救救孩”。直到晚年,有人無端給抗爭少年加以“賣國”罪名,魯迅也是立馬拍案而起,斥責道:“從我們兒童和少年頭顱上,洗去噴來的狗血罷!”可見魯迅對孩童和年輕人一直關愛有加。

若放在現代社會,我們在出版少年兒童讀物或給少年兒童推薦書單時,我們也可反問自己:少年兒童的樂趣是什麼,這是少年兒童所需要的嗎?這也正是我們讀魯迅《二十四孝圖》的現實意義所在。

③《無常》

來看魯迅的《無常》,“無常”原是傳說中閻五殿上的鬼,一黑一白,專做勾魂之事,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然魯迅筆下迎神賽會的活無常,卻不同尋常,他“活潑詼諧”,“鬼而人,理而精,可怖而可愛”;他剛直不阿,不講情面,“手裡拿著大算盤,你擺盡臭架子也無益”。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中有點反諷意味的是鄉下人認為“公正的裁判在陰間”,而“活無常”正是他們心中公正的裁判,所以大家都很喜愛“活無常”。這裡一向黑暗、陰森的“陰間”成了光明所在地,“活無常”化身為幫底層人民實現美好理想的使者,來懲罰惡者,除暴安良的願望。

③藤野先生

要說給魯迅先生無私教誨的,應屬那個教學嚴謹,沒有國界的日本學者,藤野先生。這是魯迅一生都難忘的貴人。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魯迅對自己去日本學醫的動機,曾在《〈吶喊〉自序》中解釋過,他說,“我的夢很美滿,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精英,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維新的信仰。”可見他是懷惴救國救民願望學醫的。但是在醫學期間,有次看槍斃中國人電影,說是由於“給俄國人做偵探”,而圍觀的“也是一群人”,這大大刺激魯迅,讓他有了“棄醫從文”想法。

魯迅認為醫學不是很要緊事,若國民大眾思想愚弱,即便體格如何強壯,也只能是無意義的示眾和看客。因此現在首要任務是改變國民思想,推行文藝運動。這篇也是魯迅追敘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熱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④《範愛農》

人們常說不打不相識,魯迅跟範愛農就是從一次誤會中認識的。在範愛農的老師徐錫鱗被殺害後,在要不要“發電到北京,痛斥滿清政府的無人道”這問題上,兩人發生激烈爭吵。魯迅主張“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但範愛農隨即就提出反對。魯迅馬上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都害怕”,“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認為是滿人,這時才是其次;第一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可見魯迅當時對範愛農有多不滿,多討厭了。直到革命前一年的再次遇見,相處中才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範愛農。範愛農是那種外表看起來冷漠,但內心卻對時勢的焦慮、擔心、不滿。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文中魯迅特別點到了範愛農的“白眼”,是對憤世嫉俗心靈的寫照。範愛農的酒醉、瘋話、溺水身亡,都是魯迅由不解到同情及悼念的心路歷程。同時我們看出了魯迅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深刻反思。

這也是魯迅初步嘗試以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來反思社會現實的前奏。

三、《朝花夕拾》的藝術特色

《朝花夕拾》是魯迅用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散文珍品。魯迅善於捕捉生活片段加以描繪,選擇有象徵性的事件和細節來勾畫人物形象,使得人物生動立體,讓人過目不忘。如在《阿長與〈山海經〉》中,對長媽媽描寫,傳神又生動,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粗俗又善良的農村婦女形象;在《無常》裡,對“活無常”描寫,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心地善良、很有同情心,並由勞動人民自己創造的無常藝術形象;在《藤野先生》中對藤野先生的刻畫,主抓人物的主要特徵,敘述的是直達魯迅靈魂的事件;在《範愛農》中對範愛農的刻畫,尤其是對範愛農衣著神情面貌的雕刻,讓人不由聯想到了“偷書不算偷”的落魄文人孔乙己等等。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學藝術欣賞價值。

剖析《朝花夕拾 》,挖掘魯迅文學帶來的藝術欣賞價值和現實意義


而在寫作手法上,魯迅把敘述、描寫、議論、雜論、抒情等有機結合起來,使作品張力巨大,富有想象空間。同時又把對往事的回憶和時事雜糅在一起議論,或正話反說,或嘲諷揶揄,或幽默風趣,讓人越嚼越過癮。在敘事、議論中穿插典故、童話、傳說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語言樸實、親切、清新,並飽含深情,值得我們後來人作為在寫作上借鑑。

四、寫在最後

隨著時間的流逝,魯迅離我們很遠,又很近。魯迅的名言在朋友圈中隨處可見,如“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你擠,總會有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等等,魯迅文學裡卓越的遠見和堅韌的戰鬥精神放在現代仍然適用,我們總是在某個脆弱時刻不經意間就會想到魯迅的某句話,想到魯迅筆下的某個卑微小人物,然後就像被點了魔法棒似的,突然開悟。這也是大眾這麼多年來一直喜歡魯迅文學的現實意義所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