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段時間朋友問我:

「我兒子不在幼兒園大便,已經有半年了,我要不要轉園?」

乍一聽,覺得朋友的行為有些衝動了。

可是在和朋友聊天的過程中瞭解到,孩子因為在幼兒園便便的事,哭過無數次,為此經常會找各種理由不上學。

孩子每天晚上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便秘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有兩次,孩子在幼兒園直接拉在了褲子裡。

總之,孩子打死也不在幼兒園便便。

我說:「如果孩子因為這件事都不開心這麼久了,那麼換吧。」朋友鬆了一口氣:「你是第一個支持我的人。」

現在,半個月已經過去,朋友家的孩子在新幼兒園裡適應得不錯,不在幼兒園便便這件事居然就這樣神奇地好了。

我不知道朋友的孩子在之前的幼兒園裡經歷了什麼,是否有老師忽視的因素在裡邊。但如果孩子對便便這件事有這麼大的反應,身為父母,我們一定是忽視了什麼 。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我們總以為,屎尿屁是自然規律,再簡單不過,可對孩子來說並非如此。

美國心理學家艾裡克森說:2歲之後的孩子開始慢慢走向獨立自主。

他們會通過控制大小便,明白身體是自己專屬的,而「排洩導致的快感」這個秘密,也是屬於孩子自己的。

這讓孩子從中獲得了愉悅,並領會到掌控感、力量感,以及與別人區別開來的邊界感。

簡單地說,孩子通過控制大小便,明白到自己可以控制、影響自己的行為,從而為學習、遵守外部世界的規則奠定了基礎。

從另一方面來講,大小便也是孩子內心自主感的表達。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可為什麼孩子在家能隨意大便,在幼兒園就會憋大便?

心理學裡有個名詞:軀體化。即個體的某種情緒,如不能直接在情緒層面表達出來,就會通過身體來表達。

2017年12月,浙江一個六年級孩子,有段時間在校就嘔吐,回家就正常。父母帶他四處體檢,均無定論。

後來,精神科醫生以催眠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層,瞭解的真相是:男生的同桌很調皮,有一次班主任在憤怒中打了這個同桌。這事引起了男生的強大反感:老師竟然體罰學生。

他把這種情緒壓抑在潛意識裡,可這種隱藏在潛意識裡面的情緒,並不安分,通過軀體的嘔吐表達出來。

嘔吐是軀體行為,如實映射出他的心理——既表達了對老師的不滿,又釋放了潛意識層面的攻擊性,一舉兩得。

身體往往比語言更誠實,更能表達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

同理,幼小的孩子,通過控制自己的大便,來表達內心的情緒。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一份來自全國幼兒成長研究中心的報告:80%的孩子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只有20%的孩子不受影響。

我們常以為,孩子憋大便這種現象很常見,於是往往不當一回事。

但一滴水映出一個世界,小事背後隱藏的是大問題。

孩子的身體器官還沒有發育完整,長期憋便,會使體內毒素增加,腸道負擔增重。大便長時間留存,水分會丟失,變得乾結,孩子則易便秘,嚴重的還可能導致肛裂。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弗洛伊德說:個體的所有行為,都是潛意識的流露。

身體是無聲的言語,會在各種細枝末節裡,告訴我們孩子內心隱藏的秘密。

  • 缺乏安全感

每個陌生的環境,對年幼的孩子而言,都是極大的挑戰,此時他們心理的恐懼感勝過了環境的新奇感。

當內心的安全感尚未得以建立時,他們只能用盡全力來應對周圍的環境,對身體裡發出的信號會自動忽略。因此孩子往往會拉在褲子裡或到家了才意識到要拉大便。

但每個孩子對於新環境的適應期一般是不超過一個月。

如果孩子超過了一個月,還不能在幼兒園正常解大便,說明孩子的安全感並沒有很好地建立,沒有完全地融入幼兒園裡。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 羞恥意識的萌發

3歲以上的孩子,他們不僅僅有強烈的自我意識,還會有非常明確的選擇傾向。

對他們而言,屎尿屁屬於自己的隱私。

在他們心裡,只有親近的人,才能知道他們要尿尿、要拉粑粑,才可以幫他擦屁股。

如果由他不認可的人來幫忙,孩子心裡會不舒服,因為這意味著心裡的安全界限被打破。

孩子唯獨在能讓他們感到輕鬆、自在、有歸屬感的人面前,才能自由地、無拘束地大便。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 老師的忽視

很多幼兒園並沒有給孩子隨意大便的時間。準確地說,幼兒園的活動都是整齊劃一的,孩子要在規定的時間做規定的事情,而大便是規定之外的「意外」。

如果孩子在要解大便的時候,遭到老師忽略、冷淡的態度,或看到老師嫌棄「臭臭」的神情,那麼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避開這項讓老師不喜歡的事情,寧可把大便憋回家,也不「麻煩」老師。

此階段的孩子,以觀察和模仿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一旦孩子觀察到老師不喜歡這種「意外」,他們很可能就會刻意避免這種「意外」。

所以說,孩子在幼兒園能不能正常解大便的背後,是關乎他在幼兒園是否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與安全感的秘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個慢慢放手、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入園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經的階段,如何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融入幼兒園的生活?

  • 讓便便成為輕鬆愉快的話題

當我們幫孩子擦屁股時,要帶著愉悅的心情跟孩子對話:

「哇,今天看起來消化得不錯哦,便便顏色很正常呢。」

「好了,讓我們一起來擦得乾乾淨淨的。」

……

諸如此類的話,能幫助孩子放鬆因便便而帶來的羞恥感。

同時藉助一些繪本讓孩子知道,拉便便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

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便便的繪本,比如:

《拉便便真舒服》:會告訴孩子大便形成的詳細過程,大便為什麼是黃色的等。

《小狗便便》:小狗便便的價值——犧牲自己,做花朵的肥料。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通過尋找是誰嗯嗯在小鼴鼠頭上,來認識各種動物的便便。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 允許孩子在便便上的小失誤

孩子都是敏感的,當偶爾尿褲子或是大便拉到身上時,千萬不要當眾粗暴地處理,更不要批評,否則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我們可以這樣安撫孩子:「你還小,控制不了大便,拉在褲子上沒關係,媽媽幫你換掉就可以了。」

沒了恐懼,孩子就不會驚慌失措。

  • 主動與老師溝通

對孩子而言,老師是成長環境中的重要因素,是學習的榜樣。

我們應主動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可以向老師介紹孩子大便的一般規律和特殊需要。

比如孩子不會解褲子、習慣性便秘、需要幫助擦屁股等,提供足夠的信息,老師才能適時給予孩子關注和照料。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 不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

不要讓大便成為每天的必須話題,孩子偶爾排便困難、不規律,並沒有什麼。如果天天問他:「今天在幼兒園大便了嗎?」

孩子反而會因緊張形成習慣性躲避,更容易誘發代謝紊亂,對良好習慣的養成非常不利。

我們需要做的是,留心幼兒園為孩子預備的食譜、老師為孩子們做的午睡、排便記錄表,及時和老師溝通、交流。

“孩子不在幼兒園大便,我決定轉學了!”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我們是他們頭頂的一片天,能為他們擋風遮雨,為他們築牆堆壘。

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孩子身體透露出來的「語言」,那對他來說也許意義非凡。

作者:筱泓,從教多年,教育機構顧問,親子情感專欄作者。人生多坎坷,且以文字療傷。願流年無殤,歲月留香。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