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如今的房地產,為什麼哪哪兒都透著一股“不舒服”?

現如今的房地產,無論是炒房客,還是買房自住,抑或開發商,甚至是銀行,對房地產都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哪哪兒都透著不舒服。

炒房客想賺錢,但套現已經非常難,成都的二手房掛牌量激增,但大家都去一股腦買新房,二手房正變得越來越尷尬。

自住買房的也不舒服,搖號已經是標配了,麻煩的不僅是搖號,你想多個項目同時搖號?對不起,必須等這個項目選房完畢,才能去下一個項目報名搖號。

而開發商,更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受,死不了,賴活著,能賺錢,但轉不了很多錢。每塊地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拿到手,精心設計,好不容易拿到預售證,但也就是賺點辛苦錢。

對銀行來說,房貸仍然是最安全的業務,而房貸利率雖然在漲,但資金成本太高了,逼著他們去把資金貸給風險更高的領域。

如今的房地產,為什麼哪哪兒都透著一股“不舒服”?

房地產為什麼如此“不舒服”?

用任志強的話來說就是不想讓“想占房價下跌的便宜的人出現。”

以往調控無非是越調越漲,該買房的還可以買,但現在不行了。

我們從深圳的人才房、安居房可以看一下未來調控的邏輯。

限價可能還會長期存在,但房價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我要集中更多資源來發展保障性住房。未來出現任何調控措施,我都不會覺得意外,他們的目的基本只有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給後續系統性的住房政策爭取更多的時間。

深圳的玩法,明確了商品房退居次要地位,商品房價格該漲就漲,但我把商品房的比例降下來,只有40%,該漲就漲,漲起來,富人買單,地價也能漲起來,那樣就可以把更多的錢來蓋人才房、安居房。

調控強調的是民生,而非房價。

如今的房地產,為什麼哪哪兒都透著一股“不舒服”?

第一次財經統計發現,2018年1-5月份,全國共發佈了159次房地產調控措施,同比去年增加了60%,調控措施的次數都能搞出如此鮮明的對比,這其實宣告了一點,相對於市場,政策已經事實上左右了房地產。市場只能是在其從屬下發揮作用。

至於對購房者來說。接下來的房地產的利好有兩個,一弱一強。稍弱的利好是搖號的普遍實施。經過了多個城市的風波,搖號購房現在會越來越公平,但僅限於此,因為搖號買房的人會越來越多,搖號會越來越複雜,搖號的成本會越來越高。稍強一點的利好是,價格仍然限住了,至少不用太擔心價格一天一個樣。

搖號賦予樓市的信號,其實就是房地產已經全面被接管。房地產開發銷售等環節都已經被接管,土地價格是固定的,預售價是固定的,開發商只負責開發、設計和打通關係加快上市節奏。

如今的房地產,為什麼哪哪兒都透著一股“不舒服”?

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商想拿地,想賺錢,需要更復雜的佈局。比如不少一線的開發商為了保住高端項目,他們會同步在偏遠地段開發一個屌絲盤。兩者一中和,價格就不那麼扎眼了。

而另一個讓人看不清的是房價,是數據。

真實的房價肯定有,但公開的只能是包裝過後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房價很敏感,老百姓也很敏感。那麼怎麼辦,只能是包裝了。除了包裝房價,地價也要被包裝,一線城市土地市場往日血拼的場景很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流拍率,較少的開發商參與,較低的土地溢價率,以及較低的傳播度。

數據的低調,看不透的人最不舒服,你不舒服,才會觀望,你觀望,調控的目的就達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