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吴国桢与蒋介石交恶的台前幕后

吴国桢精明能干深受蒋介石器重。又由于有留美背景,也颇得宋美龄和美国政府青睐,被归为所谓的“夫人派”,因此他在仕途上屡获拔擢,官运亨通。然而就是这样关系密切的君臣,最后却彼此交恶,分道扬镳。

吴国桢与蒋介石交恶的台前幕后

与蒋经国交恶引蒋介石不满

国民党逃台后,吴国桢于1949年底出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3个月后,1950年3月,蒋经国被任命为“国防部”政治部主任,并操纵“反共救国团”等组织,势力大涨。当时救国团系一民间社团,“政府”没有预算,这样,蒋经国只好向“省主席”吴国桢伸手要钱。当时台湾财政拮据,“省府”入不敷出。吴以消极手段,不给救国团发经费。而时任“台省财政厅长”的任显群利用身兼台湾银行董事长的特权,对蒋经国有求必应,出手大方,到头来还是掏了“省主席”吴国桢的腰包。对此,吴难免发些牢骚,尤其对蒋经国不满。

吴国桢不仅在经济上与蒋经国冲突不断,政治上与蒋经国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吴对蒋经国操纵特务系统,在岛内滥杀无辜、随意捕人颇为不满,并加以干涉。1951年春,台湾进行第一次民选县、市长。就在选举前夕,蒋经国令特务以检查户口为名,一夜抓了398人,而最后查明仅19人有轻微违警记录,其余均系无辜。吴国桢出面干预,将人全部释放。吴国桢所为使其与蒋经国的矛盾急剧上升。更令蒋经国不能容忍的是,吴国桢直接向蒋介石进言:“钧座如厚爱经国兄,则不应使其主持特务,盖无论其是否仗势越权,必将成为人民仇恨的焦点。”对此,蒋介石和蒋经国都颇为不快。

吴国桢与蒋介石交恶的台前幕后

在美发表言论惹怒蒋介石

1953年4月5日,吴国桢与夫人去日月潭游玩。途中发现所乘汽车两只前轮的插销和螺丝帽被人卸掉,从台中到日月潭多山路、弯路,这样行驶随时有生命危险。吴知是蒋经国所为,意在要自己的性命,遂决心离开台湾。几经波折,吴国桢的辞职(仅保留“行政院政务委员”一职)被批准,于1953年5月24日赴美。

1953年11月,蒋介石突然下令撤销与吴私交甚好的“总统府秘书长”王世杰的职务。台湾政界、新闻界广为流传,说王是因包庇吴而被免职,还谣传王曾批给吴50万美元。吴国桢在美国获悉后,写了一则“辟谣启事”,函寄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张其昀,请将启事转呈蒋介石,并登报。台湾当局对此置之不理。

吴为了洗刷贪污巨款的不白之冤,只好出钱在美国报纸上刊载,并于1954年2月7日接受了一家美国电视台的采访。在电视上,吴除了要求台湾当局彻底查清他是否贪污外,还说明他之所以出走台湾,是因与台当局政见不同:一、除非吾人能在现行政区内实施民主,则无法争取台湾人民及海外侨胞的全力支持,更无法争取自由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支持;二、目前的政府过于专权;三、“国防部”的政治部,完全拷贝苏联,若干人士竟认为,与共产主义作战,必须采取共产主义的方法。上述3条分明是指蒋氏父子,只是没有点名。对此,美国舆论大哗,各报争相转载。

吴的议论传到台湾后,蒋介石气愤不已,遂下达了对吴国桢撤职(“行政院政务委员”)查办的命令。同时,有26年党龄的吴国桢也被国民党中央开除党籍。

吴国桢与蒋介石交恶的台前幕后

隔着太平洋骂架最终和解

蒋介石下令“依法彻查究办”吴国桢之后,台岛新闻、文化、教育界众口一词,齐声讨伐。吴国桢不甘示弱,决心继续用上书的方式,向蒋介石理论。

3月20日,吴国桢上书蒋介石,信中要求蒋答复以下12个问题,如:(一)国民党经费是否由政府负担?(二)政府有何畏惧,不通过一“政党法”,保障各方反共人士均能在台公开成立政党,批评政府?(三)军中究竟有无国民党之秘密组织?等等。随后,吴又对台湾当局的污蔑进行了辩解,请求国民党来美彻查吴的经济问题,“若真有罪,自甘回国领罪”。

吴国桢与蒋介石交恶的台前幕后

3月28日,吴国桢又上书蒋介石,公开指责蒋经国掌管台湾特务机构,使台湾成为特务横行的“警察世界”。同时,吴把蒋介石比作法国暴君路易十四,批评他“自私之心较爱国之心为重,且又故步自封,不予任何人以批评建议之机会”,希望他“力自检讨,虚己从人,借能以数日后平心静气来研究他的建议”。

第二天,台湾当局公布了事先早已准备好的“吴国桢专案小组”的“调查报告”。报告说“前台湾省主席吴国桢,最近在美国屡次发表荒谬言论,破坏国家声誉,并致函国民大会,诬蔑政府,蛊惑人心”。接着,报告列举了几件吴国桢与省议会之间的所谓纠纷,借以攻击吴国桢“既背弃国家民族之利益企图以一手掩尽天下人之耳目,丧心病狂,莫此为甚”。

蒋介石对于吴的上书又进行了一番口诛笔伐。后来,蒋介石觉得这样对骂下去,只会让吴国桢揭露更多的内幕和隐私,不仅影响蒋氏父子和台湾的国际形象,还会引起美国人的反感。于是,蒋介石委派对吴有知遇之恩的刘文岛专程赴美劝说吴和解。吴看在恩公的面子上,答应和解。这样,吴蒋隔着太平洋对骂了数月,就此偃旗息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